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清朝军机处的发展及其影响张绪云(2009031206)(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文化系,贵州都匀 558000)摘要:军机处,清代官署名。
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它创立于雍正八年(1730),结束于宣统三年(1911年)责任内阁的成立,军机处的设立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
军机处是了解清朝历史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军机处职权军机大臣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On the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f Qing Dynasty imperialmilitary councilZhang Xuyun(2009031206)(Qianna Nationality normal school history and social culture department, Guizhou Duyun 558000)Abstract:Imperial military council,Qing Dynasty officer signature.Was the center power institution of Qing Dynasty mid and late part,it established in Y ongzheng in eight (1730),finished in Xuantong in three (in 1911)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ponsibility cabinet,establishment of imperial military council was the Chinese feudal society imperial authority achieves the symbol of crest. The imperial military council is understood that Qing Dynasty history essential part, also i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in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history.Keywords :Imperial military council;Terms ;Military minister;King and Council of Ministers;Cabinet在清朝统治中国260余年里,清世宗(雍正)一朝仅13年,是比较短暂的;然而,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清朝的中枢决策机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日益衰亡,内阁成为“内曹”,而办理军机事务处成为中枢决策机构,军机大臣乃至军机章京成为中枢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卿会议依然如故,其他的奉命而行的各种决策形式同样依旧保持,军国机要的军机大臣与日常庶政的九卿会议,两者成为重要决策群体;高宗(乾隆)即位之后,一度裁撤军机处,后又复设。
至宣统三年四月,建立责任内阁,再度裁撤军机处,至此退出历史舞台。
军机处自始自终,历时180多年,在清朝中后期的中枢决策影响甚大。
本文将从军机处的发展变化中,探究其作用和影响。
一、军机处成立时间关于军机处设立的时间,史料上没有明确的最初建制身份,官修与私人记录各执一词,所以在史学界历来众说纷纭,有泛称于雍正年间,有雍正十年说(1732年)、雍正八年说(1730年)、雍正七年说(1729年)。
根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和后人著述的有关材料,为雍正八年说较为可靠,其理由如下:首先,军机处官员的著述中有明确的记载,如梁章钜《枢垣记略》原序记载:“自雍正庚戍(八年)设立军机处,迫兹九十余年,纲举目张,人才辈出,”梁章钜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到道光二年(1822年)曾任军机处章京,所以他著《枢垣记略》所引档案材料较为可信。
其次,军机处各种档案中记载为雍正八年开始存档,现在遗存的军机处档案,有《汉军机处档案总册)一本,其册首记载“雍正年自八年始设军机处,所以各种摺档,俱自八年始存。
”其他总册也从八年开始存档,这是军机处成立于雍正八年的有力佐证,总册包括《上谕档》、《议复档》、《月折档》等。
第三,在清代官私著作中找到一些佐证,在《枢垣题名》的序中,有军机处为雍正八年始设的记载。
还有,《光绪会典事例》卷一O五一中载有乾隆四十八年上谕称:……第自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以来,五十余年,所有谕旨批奏事件,未经发钞者尚多……再根据《澄怀主人自订年谱》:“八年四月……圣躬违和,命廷玉与大学士马尔赛、蒋廷锡办理一切事务……”。
以上记载,虽然没有谈及设立什么机构,但可以看出,从八年四月开始,这三个首任军机大臣的大学士,即开始参予机务的出纳而承旨出政了。
另外,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三月军机处满文《月折包》内,有军机处奏片一件,在文中明确指出军机处设于雍正八年;同时根据李鹏年先生对清代军机处档案的考证,认为军机处应成立为雍正八年①。
因此以《光绪会典事例》、《枢垣纪略》等的记载为依据,以军机处的档案记载作印证,判断军机处成立于雍正八年,当是比较可靠的。
二、军机处成立原因军机处始建于雍正朝中期,是为了集中军政大权,便于处理西北军务而设立的,但是军机处的出现并非偶然。
1、根本原因纵观历史,清朝是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封建社会专制皇权顶峰时期,军机处的创建,实际上是是清朝初期满族统治者由贵族分权向中央集权不断演变的产物,是清朝满汉联合体制在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下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不断发展的结果。
中国的封建历史是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统治,可是历代封建王朝的行政大权却是集中在中枢机关,由宰相来实现,因此皇权和相权必然会发生矛盾。
