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勾践灭吴详案

勾践灭吴详案

《勾践灭吴》第一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的艺术。

重难点:1、积累本课要求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文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朗读法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上课前在黑板上写对联,或者上课后,展示对联。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有谁知道他背后的故事吗?(讨论)那好,老师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古代大将项羽带兵渡过渭水后,决心要战胜敌军,于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把自己的退路都断了,因此士气大涨,最终置之死地而后生,击败了秦军,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恨,最终达到目的的故事。

越王勾践当年如何卧薪尝胆,又如何雪耻报仇的,《勾践灭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具体的答案,请大家翻开课本89页。

板书:18 勾践灭吴《国语》二、背景讲解这篇课文是节选自《国语》,题目是后人加上的,《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重在记言,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前面我们学的《烛之武退秦师》是编年体史书,重在记事,大家要注意区分开。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春秋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实力较强的国家都在长江以北(画地图)南方只有吴国和越国这两个国家实力较强(画地图)吴国在今天苏州一带,越国在绍兴一带(画地图),两国毗邻,而且都是富饶之地,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两国都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发生摩擦,公园496年,吴王攻越受伤而死,他的儿子夫差于公园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带领着自己的部队退守到了会稽山,只有五千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难点字音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全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一二读”副板书:栖(qi)郗(xi)譬(pi)爪(zhao)牙暴(pu)露蕃(fan) 不衣(yi)板书:勾践栖于会稽(同学们朗读全文完毕)大家读得很好,这里黑板上列出了易读错的字音,请大家注意。

四、分析课文给整篇文章的大致内容用自己的话梳理一下,让同学了解故事发生的经过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请一位同学或老师亲自朗读,读完第一自然段点评,(如果是学生读)提问:此时勾践是处于何种状态呢?文种有哪句话说到了?明确:栖于会稽之上提问:在这里大家要注意“栖”字(用颜色粉笔重新描)这个字在文中翻译为“驻军”为什么不用“退”、“守”,而用“栖”字呢?谁来发表一下看法?明确:《史记》中有句话:“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个“栖”字就形象的勾勒出勾践兵败后退守到会稽山的窘迫之态,这里用“栖”字形象,而且渲染的效果很好,比用“退”、“守”形象,“栖”翻译为“退守”之意。

“栖”字的确道出了勾践处境的艰难,这种局面下,勾践是否因惨败而一蹶不振呢?明确:没有追问:勾践有何举措?请同学回答(用原文或自己话归纳)明确: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家一起来翻译这句话明确: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从翻译的意思中,我们知道越王勾践采取了招揽人才的行动,勾践如此求贤若渴,那有谁站出来给他出谋划策了?明确:大夫种或大夫文种,大夫是一个官名,大夫(da)大夫(dai)大夫文种进来向勾践说了什么?大家齐读大夫文种的话:明确:“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郗,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大家读得很好,不过最后一句“无乃后乎”?似乎没有读出那种感情,应该是(老师示范)要生动且形象。

这段话说得简洁明了,其中运用了比喻、排比修辞方法。

大家找出来明确:比喻: 譬如排比:贾人夏……冬……旱……水……请一位同学起来翻译大夫文种这段话明确:“我听说,商人夏天的时候就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准备细葛布。

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就是打算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

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的时候,然而谋臣与武土,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

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

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既然勾践已经诚心诚意在求谋臣了,文种为什么还大讲谋臣的重要性呢?是不是勾践不知道这些道理呢?明确:我们先来看看,“无乃后乎”这句话,翻译为“恐怕太迟了吧”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文种有些婉转地责备勾践,他未献良策,却先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的责备君王平时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大家说文种是不是落井下石呢?还是说文种在有意识的试探勾践是否真心诚意的求谋臣?大家讨论一下,待会老师提问,要自圆其说啊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明确:古时候,下臣要给君王进谏,常常是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如果是开明的君王当然会明白大臣的良苦用心了,文种作为一位忠臣,看到国家有难,站出来献计献策,当然是希望得到君王认可,那接下来,勾践是如何应对文种的说理的呢?明确: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同学翻译明确: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哪有什么晚的事呢?”勾践谦虚诚恳,宽宏大量,看来越国是有希望了,勾践说完是如何做的?他们商量出什么对策?明确: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板书:与文种执手相谋“行成”意思是求和,求和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缓兵之计,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再一次集体朗读第一段五、结课这节课,我们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下节课我们继续一起学习。

