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一、积累与运用。
(共7小题,计17分)1.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恪守(gè)濡养(rú)XXX(pīng)自惭形秽(huì)。
2.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萧索(xiāo suǒ)凋蔽(diāo bì)XXX僵(jīng)日星隐曜(yào)。
3.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1)铸就自我生命的卓越;2)全力以赴力争上游力挽狂澜。
4.古诗文默写填空:1)玉杯盛(shèng)清酒斗十千,2)不识(shí)庐山真面目,3)黄沙百战穿金甲,4)一枝红艳露凝香,5)日暮苍山远,6)问君能有几多愁?5.语段改错:①一个民族应该有值得回顾的辉煌历史,它会提升和稳定现在的生活。
②人们通过对先人所经历的艰苦磨练和取得的辉煌成果的回忆,来照亮和升华现在的生活。
③民族的生活和个人的生活一样,是一种极为可贵的经验财富。
④这种经验财富,如果得到巧妙的运用,就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反如果滥用或误用,就导致空想、迷惑。
1)民族的生活和个人的生活一样,是一种极为可贵的经验财富。
2)一个民族应该有值得回顾的辉煌历史,它可以提升和稳定现在的生活。
3)如果得到巧妙的运用,这种经验财富就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相反,如果滥用或误用,就会导致空想和迷惑。
6.名著阅读:题目未给出明确内容,无法回答。
注:文章中部分内容缺少上下文,无法准确改写,因此仅对有明确内容的部分进行改写。
)泼贼,我和你没有什么冤仇,你为什么要害我?杀人是可以被原谅的,但这是不合情理的。
”A说道。
“我只是执行太尉的命令,不敢不来。
”B回答道。
“奸贼,我们从小就相交,今天你却来害我,我为什么不害你?拿着我的刀吃吧!”B把A的衣服扯开,用刀向他的心窝刺了一刀,A的血从七个窟窿流出来,心脏和肝脏被提了出来。
B回头看到XXX正在爬起来,准备离开。
B按住他喊道:“原来你也这么坏!再受一刀吧。
”然后他把差拨的头割了下来,挑在枪上,再回来把A的头也割了下来。
他把三个人的头发结在一起,供奉在山神面前的桌子上。
然后他换了白衬衫,系上褡膊,戴上毡帽,把葫芦里的酒都喝完了。
他把葫芦和酒壶都扔掉不要,拿着枪出了庙门向东走。
不到三五里路,他看到附近的人们拿着水桶和钩子来救火。
他只顾着走,有一首诗为他作证:天理昭昭不可诬。
莫将奸恶作良图。
若非风雪沽村酒。
定被焚烧化朽枯。
自谓冥中施计毒。
谁知暗里有神扶。
最怜万死逃生地。
真是XXX丈夫。
B是《水浒传》中上层人物被逼造反的典型代表。
在上文中,A在施毒计。
二、综合性研究:活动一】根据上文,文言小说的名称演化顺序为:笔记、传奇。
活动二】A是XXX,作品是《聊斋志异》;B是XXX,作品是《射雕英雄传》。
9.XXX表现出的“静气”是指他在困难面前保持冷静、沉着、不慌不忙的态度,以及他在言行中表现出的谦虚、自律、谨慎、恪守职责等品质。
10.在文中,第一句话使用了描写的论证方法,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表现XXX的形象和性格特点;第二句话使用了对话的论证方法,通过XXX和我们之间的对话来展现他的懂事和努力精神。
11.一个人要养静气,需要保持冷静、沉着、不慌不忙的态度,不被外界干扰所影响;同时还要具备谦虚、自律、谨慎、恪守职责等品质,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12.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与一个叫XXX的藏族男孩相遇的故事。
13.XXX是一个勤奋、懂事的孩子,他每天放学都会翻山回家锻炼身体,为将来上初中做准备。
14.XXX的家庭并不富裕,他的父亲去世后,他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体弱多病,靠编织篓筐出售来维持生计。
15.XXX的坚韧和努力精神让人感动,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诚实和勤奋,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16.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孩子的坚韧和努力精神,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勇气和力量,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XXX的表现“我们”的感受 XXX的性格品质向我们介绍藏族的风土人情、地貌特产等。
感谢好客、热情说为了两年后,上初中做准备,从上个月开始翻山回家锻炼腿劲。
崇尚自我提升努力、自律说为了不让母亲发现真相心疼自己,打算走山路不走公路。
心思细腻、孝顺体贴、善良13.“游刃有余”在文中的意思是指XXX在山路上行走非常得心应手,毫不费力。
14.第③段画线句的作用是引出XXX为了节省车费而选择步行回家的原因,为后续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15.从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这句话通过描写XXX的表情和动作,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性格和内心想法,同时也增加了故事情节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2)这个只有一个句子的段落可以删除。
16.孩子的想法总是单纯而美丽,这沉沉的爱,为何会“美好得让人心疼”?请结合生活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这个年仅十一岁的孩子在山野中行走,像个铿锵有力的硬汉,每一步都响亮有力。
这句话的妙处在于它将一个年龄小小的孩子形容成了一个勇敢坚强的人。
孩子的想法总是纯真美好的,他们对世界充满着爱和希望。
但是,这种纯真的爱有时会让人心疼,因为现实往往并不如他们所想象的那样美好。
比如,有些孩子可能会对流浪动物充满爱心,但是他们并不了解这些动物的生存状况和现实困境。
