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不同的理想风水模式

中西方不同的理想风水模式

中西方不同的理想风水模式——人与自然和谐景观建设规划的思考河大博导教授——秦民周(一)和谐景观的认识西方的宇宙生态学与中国的天人合一西方学者:将中国的“风水说”称为“宇宙生物学的思维方式”和“宇宙生态学”(Astro-ecology),并且把风水定义为“通过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地点,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取得最大的利益、安宁和繁荣的艺术”(Skinnner, 1982)还有许多学者对次感兴趣,形成所谓的西方“风水热”。

中国古人满意的环境比较与演变风水中的逻辑:化始-化机-化成(1)化始:天地万物接始于阴阳,气之本体即为五行之太虚。

就是万物始于阴阳,就是所有万物都是从混沌开始的,一个大地,然后开始有阴阳,开始有分化,分化出来人,分化出其他的动物和植物(阴阳哲学)。

(2)化机:即五行、无质之气并非不可捉摸,“气之聚时,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五行、星宿、山川、风雨等的解释,散播《葬书》化机的过程,就是阴阳的这种弥漫的气,太虚无形,到天上就飞涨无形,那么这是整个太虚的阴阳,宇宙是由阴阳组成的,那么这种气,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明末清初的《日火下降,阳气上升图》清楚地说明了中国人对气的流变过程的认识。

(3)化成:基于气的运行规律,仰观天象,俯察地形,审定四时,定方位。

使阴阳冲和而得生气,有生气则福禄永贞,万物化生。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选择设计藏风界水之地,使形(气)止气蓄。

-风水-“气”操作系统,通过龙(山脉)穴(点穴)砂(山形)水向5个方面(龙真穴的山环水抱)寻找和调控生气。

(二)理想环境选择的经验分析人类长期的生存发展,生产生活经验,环境吉凶意识不断进化1边缘效应:山地、平原、盆地、河谷等边缘1)边缘生物多样性:温湿地形环境变化,植被区系复杂,物种多样、类型丰富—采集狩猎资源丰富,采集狩猎场所便利。

2)动物迁徙必经之路。

3)瞭望-庇护的便利性。

4)灾害效应、高密度信息汇集2闭合及尺度效应原始人类运动速度和强度及对环境的认识能力有限,超出可能“迷途”,所以,选择一定的有限的适宜空间居住。

如山间盆地、谷地或大平原的一角(山口、河口等)。

地势较高平原小土丘、山丘之上等。

满意的闭合空间,有一定的尺度范围。

3豁口及走廊效应满意的闭合空间不一定绝对封闭。

具有外联的通道-豁口,一般沿河延伸,成为闭合的空间廊道/走廊。

廊道:动物迁徙、物种迁移通道、物质能量通道;人类迁徙通道。

4盆地的经验大屠杀战争-逐鹿中原-的恐惧-山间丘陵的桃花源农业文化的繁荣发祥地集中体现风水-盆地景观的理想化现代环境好1)有利于家园意识和继嗣道德的发展,斥异型社会的形成。

2)捍卫生态节制果实的战略优势:四周合围,只有一个或几个豁口构成“关”-防守优势3)内源需求导向的自立型经济发展(自然经济)4)局部性灾害经验等(平原上毁灭性灾害)。

(三)三种理想模式1)仙境和神域景观模式昆仑山模式:“昆山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百神之所在”《山海经·海内经》。

蓬莱模式:有“三山”(蓬莱、方丈、瀛洲)或“五山”(还包括岱舆、员峤)之说。

《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山之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

”壶天模式:道教神话和传说中的“壶天”或“洞天”。

壶即葫芦。

外联的”壶口”,与外界隔离的“壶腔”。

这种模式也奠定了后世中国园林建筑中“一池三山”的景观格局颐和园昆明湖中有五座岛屿,其中藻鉴堂(一说南湖岛)喻蓬莱、治镜阁喻方丈,凤凰墩喻瀛洲。

北海公园中,北海象征“太液池”,“琼华岛”是蓬莱,原在水中的“团城”和“犀山台”则象征瀛洲和方丈。

一池指太液。

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仙山而著称。

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

一池三山是中国传统园林直至现代园林中表现最多的表现形式而且成为定制。

最早开创应用“一池三山”叠山理水模式的园林是汉代的建章宫。

2)“风水佳穴”模式——四神兽模式风水始终强调一种整体意向模式:“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这一意向的理想模式是:“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即玄武方向的山峰垂头下顾,朱雀方向的山脉要来朝歌舞,左之青龙的山势要起伏连绵,右之白虎的山形要卧俯柔顺。

“靠山起伏,高低错落,曲曲如话,中心出脉,穴位突起,龙砂虎砂,重重环抱,外山外水,层层护卫的发福发贵之地。

”北面有蜿蜒而来的群山峻岭,南面有远近呼应的低山,小丘左右两侧则护山环抱,重重护卫。

中间地势宽敞,有屈曲之流水环抱。

三面环山,水口紧缩,中间微凹,山水相伴,坐北面南位居中央,这种环境就是所谓“藏风得水”的理想宝地。

中国:中轴线对称、空间组织、捍域、庇护西方视线通畅、制高点、视控点,放射状华盛顿规划方案美国首都华盛顿位于美国东部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相邻处、波托马克河和阿那考斯蒂河交汇处的北岸高地上。

面积530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78平方公里。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1780年选定该地建都,并以总统华盛顿的姓氏命名。

