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第十一章-PPT课件

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课件第十一章-PPT课件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现代社会心理学
任课教师
周晓虹教授 翟伟教授 朱 虹博士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 1、集群行为及其理论 2、群众行为:未经组织的集群行为 3、大众行为:分散的集群行为 4、信息传播影响的集群行为 5、社会运动:社会变革的非制度化尝试
第一节 集群行为: 一种特殊的群体行为
集群行为的理论(1)


最早进行这种理论尝试的是古斯塔夫 · 黎朋,他的着眼点 是集群行为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群众(Crowd)。黎 朋将群众视为“一群人的聚合”,而由个人聚合而成的 群众具有“完全不同于组成它的个体特征的新特 征 …… ”。“他们已转化为群众这一事实会使他们具有 一种集体心理,使他们以一种与他们各自独处时完全不 同的方式去感受、思考和行动。” 黎朋认为群众具有神经质的感染因素,并具有以下三大 特征:( 1 )去个性化, • 即由于置身于许多人中,个人 便确信有一种难以克服的力量使自己不能不屈服于本能; ( 2 )感情作用大于理智作用 , 这容易导致群众易受相互 间的暗示与感染;( 3 )失去个人责任感, • 这容易导致 对情欲和行为缺乏控制。
聚会:集群行为的合适空间场所
集群行为的五大条件(2)



社会控制机制的解体。•这是比较重要的促成集群行为的社 会条件。因为许多集群行为是危害现存制度的,所以,维 护这种制度的机构也自然会努力制止这类行为的发生。但 是,一旦当社会控制机制减弱并且看来将要崩溃时,便为 集群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相对剥夺。当人们实际所有的东西不能达到他们自己认为 应该获得的程度时,便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特别 是在一个长期的不断上升的满足和期望之后,突然来一个 倒退,这种相对剥夺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因为人们习惯了 期待更多的东西。 权力斗争。一些为了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策划者,常常会 把集群行为作为一种政治策略,这是某些集群行为尤其是 以集体暴力为主要形式的集群行为产生的政治条件。

有关集群行为的若干经典定义(2)

•N.J.斯梅尔塞将集群行为界定为“在重新规定社会行

为的信念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动员”;戴维· 波普诺则 更为详细地指出,集群行为“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 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 鼓舞而发生的行为。” 按照 N. 斯梅尔塞的观点,集群行为一般具有以下三大 特征:( 1 )集群行为是由某种共同的信念引导的, • 这类信念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信念,有时它涉及 威胁、阴谋等非正常力量;( 2• )集群行为不是确定 的行为,它的制度化程度很低,用布鲁默的话说,集 群行为是“一种为了应付不确定的环境而歪曲或形成” 的行为;(3•)参与集群行为的人认为凭借集群的力 量能够重建或恢复正常的社会行为。
集群行为的理论(2)


麦独孤的本能论。集群行 为的产生是由个人的天性 为他人的感情表达所唤醒 造成的。 F. 奥尔波特的社会促进论。 它从实验入手,证明了同 黎朋一样的假设:处在群 体之中的个体是与独处的 个体不同的。
布鲁默、 K. 兰和 G. 兰的循 环反应说。这一理论认定 集群行为产生于社会互动。 特纳的紧急规范作用论。, 在集群中由于相互间的社 会影响,从个别人的可见 行为中产生出了新的规范, 这些规范确定了在集群环 境中适当行为的标准
有关集群行为的若干经典定义(1)

从古斯塔夫· 黎朋和西皮 奥· 西格尔时代起,社会学 和社会心理学家就一直尝试 着从理论上对集群行为加以 概括:罗伯特· 帕克认为, “集群行为是在公共和集体 冲动的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 为,换句话说,那是社会互 动的结果”。 右图:芝加哥学派的灵魂人 物Robert E.Park(1864- 1944)
集群行为的理论(3)

最有影响力的是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其基本的理论基础来自经 济学:它假定集群行为的产生都有一个确定的模式,可以把集群行为 在发展的每一阶段理解为“追加价值”,其后才有最终产品,即集群 行为的出现。决定集群行为的六个具体因素是: (1)结构性助长,•即有利于产生集群行为的社会结构或周围环境; (2)结构性压抑,任何使人感到压抑的社会状态,如贫困、冲突、不 公平的待遇、难以捉摸的前途等,都刺激人们通过集群行为来解决问 题; (3)普遍的信条,•即人们通过对自己所处环境中的问题的认定; (4)突发因素,这是集群行为的点火器; (5)行动动员,群体内的领袖人物或鼓动者的鼓励和口号,标志着集 群行为的开始; (6)社会控制机制,•即防止、抑制和疏导前五个因素的累积力量, 集群行为最后是否发生就看这种控制手段是否成功。
集群行为:性质与特征


集群行为英文写成 Collective Behavior,•又译作 “集聚行为”或“聚合行为,也被人译作“集体行 为”,在前苏联学界则被译作“集体外行为”或 “非集体行为”。 在科尔曼那里,集群行为 “包括人们成群向银行去 挤兑;剧场里火警之声大作,观众仓惶逃脱;在一 部分人中兴起的某种一时的爱好(跳呼拉圈舞和滑 板风行一时);群体发财之梦(当年在法国与约 翰· 劳的密西西比开发公司有关的股票投机狂潮); 充满敌忾且又无组织的示威行动;暴乱;群体行为; 服饰的流行以及宗教的狂热等。”


集群行为的概念:一般人们的行为处在既定的社 会规范的制约之下,但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中,也 会产生一些不受通常的行为规范所指导、自发的、 无组织的、无结构的、同时也是难以预测的群体 行为方式,这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集群行为。 当我们论及集群行为时,就像将手伸向一只鼓鼓 囊囊的“摸彩袋”。这只袋子里盛放着各种从表 面上看来不但毫不相关甚至大相庭径的现象:从 暴乱、骚动、恐慌、狂热、时尚、流言、谣言直 至各种社会运动。
集群行为的五大条件(1)


环境场所。有些集群行为的产生需要必要的环境场所,反过 来说,有些特殊的场合也便于促进人们对某种普遍刺激作出 自发的反应,从而产生集群行为。这种环境场所最主要的特 征就是便于人们之间的面对面的互动,如广场、体育馆、大 厅等等。除了空间条件外,时间也是集群行为的一个关键性 的环境因素。 社会失范。任何环境或任何场合, • 只要是一大批人失去了 必要的行为规范,就有可能导致集群行为。例如在失事的车 船中,在失火的影剧院或者是突然遭到意外袭击的一群人, 他们由于没有想到要应付此类事件,所以没有事先明确的规 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只能靠自己临时的判断和接受他人的 暗示来调整自己的行动。因此,在这种没有规范指导的情况 下极容易产生集群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