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复习提纲1.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学科性质、与医学模式转化。
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互相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
学科性质:(1)学科交叉性(2)基础学科的性质(3)应用学科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总体的认识和本质的概括,体现了一定时期内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3)生物医学模式(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意义:(1)强调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在更高水平上的整合(2)促进了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面认识和医学的全面发展(3)促进了疾病治疗和预防的统一(4)强调人的整体健康(5)促进了卫生观念的转变。
2.医学心理学发展历史中的关键事件。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2)1852年德国洛采的著作《医学心理学》,其后,冯特出版的《医学心里学手册》《心理生理学》,讨论用实验方法研究医学临床过程的心理学问题(3)1896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威特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开设全世界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所(4)1907年威特默提出“临床心理学”概念,并开设临床心理学课程(5)1917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协会成立3.医学心理学的技术方法。
(一)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人的心理行为的规律。
(1)主观观察法和客观观察法(2)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3)临床观察法(二)实验法: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作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相关或因果关系的方法。
⑴实验技术:①心理物理实验技术②信号检测技术③现代心理实验技术⑵实验方式: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与临床实验(三)调查法:是通过结构式访问或问卷等形式,系统、直接地从某一群体的样本中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心理行为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
㈠抽样㈡资料收集:①问卷法②访谈法③测验法(四)个案研究法。
4.心理现象的结构,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实质:㈠心理是脑的机能⒈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⒉心理的器官是脑⒊心理是在反射活动中实现的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⒈心理是观念的反映⒉心理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⒊心里是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的映像⒋人的心理的社会制约性5.对健康和疾病的主要观点。
6.感觉的概念、分类、测量、常见感觉现象。
㈠感觉的概念: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㈡感觉的分类⑴外部感觉:由外感受器引起的感觉称为外部感觉。
它是指位于身体表面并感受外在环境刺激变化的感受器,包括眼、耳、口、鼻、舌、身,分别感受视听嗅味以及皮肤的触压觉及温度觉。
⑵内部感觉:由内感受器引起的感觉成为内部感觉。
它是指位于身体内部(血管、内脏、骨骼肌、肌腱)并感受内环境刺激变化的感受器。
分别感受机体运动、平衡及内脏感觉等。
常见的感觉现象:⑴适应⑵后像⑶感觉的相互作用⑷联感7.知觉的概念、特性、常见知觉现象。
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⑴知觉的选择性⑵知觉的整体性⑶知觉的理解性⑷知觉的横常性常见知觉现象⑴似动⑵错觉8.记忆的概念、种类、基本过程。
艾滨浩斯遗忘曲线。
记忆的概念: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而心理过程。
种类:⑴按记忆的内容进行分类: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⑵按记忆保留时间的长短和编码方式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⑶记忆的基本过程⒈识记:识记是反复感知事物,在大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开始和前提。
⒉保持和遗忘:保持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是一种内部潜在的动态过程;遗忘:是在对识记过得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再认或回忆错误。
永久性遗忘和暂时遗忘⒊再认或回忆:再认或回忆都是对常识记忆所储存的信息提取的过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9.思维的概念、特征。
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
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而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概括、简介的反映。
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①动机水平②定势作用③知识表征方式④功能固着10.情绪与情感的分类,情绪的外部表现,主要情绪理论。
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过程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又决定了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
情绪的分类:⑴心境:是指微弱、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⑵激情: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短暂的情绪状态⑶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情感的分类:⑴道德感:是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感情。
⑵理智感:是在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
⑶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与情绪、情感有关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它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主要情绪理论:⒈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学说⒉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学说⒊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⒋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学说⒌情绪智力理论11.意志的概念、意志的品质。
