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

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

论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特点及建构作者:张家军点击率:123 日期:09-05-14 文章来源: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7/01[摘要]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关系发展的完美阶段,这种和谐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努力的结果,而是经过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相互作用达到协调的、满意的结果。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师生的发展和教育教学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正确、全面地认识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师生关系;和谐;建构我们对于过去教师对学生的“统治”深恶痛绝,于是我们围绕着“学生的发展”在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上,从情感、态度和言行等方面给教师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

这种规定被全社会所认同并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以维持师生关系的发展。

诚然,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灵魂工程师”应对和谐的师生关系负责,但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师生关系的构建者之一,学生也应付出努力。

正如有学者指出: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发展,与学生一道获得幸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考虑教师的幸福只考虑学生幸福的教育,客观上是要求教师都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这是不现实的[1 ] (33) 。

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学生作为“被统治者”对教师的绝对服从,也不是教师作为“工具”任凭学生“游戏”。

只强调单方面的师生关系是不健康、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乃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及特点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师生关系的成熟、完满阶段。

在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之前,我们必须明白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与特点。

(一) 和谐师生关系的含义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2 ] 。

从师生关系的概念中我们可以认识到:首先,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即教师作用于学生,学生也要作用于教师。

其次,师生关系中师生通过相互作用产生了相互影响,即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对教师产生了影响。

再次,师生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但又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它是在特殊的环境———学校中,通过专门培养人的教师及其精心组织的教学过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发展的美好阶段,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以及教育教学都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那么,什么是和谐呢? 一般认为:“和谐”是事物发展的成熟阶段,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原始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三个时期,而和谐只产生于成熟阶段;和谐是人的思想协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作用的结果;和谐是事物内部关系全面协调的统一[3 ] 。

由此可知,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师生通过相互作用和影响,通过协调内部关系而形成的,是师生关系发展的成熟阶段、完美阶段。

(二) 和谐师生关系的特点一提到师生关系时人们更多地会想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对话”,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

和谐的师生关系当然包括这些内容,但这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不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区别于一般的师生关系的本质特点。

笔者以为“, 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 均衡发展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但又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间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为满足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交往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4 ] 。

其中师生的工作关系是最根本的,并受教育目的制约,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根本需要,是师生最基本的关系;人际关系是师生社会化和个人满足的需要;心理关系是师生的情感和认识的需要。

这三个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相互促进。

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这三种关系的均衡发展。

忽略了师生之间任何一种关系的发展,都是不和谐的而且是不健康的师生关系。

2. 双方付出从上述对和谐师生关系的界定中我们可以发现,和谐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它不是教师或者学生任何一方的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尤其是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人们在重视教师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的情况下,学生也应抓住时机,积极配合这种师生关系的建立。

因为:学生是学校中任何革新活动的参与者或革新者的主体之一,而不仅仅是获益者。

只有师生的共同作用才能发生革新[5 ] 。

我们要突破以前不良的师生关系的界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共同付出。

3. 双方获益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双方相互促进、共同获益的结果。

一方面,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取得好的效果,还让学生感受到有种安全感、归属感和“爱”,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情感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另一方面,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会满足教师作为人的心理需求。

学生的进步也体现了教师之作为“教师”的价值,体现了他们的能力。

曾有人指出,在教学过程中,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获得的发展则是这一目标派生出来的“产品”[6 ] 。

可见促进学生发展这个活动本身的结果也是教师发展、教师获益的一部分。

哈格里夫斯曾提到师生关系依据彼此情景定义的一致性与否存在着三种可能:和谐、不和谐、假和谐。

其中和谐就是师生双方均获益,不和谐是师生双方均受害,假和谐是有时获益有时受害。

他指出,尽管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利,但事实上很少有教师会不折不扣地使用;尽管学生处于被动、无权的状态,但事实上学生仍可以通过破坏等手段以无形的力量进行对抗[7 ] 。

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双方共同促进,彼此获益的结果。

4. 双方愉悦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彼此感到愉悦、满足。

首先,这种关系是以一种平等的、信任的、尊重的态度和行为来维系的。

这种过程是令人轻松、愉悦的。

另外,通过师生努力而产生的和谐关系的结果是师生共同获益,这种结果也是令人愉悦的。

因此和谐师生关系的这种愉悦既是过程的愉悦,又是结果的愉悦。

任何一种以牺牲师生任何一方的愉快和满足为代价换来的师生关系的“和谐”都不是持久的和谐,是一种“假和谐”或者说是不和谐。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通过师生双方各自合理发挥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彼此尊重、相互促进,在愉悦的气氛和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师生关系才是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完成的。

师生双方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运用各种策略来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

(一)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思想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树立正确的观念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教师应做到: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将学生的最大发展看成是自己最大的成就和满足。

正确认识和履行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到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是贯穿教育的精神支柱。

其次,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认识到教学不仅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以成绩的好坏、是否对自己言听计从来评价学生。

相信学生的潜能,把学生作为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

再次,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教师应正确认识社会中的不良观念给师生关系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袭。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名利观,不以学生家庭的财富和名利来确定交往的对象和交往的目的。

同时,学生也应做到:第一,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学生应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尊重教师的人格,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

学生还应从小学会宽容、学会爱自己和爱别人。

学生应知道教师也是人,也需要爱。

学生对教师的“爱”表现在学生对教师的接纳,真诚、热心地对待教师。

第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学生的学习观是指学生个体对知识、经验所持有的直觉认识,也有人把它看成是学生个体对知识和学习的一套认识论信念系统,它涉及对知识性质、学习性质、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等多维度的直觉认识[8 ] 。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对于正确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评教”和师生关系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第三,树立正确的自我观。

学生应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发挥自己的优势,改变自己的劣势。

这就需要通过与教师的交往,将教师的阅历、经验和见解等作为自己的借鉴。

学生应树立自信,克服胆怯心理,认识到教师是一般的、同自己地位平等的人,敢于同教师交往,乐于同教师交往。

(二) 提高能力,正确对待能力素质是师生能否建立起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

师生提高彼此的能力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系。

为此,教师应做到:第一,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应注意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来提高自身素质。

在道德方面,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做到为人师表。

在个性方面努力做到开朗大方、和蔼可亲、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等。

第二,全面了解学生。

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才能正确地对待学生。

“如果教师没有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他就常常对学生抱一种完全不正确的看法”[9 ] (31) 。

因此教师需要全面地观察、了解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性格特点,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第三,平等对待学生。

学生对教师对待自己和同伴的态度是很敏感的。

学生会为教师对自己的不公平待遇而对教师产生反感态度,并进而影响师生关系的发展。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赞科夫曾指出: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自己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9 ] (39) 。

因此教师应不因学生的家庭条件、外貌特征、成绩状况、性格特点等而不公平地对待学生。

第四,主动关爱学生。

爱是一切情感建立的基础。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

只有教师和学生真诚地相互关爱,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发展。

教师还要对每一个学生抱有期望。

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期待会带来期待对象的戏剧性变化,即按照期待的结果变化。

因此,教师应对每个学生抱有期望,主动与每个学生接触,更多地关注学生,关心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时,学生也应做到:第一,主动提高自己,始终追求进步。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不断努力学习使自己身心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学生会赢得教师对他的好感,并激发教师教学以及与学生交往的热情。

这种好感和热情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另外,学生还应注意自己的交往方法,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第二,尊敬教师,善待他人。

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叫“育人”,这种劳动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它是倾注了教师大量的心血、精力以及情感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总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