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P1: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研究范围P1:从医学的分支学科来看,医学心理学研究医学中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包括各种病人的心理或行为特点、各种疾病或不同疾病阶段的心理或行为变化等;从心理学分支学科来看,医学心理学研究如何把心理学的系统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医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在疾病过程中如何应用有关心理科学知识和技术来解决医学问题。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1人格的概念P28: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人格的特征P28: 1)独特性与共同性2)社会性与生物性3)稳定性与可塑性4)整体性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P30: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4动机冲突的四种形式P32: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5挫折的定义P32: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都称为挫折6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受到阻碍时,可能会产生以下几种情况P32:1)经过自己加倍努力,提高克服障碍的能力,达到目标2)改变自己的行为,绕过障碍,达到目标3)如果障碍难以逾越,寻求替代目标4)如果障碍难以逾越,又无法寻求替代目标,走投无路,不能实现目标。
7气质的概念P34:气质是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8气质的特征P35:1)感受性2)耐受性3)反应的敏捷性4)行为的可塑性5)情绪兴奋性 6)外倾性与内倾性9气质的类型P35:1)多血质2)胆汁质3)粘液质4)抑郁质10性格的概念P36: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11性格的特征P36:1)对现实态度方面的性格2)性格的情绪特征3)性格的意志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1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P37: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气质是生来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它反应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征。
而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其次,气质形成早,不易变化。
而性格形成晚,虽然具有稳定性,但比气质变化要快。
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以及性格形成的速度。
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1发展的基本观点P42:1)发展是毕生的2)发展是多维和多向的3)发展是获得与丧失的结合#2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内容P43:1)智力正常2)情绪良好3)人际和谐4)适应环境5)人格完整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1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最重要的发现是潜意识2自我防御机制P57: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3自我防御机制的类型P57:1)压抑 2)反向作用3)置换作用4)退行5)投射6)升华4行为学派:条件反射属于行为主义的重要概念第五章心理应激1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塞里提出应激学说,将其所产生的全身反应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 2一般适应综合征分为警戒期、阻抗期和衰竭期三个阶段P983初级评价【不考名解】P106:是个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
次级评价【不考名解】P106:一旦得到有关系的判断,个体立即会对事件的是否可以改变即对个人的能力做出估计。
4应对的概念P107: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5认知评价是应激系统的关键因素,个性是应激系统中的核心因素。
第六章健康行为戒断综合征P127:是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药物后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
第七章病人心理1角色期望P138:是指社会、他人或自我对某一社会角色所应具有的一组心理与行为特征的期望,担当某一角色的人应该符合他人或社会对该角色的要求,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恰当的。
角色扮演P138:是指行为者根据自我对各种社会角色观念的理解,按照他人或社会的期望采取的实际行动角色转换P138:个体在社会活动中扮演多种角色,其行为应随时间和环境的不同而进行调整,这就是角色转换角色冲突P138:是指当个体的角色行为与角色期待产生不协调状态时的内心体验2病人角色的四个要素P138;1)病人可从常规的社会角色中解脱出来,减轻或免除原有的责任和义务。
2).病人对陷入疾病状态没有责任3).负有恢复健康的责任4).负有寻求医疗协助的责任。
#3病人角色的转换和适应P138正常状态↓病人角色↓与期望符合吗?是↙↘否角色适应适应不良→①角色行为缺如②角色行为冲突③角色行为减退④角色行为强化⑤角色行为异常4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P141:1).与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和满意程度有关。
2)与疾病种类、严重程度及病人的就医方式有关。
3.)与病人的主观愿望和医生治疗措施的吻合程度有关。
4).与病人对医嘱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及治疗方式的复杂程度有关。
