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马说》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学习托物言志的构思方法 3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 1 课时:通读课文 ,翻译课文, 第 2、课时: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理解文章 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
但在很多时候, 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材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 逢时。
人材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
相信同 学们会从中会找到答案。
一、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写法灵活自由。
可叙述,可描写,可 说明, 也可议论, 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 谈的是人才问题,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
家。
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 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 降职,很受压抑。
他的散文 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 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
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 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 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听读课文 (一).注意读准字音 (二).注意划分节奏 (三).注意语气语调 四.学生朗读,要求: (一).读准字音(先正音释词,再自由朗读) (二).读懂句意(先逐节翻译,再抽读评议) (三).读出语气(找出相关语句,学生齐读) 1、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痛惜之情 2、千里马的遭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慨诘问 3、食马者的言行(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讽刺嘲笑 五.作业 (一).翻译全文 (二).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及翻译 二.合作讨论: (一).概括每节大意并思考: (二).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三).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四).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人才。
伯乐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五)..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 (六).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抒发作者怎样的思考感情? 三、链接拓展. (一).如今,假如你是“千里马”你打算怎样施展你的“日行千里”才能呢? (二).写出几个含有“马”字的成语或谚语歇后语
(三)写出几句含有“马”字的的诗句
四.教学小结 (一)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 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 慨叹世无伯乐致使 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 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二)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
托物言志,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 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 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
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 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
最后用排比句 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 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
不识马 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
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 耐人寻味。
五.课外作业 思考和练习(见作业纸) ( 郭立桂) 初二年级作业纸 学科 语文 课题 《马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 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 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 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给加列字注音 伯乐 2.辱 3.骈 4.枥 5.一食 6.食马者 7 无马邪 二.找出文中四个通假字解释 1.___通____: 2.___通___: 3.___通___: 4.____通_____: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奴隶人 2.与常马等 3 骈死 4.槽枥 5.一食或尽粟 6. 不以千里称也 四.填空 1.《马说》的作者是____,又称_______,他是___代著名思想家及文学家,他
与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
2.文中表现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 是 __________________, 文 中 “ 伯 乐 ” 比 喻 ________-,“ 千 里 马 ” 比 喻 _____________.“食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本 文 论 点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朗读停顿的划分是准确的.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反问句与推测语气连用,既是作者的感慨, 更是对统治者愚昧无知的无情嘲讽. C.《马说》中的“说”在这里表叙述,本文叙说了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D.本文选自《昌黎先生文集》 ,作者韩愈,宋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 “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六.选择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 的正确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 A.吃的东西 B.同“饲”,喂 C.吃 D.供养 2.有千里之能 (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A. 有能力做到,能够 B.和睦 C.能力,才能 D.有能力的 3.策之不以其道 ( ) 执策而临之 ( ) A.竹制的马鞭子 B.策问 C.驱使,鞭策 D.计策,计谋 七. 辨析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
不以千里称也 ( ) 策之不以其道 ( ) 虽有千里之能 ( ) 执策而临之 (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 3. 其真不知马也 ( ) 其真无马邪 ( ) 八.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九.问答: 1 本文“托物寓意”, 借议论千里马的被埋没, 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怎样 的一种不合理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 那样的人才”? 假如你是“千里马”你将怎样展示“日行千里”的才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