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第2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和作用;掌握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作用;了解苏联的建立。

2、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的时间和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和成就。

3、掌握1936年新宪法;了解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严重弊端4、通过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对比,培养学生对史实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通过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辩证地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认识其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学会根据不同情况及时调整政策的思想方法。

2、运用问题讨论法,评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利弊,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转变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列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2、苏联的成立,有利于团结境内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增强国防力量。

3、苏联在短期内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成熟不完善,必须通过改革来完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难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教法三疑三探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具教材,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略)要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怎样发展经济,以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呢?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设疑自探1、引导学生设疑教师用语:出示学习目标:①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和作用。

掌握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作用。

苏联的建立。

②知道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的时间和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和成就③掌握1936年新宪法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严重弊端结合学习目标,你认为本节课我们应该解决哪些问题?请说出来。

活动形式:学生设疑,教师板书。

2、教师根据学生设疑情况归纳梳理形成自探提示。

教师用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好,基本是本届要学习的知识点,下面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为自探题纲。

根据本提纲自主学习7-11页内容。

自探提纲:(1)列宁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实施的经济政策有哪些?最有效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政策?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实施以后起了什么作用?(2)苏联什么时间建立?谁是领导人?有几个加盟国?(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工业方面:工业化领导人、开始的时间,措施,重点,影响?(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农业方面:方针,影响?(5)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标志及其弊端?解疑合探(一)自主探究,在书中标记处你对各题的探究结果。

(二)小组合探,在小组内交流自探结果,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讨论快结束时教师出示展示评价分工及要求。

展示要求:1、1 4 5口头展示,2 3书面展示2、书面展示要求工整、规范、快速。

2、口头展示要求声音洪亮,语言简练,吐字清晰,重点突出。

评价要求:1、声音洪亮脱稿,注重自己“教态”。

2、言简意赅思路清晰,重点点评优缺点及总结。

3、非点评同学认真听讲,补充或阐述不同观点。

4、最后对展示同学打分,每题10分。

(三)师及时精讲或补充(1)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最有效的是新经济政策。

1.实施的原因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对俄国经济造成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

不仅如此,还有更重要的,(解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形势的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农民开始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

为此,党需要制订新的经济政策。

再有,为建设社会主义,党制订了俄罗斯全国电气化的远景计划,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的大生产。

而要使这一切成为现实,就要恢复发展经济,特别是要首先恢复和发展农业。

1921年3月,根据列宁的提议,布尔什维党通过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2.主要内容农业方面:农民以实物税形式向国家缴纳余粮,税后余粮农民可以自由处理;工业方面:把中小企业退还给原来业主,允许私人企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实行商品买卖,废除配给制。

(师补充)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作用促使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即将到来的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师补充引导至下一个问题)如果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经济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那么苏联的成立则是党在政治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

(2)苏联的成立苏联成立的时间是1922年。

参加的基础是平等、自愿。

当时加盟的共和国有四个,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后来逐步增加,到1940年共有15个。

(引导学生看课本P8苏联国徽)(师补充)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呢?这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

(师补充引导转入下一题解答)1924年列宁逝世了,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列宁对苏俄(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

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

(3)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板书)领导人:斯大林开始时间:1925年苏联制定工业化方针措施:实施五年计划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

(师补充)由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期间,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

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师过渡语)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情况。

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

如何发展农业。

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我们接着来看第四题。

(4)农业集体化方针:农业集体化运动影响: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5)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

1936年宪法的颁布,也成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领导干部上级委派,终身制。

党政不分,民主法治建设被忽略。

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平低与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效益低下,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质疑再探1、学们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从课文内容,图片信息,阅读广场,历史小常识等方面均可入手)2、师预设问题p10思考与讨论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国家建设和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相同之处?不同之处?相同:都实施五年计划,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

运用拓展1、学生自编题借助《教材全解》,《基础训练》等教辅举一反三,编1-2道习题,编好后,在同桌或小组内。

活动形式:学生自编题,相互交流解答,教师巡回指导,筛选展示有创意的的优质习题与大家分享。

2、教师编题(1)1921年,苏俄农民可以在市场上自由出售粮食,促使这一变化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C.新宪法D.赫鲁晓夫改革(2)“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的这一论调强调的是哪一个经济举措()A.战时共产主义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3)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令世界惊讶和赞叹。

这是因为当时苏联()A.工业生产总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B.农业产量居世界首位C.居民生活水平居世界首位D.农、轻、重各业齐头并进,成就巨大(4)斯大林说过:“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由此可以看出,苏联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C.优先发展农业D.优先发展商业(5)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材料二列宁说:“在战争(1919-1920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的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①材料一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请依据材料归纳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尽管这次改革是农奴主的总代表沙皇主持的,但为什么说这次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材料二是对苏联哪次改革的评价?请列举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

③俄国通过哪次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又于哪一年成立苏联?答案:1.B 2.B 3.A 4.A 5.①原因:农奴与农奴主矛盾日益尖锐。

这次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自由劳动力,资金,市场,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②新经济政策基本内容: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经营某些中小企业;取消实物配给,恢复商品买卖。

③十月革命 1922课堂小结教师:通过本节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请你总结一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