5病人的心理需要P141:1)患病期间的生存需要2)患病期间的安全需要3)社会联系和交往的需要4)患病期间的尊重的需要5)患病时的自我成就需要#6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P142:(1)病人的认知活动特征①感知觉异常②记忆和思维能力受损(2)病人的情绪特征①焦虑②抑郁③愤怒(3)病人的意志行为特点(4)病人的个性改变#7急性期病人的心理特点P144 :1)焦虑2)恐惧......【先看下】8慢性期病人的心理特点P144:1)主观感觉异常 2)抑郁心境 3)怀疑心理 4)病人角色强化 5)药物依赖和拒药心理慢性期病人要对病人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并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9康复期心理问题及干预P1451)康复期的心理问题:(1)错误认知(2)不良情绪(3)不健全人格2)康复期心理问题干预的原则: (1)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2)动员心理的代偿功能(3)纠正错误的认知(4)积极进行康复运动锻炼(5)调动各种积极的社会因素来帮助病人的康复 10临终病人心理的5阶段理论 P145: 1)否认期 2)愤怒期 3)协议期 4)抑郁期5)接受期#11手术病人心理问题及干预P147【先看下】(一)手术前心理反应(二)手术后病人心里反应的特点第八章医疗行为中的人际关系1医患关系的类型P157:1)主动—被动型 2)指导—合作型 3)共同参与型2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P158;1)病人的权利 2)责任冲突 3)信任和理解 4)沟通态度第九章心身疾病1心身疾病的概念P163: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特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2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发生和发展中作用P169:⑴慢性应激:长期慢性应激状态较急性应激事件更易引起高血压。
⑵人格特征:受压抑的愤怒表达和过分的愤怒表达与高血压发病有关。
在不良环境下(受教育程度低下、社会经济地位低下),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人容易患高血压。
⑶婚姻状态:根据Framingham的资料,寡妇和鳏夫的血压高于配偶健在者。
⑷不良行为因素:发病率与高盐饮食、超重、肥胖、缺少运动、大量吸烟及饮酒等因素有关,这些不良行为因素又直接或间接地受心理或环境因素的影响。
#3心理社会因素在冠心病发生和发展中作用P170⑴A型行为模式(【名解】较高的成就欲望,富于挑战和竞争精神,争强好胜,不耐烦,有时间紧迫感等。
)(B型行为【名解】:有耐心的,谦虚的,放松的,有安全感的、有适当自尊的特征。
)⑵生活事件:有1/3~2/3的心肌梗死病例有诱因可寻。
其中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及体力劳动最为常见。
⑶损害健康行为:吸烟、缺乏运动、过食与肥胖、对社会压力的适应不良等是冠心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4心理社会因素在糖尿病发生与发展中作用 P173⑴糖尿病的发生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有一定关系。
⑵急性应激可使正常人在饱餐后血糖反应峰值延迟。
⑶地震、重大火灾后,糖尿病的发病率较灾前明显增加。
⑷心理应激可使正常人显示糖尿病的某些症状(如血糖升高、尿中糖和酮体含量增多)。
⑸一些患者由于生活事件的突然袭击,病情迅速加剧,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糖尿病人格”【顺便看看就行,不属于老师画的内容】:认为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性格不成熟,具有被动依赖、做事优柔寡断、缺乏自信、常有不安全感。
这些人格特点被称作糖尿病人格。
)第十章异常心理问题1神经性厌食症P180: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异常,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
2神经性贪食症P181:是一种进食障碍,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病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导泻、禁食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发胖的极端措施。
(神经性贪食症【课件上的】:也称为贪食症。
一种反复出现的发作性暴食,并有过分控制体重的观念为特征的综合征。
)#3自杀的基本线索P183:1、言语上的征兆 2、行为上的征兆4自杀干预P184:1)真诚的关心 2)初步接触 3)直接询问 4)寻找自杀的原因5)分析致命危险程度 6)分析其支持的资源 7)自杀危机与入院干预第十一章心理干预1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P199:⑴信赖性原则⑵整体性原则⑶发展性原则⑷个性化原则⑸中立性原则⑹保密性原则2心理治疗的基本技术 P201⑴倾听技术:是心理治疗的第一步。
⑵提问技术:是心理治疗最常用的方法。
⑶鼓励技术:表达治疗者对患者的接纳,对所叙述的事情感兴趣,希望按此内容继续谈下去。
∆⑷内容反应技术:内容反应也称释义或说明,是指治疗者把患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后,再反馈给患者。
使用内容反应技术要掌握三个要领①认真注意患者的基本信息;②提纲挈领向患者复述概括后的信息;③观察反应,客观评估患者的肯定、否定和怀疑的反应。
∆⑸情感反应技术:是治疗者用词语表达患者所谈到、所体验到的感受。
侧重于情绪反馈。
∆⑹面质技术:是对患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当面提出质疑。
1)协助对感受、信念、行为及情境深入了解;2)激励消除有意或无意的防御、掩饰心理,并进行富有建设性的活动;3)促进患者实现言行、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统一;4)了解潜能、优势并善加利用。
⑺解释技术⑻非言语性技巧第十二章心理干预各论1系统脱敏法基本思想P209:治疗师帮助患者建立与不良行为反应相对抗的松弛条件反射,然后在接触引起这种行为的条件刺激中,将习得的放松状态用于抑制焦虑反应,使不良行为逐渐消退(脱敏),最终使不良行为得到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