这时候,我们需要引导孩子,让他们了解真相,同时也要尊重他们的纯真和爱心。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17-20题。
(12分)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XXX?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放不暇廉耻耳,肤当去者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开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2分)进微薄是:微薄的进步,即微小的进步。
18.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民之所以为盗者B.然则何时而XXX则自不为盗C.或请重法以禁之或异二者之为D.故不暇廉耻耳温故知新选项B,都是用来表达“自然而然”的意思。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在的事物而感到开心,也不因自己的悲伤而沮丧。
2)安用重法邪?为什么要使用严厉的法律来禁止盗窃呢?20.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4分)1)甲文表达了作者“忧乐并存”的忧乐观。
(1分)2)乙文中XXX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这三种办法都是从改善民生入手,而不是通过严厉的法律来惩罚犯罪分子。
(2分)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XXX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1分)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
(4分)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XXX徜徉。
XXX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XXX,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XXX,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XXX,蝶儿忙。
21.这首词随作者的展开景物描写,作者笔下的景色具有生动、丰富、多彩的特点。
(2分)22.这首词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它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这首词的描写方式也很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词藻,非常贴近生活。
(2分)四.作文(50分)23.作文(50分)题目:那儿。
记忆中的某个地方,总是会让人想起一些故事。
那儿,是一个小镇吗?是一个乡村吗?是一个山林里的小路吗?无论是什么地方,那里都有着许多美好的回忆。
我曾经在那儿看过一场美丽的日出,也曾经在那儿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夏天。
那儿,总是让我感到温暖和安心。
生活是财富。
一个民族应该有值得回顾的辉煌历史,它会稳定和提升现在的生活。
假设我们没有历史,我们将无从知道我们是谁,我们将无从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无从知道我们将去向何方。
XXXXXX是《水浒传》中的两个重要人物。
XXX是XXX中的猛将,XXX是南宋时期的政治家。
虽然他们的身份和时代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逆转了自己的命运。
活动一是先秦魏晋南北朝隋唐。
活动二包括XXX的《聊斋志异》和XXX的《雪山飞狐》、《连城诀》、《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等。
活动三的日期需要大写。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沉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险不惊于心,成不喜于色。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面对危险和困难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沉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取得成功。
论证方式有两种: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证明一个观点,道理论证是通过逻辑推理来证明一个观点。
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养静气需要多读书;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
下面给出XXX的五个表现:1)热情,见识颇多。
见到“我们”主动交流,介绍藏族的风土人情、地貌特产等如数家珍;2)懂事、孝顺、坚毅。
“我们”给他的零食不吃,想着带给妈妈;一个月来故意走山路锻炼自己,为了将来上学节省车费,减轻家庭负担,并怕妈妈伤心设法隐瞒等。
轻松、熟练、轻而易举。
这段话讲述了孩子们的真情付出,虽然令人感动,但他们承担的生活负担却让人心疼。
文章主旨是赞美XXX的懂事、孝顺、坚毅等品质,表达了对这种美好品质的赞美之情。
示例:孩子们的真情付出令人感动,但他们承担的生活负担却让人心疼。
例如,有些八九岁的孩子不得不承担家务,甚至成为家庭支柱,虽然他们的行为很美好,但我们也应该关注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在朝廷做官没有减少这个人的贫穷,反而让他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贫穷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