勾践灭吴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践灭吴》这篇文章大致内容,并分析了越王勾践在兵败后退于会稽上后的举措,招纳贤才,文种进谏,接着向吴国求和,施以缓兵之计。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第2至5自然段,看一看,越王勾践在复国之路上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二、课文分析现在,全班同学来集体朗读2至5自然段,注意节奏“勾践说于国人曰…结尾”提问:越王勾践兵败,退于会稽山,并采纳文种意见,与吴国求和,越王勾践对战败后有没有思考,他是不是头脑发热,回来后马上组织兵马再与吴国拼个你死我活的呢?他的态度有了什么变化?明确:对于这次战败,越王勾践进行了思考,痛定思痛,“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翻译)"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句话中可以看到越王勾践对战败深深的自责“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

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

"这句话则是他诚恳纠正错误态度,越王勾践请求大家原谅,并改变国策于是他做了哪些实质性的措施?回答:“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翻译)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有人要外出远行,亲自相送;有外国的人到来,亲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认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就补做。

然后恭卑地服事夫差,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人。

勾践自己还亲自为夫差充当马前卒。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其,代自己;之,主谓间,取独。

寡人请更:请,表敬副词,不译。

吊有忧:吊,古今异义,这里讲成慰问。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原,古今异义,这里讲成原野。

去民之所恶:去,除去。

(上文“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去,使……离开。

)然后卑事夫差:卑,形容词作状语,以卑微的地位。

(简要的话概括就是:关心百姓、卑事夫差)这里,作者用了平易朴实的语言记述了越王勾践对内抚恤战后的老百姓,率领它们休养生息,对外,他卑事夫差,这是勾践推行的一系列富国强兵政策,说到这,历史上有这样一段故事,勾践夫妇与范蠡到吴国,栖身于山洞石屋之中,蓬头垢面,做吴王的仆役。

吴王每次外出,勾践徒步跟在左右,寸步不离,听从使唤。

一次吴王染上了疾病,勾践亲见吴王,探问病情,私下尝了吴王的粪便,用“关切”之情迷惑了吴王,最终使得勾践能取得吴王信任,放回了越国。

从这里可见,勾践在越国的生活真的是和奴隶一样,使他失去了尊严。

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越王勾践亡国后苟且偷安,在吴王夫差处受尽侮辱,却还受到人们称赞,这时为什么呢?明确:精神可嘉,不怕失败忍辱奋斗,卧薪尝胆,不屈不挠缓兵之计,获得喘息的机会,骗取吴王夫差的信任,为复国奠定基础。

(第三自然段: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

)第3段主要写勾践实施的休养生息政策,为何开头要写这么一段话,是不是多余写的呢?回答:不是。

写出了勾践战后土地之少,形势严峻,复兴大业举步维艰,为下文的措施做好铺垫。

南至于句无:至于,古今异义。

至,动词“到”;于,介词“到”。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翻译:(又招集他的父辈兄弟发誓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四方的老百姓都来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

现在我无能,将率领你们夫妇们繁衍生息。

")仍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致,招致,召集。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带领;二三子,你们;蕃:形容词作动词,生息、繁大家再思考一下,富国强兵,重点应该是发展生产,而勾践为什么要以繁衍人口为中心,大力倡导他提出制定“婚姻法”、生育法回答:战争中伤亡大,复国更需要兵员,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与别国交战,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也是兵员的多寡。

勾践以繁衍人口为中心,是非常明智的。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令壮者无取老妇:无,通“毋”,不要;取,通“娶”。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