1791年聘请法国军事工程师P.C.朗方对城市进行规划。

朗方根据华盛顿地区的地形地貌、风向、方位朝向等条件,选择了这个地势较高和取用水方便的地区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并选定琴金斯山高地(高出波托马克河约30米)布置国会大厦。

朗方的方案以国会大厦为中心,设计了一条通向波托马克河滨的主轴线;又以国会和白宫两点向四面八方布置放射形道路,通往各个广场、纪念碑、纪念堂等重要公共建筑物,并结合林荫绿地,构成放射形和方格形相结合的道路系统。

从国会大厦向东西延伸出两条道路,直达东西方向的波托马克河河与阿纳卡斯蒂亚河,林肯纪念堂后来作为西轴线的对景,南北方向的短轴线后来则以杰弗逊和白宫为端点,这样以东西南北两条轴线为中心发散出去诸多道路,通往纪念碑,纪念馆等重要的建筑物和广场,这几条轴线,将全市划分为西北区、东北区、西南区和东南区4个扇形区。

白宫林肯纪念堂国会大厦的三角形标志性建筑景观区,取得了良好的视觉空间结构,天际线变化丰富,整体性强,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比如林肯纪念堂,在华盛顿的国家大草坪西端,托马克河东岸上,是一座通体洁白的古希腊神殿式纪念堂,具有极好的景观效果。

武汉首义广场规划设计图与华盛顿纪念碑雷同?巴黎法国首都巴黎是世界名城,素有"花都"之称。

这一方面是由于它的繁荣奢华,另一方面也由于美丽动人的城市景观。

巴黎是围绕塞纳河逐步扩大形成的。

17世纪下半叶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巴黎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卢浮宫为主的中心建筑群和以香榭丽舍田园大街为主轴线在那时已基本形成。

到19世纪中叶拿破仑第三执政时,由豪斯曼主持对巴黎进行了较大的改建。

除完成城市纵横两条轴线和两条环路的建设外,出于整顿市容、开发市区和便于军事行动以镇压人民起义等目的,在市区密集的街巷中开辟了许多宽阔的放射型道路,并在道路交叉口建设了许多广场,道路与塞纳河交叉处则形成很多桥头广场、绿地和新的轴线,这基本奠定了巴黎市区的骨架明十三陵整体风水景观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

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

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

明末清出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

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

明代帝陵的卜选,就是在阴宅风水术的指导下进行的。

卜选的方针是:四面有山,左右和前面有水;山水曲折变化;龙(陵后的山脉)、穴(陵墓中安放棺椁的地方)、砂(陵寝风水格局中龙以外的其他山脉)、水(河流)之间的相配关系,等等。

十三陵陵址的卜选最初始于明永乐年间,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风水师廖均卿在昌平境内寻找墓地。

后来他在这一地区找到“吉壤”,叫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形成风水宝地。

经朱棣亲自踏勘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并于1409年开始修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墓——长陵。

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敞开,山间泉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泻而去。

陵前6千米处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西为“虎山”,符合东青龙、西白虎的四灵方位格局。

用风水理论来衡量,天寿山山势延绵,“龙脉”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耸峙,左右“护砂(山)”环抱,向南远处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

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

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阆中古城龙的意象:以龙寓山,龙脉即山脉。

《从间中来看,据县志:“蟠龙山为间城之镇山也,在县治北三里,蜿蜒磅礴,横阔十余里,西至西岩,东至东岩,皆其旁支。

间中南部近案为锦屏山,为阆中胜景,又称马鞍岭。

《间中县志》曰:“锦屏山,在嘉陵江南岸,濒江,石壁陡绝。

其上蔓衍处横竖一脊,左平右突,中段微凹,端正峭茜,研削不能及。

盖县治之案山也.锦屏山成为阆中象征,因而又称“阆中山”,寄托了人世间美好理想。

锦屏山右,为黄华山,旧据风水奎星楼,两山之间为南津关,是古金牛道,古米仓道,为风水气口,故建楼以镇之,并祟文风,实为崇观睹。

黄华山右为敖峰,再右为塔山。

塔山处县之东,适当江水折处,高大峥峰,上建白塔外九层,砖构而通体白色,亦名文笔塔。

塔山一侧有大像山,唐时依山凿大佛于山壁,建大像寺。

除此外还有龙脊观等,全符合水口间宜建台立塔、设佛祠的风水主张。

长江一大支流嘉陵江迂曲于阆中而经其三面,正形成大聚结,“干水成垣”和“金城环抱”之势。

嘉陵江水滋润着肥沃的土地,调节其气候,形成良好生态。

古人称有“丝盐之利,舟揖之便,可以通四方商贾”,“隐然有大国之风”。

另外间中水质“味淡而甘气“知味者尤称焉”。

这里出产着中国名醋之一(闻中保宁醋).据此风水格局,适当权衡四面水而选定城市中心,建有“中天楼”,以应于风水“天心十道”.城内街巷,以中天楼为中心,以十字大街为主干,分东西展开。

各街巷取向无论东西南北,多与远山朝对,或为蟠龙山,或为伞盖山,或塔山、锦屏山等等。

街的取名也大多由此来强调风水主题。

加屏江街(锦屏街)、蟠龙街、笔向街等。

笔向街,因街道东向塔山,沿街前行则文笔塔历历在目,意像甚明。

3)须弥山模式须弥山(梵语: Sumeru),又译为蘇迷嚧、蘇迷卢山、弥楼山,意思是宝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

它是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为佛家的宇宙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