秦朝首创丞相制度,丞相为百官之长,掌握行政大权。
汉承秦制,虽有所改变,但三公中仍以司徒为主要重臣。
直到东汉初,光武帝刘秀起用掌管文书的小官尚书,以专司章奏和出纳王命,才分夺了丞相的部分权力。
然而久之,尚书令又成了名符其实的宰相,三公徒具虚名而已。
在三国曹魏时期,用职位低下的中书令取代尚书之权。
南北朝时期又以侍中(门下省长官)参预政事,以钳制中书。
隋朝则确立了三省分权制,以内史(中书)省领旨, 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互相牵制,相权才得到一定的削弱,皇权因此得到了一定的强化。
唐朝时期,唐虽承隋制,但为了抑制中书权力,更以品级较低的官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职衔,参预政事,相权实际掌于“同中书门下三品”之手。
宋朝局部统一后,皇帝为独揽大权,设中书省与枢密院二府和三司即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各掌行政、军事、财政之职,互不统辖,直接受命于皇帝。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一千多年来历代相传的丞相制度,而将政务分归六部,而六部听命于皇帝,一切军政大权最终皆归于皇帝一人之手。
然而到了明中叶以后,却因皇帝惰于听政,大权又旁落于皇帝的秘书班子——内阁,成为了明朝辅佐皇帝处理日常庶政的中枢行政机构。
清朝建立以后政治制度大体沿袭明代,清王朝又是以满洲贵族集团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因而也有以保护满洲贵族集团利益为最高原则的特殊之处。
清初满族政权决策机构是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大臣联席议政制,“每五日集朝一次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其办事机构为内三院即内秘书院、内国史院、内弘文院。
后由在顺治、康熙二帝初年设辅政大臣,这样议政王大臣、内三院以及辅政大臣,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分享了皇帝的一部分权力。
在康熙、雍正时期,清朝的统治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可皇权仍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而这种威胁主要来自满洲贵族集团内部,其中八旗首领、满洲亲王是干扰和削弱皇权的主要危险。
这些王亲贵戚权力极大,俨然同皇帝一起共理军国大事。
此时,军机大权主要掌握在八旗诸王手里,诸王贵族集团具有仅次于皇帝的实权,他们利用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帝分庭抗礼。
八旗贵族势力的发展,严重地阻碍了皇权,使中央政令也不能贯彻执行,这对于清王朝来讲是一种严重威胁,任其膨胀势必重蹈明王朝灭亡的覆辙,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皇帝比较清醒地认识到了满洲诸王势力对皇权的严重威胁。
为了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皇权,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清朝皇帝同其各旗主、诸王以及各种有碍于皇权的势力进行了斗争;顺治时改内三院为内阁,就是为了抑制诸王势力而采取的有力措施.康熙时期也同辅政大臣及诸王展开激烈斗争,1667年设南书房,作为处理政务的机构,以此来消弱内阁和议政大臣的权①李鹏年:《清代中央国家机关概述》第59页,黑龙江出版社,1983年.力。
特别是雍正时期存在着夺嫡政变斗争,不仅仅反映在满洲贵族集团、八旗诸王之中,而且在皇帝骨肉兄弟的宗室诸王间也剧烈地进行;同时在军事自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起,西北兵端肇起,战事不断,军费开支使得清政府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不仅引发了经济问题,并且常年的征战,将兵之权自然散落在统兵大将的手中。
兵权旁落,诸王争权,皇权削弱是每个封建帝王不会容许的事情,所以在雍正即位之初,他首先就收回了诸王的兵权。
雍正收回了诸王对下五旗统率权,使诸王失去了与皇权的抗衡的能力,同时将兵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并对宗室皇族进行血腥打压。
紧接着于1730年设立军机房,并于1733年(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所以加强皇权是创立军机处的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直接促成军机处创立的原因大致有两个。
首先为筹划西北军务而设立。
赵翼说:“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
”王昶也说:“雍正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
”①雍正初年,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卜藏丹津叛乱失败后,被准噶尔部所收容,这一切令清廷无法容忍,《清实录·世宗宪皇帝实录》中记载,世宗亦尝谓:准噶尔世济凶顽,心怀叵测,将来必为蒙古之巨患,遗国家之隐忧是用发兵,声罪致讨,上承先志,玉靖边陲,师出有名,事非得已两路军机,朕筹算者久矣其军需一应事宜,交与怡亲王允祥、大学土张廷玉、蒋廷锡密为办理。
所以,从雍正当时对准噶尔部的态度中不难看出,西北用兵势在必行;也有文献记载在雍正十年二月,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奏劾副将石文焯纵敌,雍正即命军机大臣议奏。
同年,西路军大本营移驻穆垒,雍正选定六月初四日时启行,在四月十三日命军机大臣通知岳钟琪,“将一应事宜预先留心备办,但军机宜慎密,以防漏泄”。
其他方面的军政、八旗事务,雍正往往也命军机大臣办理。
雍正对西北战事的筹划,战事一起,国事军事纷至沓来,就会加重了雍正及辅政大臣的工作量,超出平日的政务量,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高效机密迅速的办事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可见,军机处的设立对于缓解雍正在军事决策事物上的压力,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