意志过程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概念:意志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和人类所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分不开的。
意志是人的内部意识转化为外部的动作,充分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
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能动作用,但比一般动机更具选择性和坚持性,因而可以看成是人类特有的高层次动机。
意志的品质:⑴自觉性⑵果断性⑶坚韧性⑷自制性1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与智力、气质与性格。
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精神面貌,即觉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心理特征:⒈稳定性与可变性⒉独特性与共同性⒊个体的整体性⒋生物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能力与智力:⒈能力的概念: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它是一般人都具备的心理现象,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必要成分。
⒉能力的分类:⑴一般能力:一般能力是指完成各种活动都需要的共同能力⑵特殊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特殊活动或专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
⒊智力的概念:智力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表现为对复杂事物的认识、领悟能力和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的准确性、速度和完善等方面,主要集中在于人的认识活动和创造活动上。
气质:⒈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不宜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性情、脾气和禀性。
⒉气质的类型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安静型胆汁质—兴奋型抑郁质—抑郁型性格:⒈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个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个性特征的核心,瘦意识倾向性的制约,能反映人的生活经历和本质属性。
特点:⑴性格的社会性⑵性格的稳定性⑶性格的可塑性⑷性格是个性的核心特征⒉性格的特征⑴性格的态度特征:首先是对他人、集体、社会的态度特征,还包括对自己的态度特征⑵性格的理智特征:变现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方面的个性特点⑶性格的情绪特征:当人对情绪的控制具有某种稳定、经常表现的特点时,这些特点就构成了一个人的性格情绪特征。
⑷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和调节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⒊性格的类型⑴对立型模式的性格分类①内倾型与外倾型②场独立型和场依赖性⑵多元型模式的性格分类①个性维度理论:稳定-内向型稳定-外向型不稳定-外向型不稳定-内向型②人格特质理论③现代特质理论: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开放性13.卡特尔人格理论、艾森克人格理论、大五人格。
卡特尔人格理论:特质是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下表现出来的稳定而一致的行为特点或行为倾向。
个性特质可以作为个性分析和个性测量的单元。
人的特质区分为:独特特质、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独特特质指单个个体具有的特质;共同特质指群体所有成员共有的特质。
表面特质是能够直接从外部行为中观察到的特质,即经常发生的、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行为表现;根源特质是隐蔽在表面特质深处并制约着表面特质的特质,是内在的因素,是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表面特质是直接与环境接触的特质,比较容易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多样性;根源特质是相当稳定,其数量也相当有限,并且行头数量的根源特质在每个人身上的强度不同。
卡特尔个性理论的特色在于对根源特质的高度重视。
但是,人的个性并不就是根源特质简单的结合。
在这方面该理论有一定的缺陷,没有能重视个性的整体性。
艾森克人格理论:通过对精神医学诊断、问卷、客观动作测验、身体差异研究等手段收集资料,并进行了因素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外向-内向和情绪的稳定-不稳定两个维度来反映个性的理论,并绘制出艾森克个性维度图解。
个性维度理论:稳定-内向型稳定-外向型不稳定-外向型不稳定-内向型,每一类型包括八种特质。
大五因素模式:外倾性: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点宜人性:反映出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品质责任心: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神经质:包括焦虑、敌意、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开放性: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征以上五种人格特质称作“大五人格”,可以通过大五人格因素测定量表(NEO-PI-R)评定14.个性倾向性:需要与动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动机冲突。
需要与动机:需要的概念:需要时个体对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需要的根本特征是它的动力性。
需要的分类:按照起源,需要可以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自然性需要是机体本能的需要;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根据外部条件和行为的道德规范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需要,而动物则不能,所以,人的自然性需要也具有社会性社会性需要是后天习得的需要,是人类所独有。
按照对象划分,需要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既包括人类对自然界产物的需要,也包括对社会文化物品的需要。
因此在物质需要中,既有自然性需要的内容,也有社会性需要的内容。
精神需要指人在认识、交往、道德、审美和创造等方面的需要。
是人类所特有的需要。
需要层次论:人类的主要需要依发展顺序及层次高低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严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是指对阳光、水、空气、事物、排泄、求偶、栖息和避免被伤害等的需要。
它具有自我与种族保存意义,是个体为了生存而必不可少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在人类各种需要中占有最强的优势,当一个人被生理需要所控制时,其他的需要均会被推到次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