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期中考试试卷语文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答案必须按要求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一(25分)雅礼中学准备举行“致敬生命”主题活动。
你与小江、小海一同参与了活动策划。
【开场语】四季轮回,生命交替。
生命是多么shēnsuì的话题,它包含着人世间一切最极致的体验。
生命是一江春水,从山巅处fāyuán,蓬勃激愤地奔腾入海;生命是一朵花儿,在春风里伸展,勇敢快乐地含苞绽放。
生命的意义是如此厚重,无论我们怎样 A (全身而退/全力以赴)都不为过,因为生命本来就应该充满着光和热。
B1.小海有两个词忘了写法,你能根据读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吗?(2分)2.小江、小海在A处的用词上发生了分歧,他们来征求你的意见。
(1分)你认为A处选用的词语是:▲3.你觉得开场语要有气势,于是将B处的标点符号进行了修改。
(1分)你将B处的句号改为:▲【氛围创设】4.(1)策划组准备从下面两幅图中选择一幅,作为活动主题图标。
你推荐哪幅?能从构图要素及寓意等角度,写一段推荐语吗?(3分)图A 图B你的推荐:,推荐语:▲▲▲(2【现场互动】此刻我愿做蜜蜂或蜥蜴,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养料和永久的住处。
但我是人,有着人的需求。
我可不能逗留在一个无法满足这种需求的地方,我站了起来,回头看了一眼我留下的床铺。
我感到前途无望,但愿造物主认为有必要在夜里我熟睡时把我的灵魂要去;但愿我这疲乏的身躯能因为死亡而摆脱同命运的进一步搏斗;但愿它此刻无声无息地腐败,平静地同这荒原的泥土融为一体。
然而,我还有生命,还有生命的一切需要、痛苦和责任。
包袱还得背着;需要还得满足;痛苦还得忍受;责任还是要尽。
于是我出发了。
——《简爱》节选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节选5.(1)主持人:关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简爱用行动与言语作出了诠释。
你能结合她的一次出走经历,说说对她的生命观内涵的理解吗?(4分)你的回答:▲▲▲(2)主持人:请你为我们深情朗诵保尔名言“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片段。
(4分)你的准备——感情基调:▲确定依据:▲▲▲(人物性格、背景材料等)6.你与小海一起完成了“真情演绎”环节的串联词。
(8分)吟诵经典诗文,品味生命内涵。
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①▲”,展现了生命的气魄;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②▲,尚思为国戍轮台”,表现了生命的厚重;诸葛亮《诫子书》中“③▲,非宁静无以致远”,抒写了生命的恬淡超然;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④▲”,道尽了生命的苍茫孤独;文天祥《过零丁洋》中“⑤▲,⑥▲”,展示了舍身取义的豪气;龚自珍《己亥杂诗》中“⑦▲,⑧▲”,抒发了无私博大的情怀。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两位嘉宾的深情朗诵!二(60分)(一)阅读古诗文,回答7~13题。
(25分)【甲】西湖春晓[清]魏宪十里寒塘路,烟花一半醒。
晨钟催落月,宿火乱稀星。
欹枕看湖白,开窗喜屿青。
笙歌方一歇,莺啭柳洲亭。
【乙】柳洲亭[明]张岱柳洲亭,宋初为丰乐楼。
高宗移汴民居杭地嘉、湖诸郡,时岁丰稔,建此楼以与民同乐,故名。
门以左,孙东瀛建问水亭。
高柳长堤,楼船画舫会合亭前,雁次相缀.。
朝则解维,暮则收缆。
车马喧阗,驺从①嘈杂,一派人声,扰嚷不已.。
堤之东尽为三义庙。
过小桥折而北.,则吾大父之寄园、铨部戴斐君之别墅。
折而南,则钱麟武阁学、商等轩冢宰、祁世培柱史、余武贞殿撰、陈襄范掌科各家园亭,鳞集于此。
过此,则孝廉黄元辰之池上轩、富春周中翰之芙蓉园,比闾②皆是。
今当兵燹③之后,半椽不剩,瓦砾齐肩,蓬蒿满目。
李文叔作《洛阳名园记》,谓以名园之兴废,卜洛阳之盛衰;以洛阳之盛衰,卜天下之治乱。
诚.哉言也!余于甲午年,偶涉于此,故宫离黍,荆棘铜驼④,感慨悲伤,几效桑苎翁游苕溪,夜必恸哭而返。
(选自《西湖梦寻》,有删改)【丙】【注】①驺(zōu)从:古代贵族官僚出门时骑马的侍从;②比闾:木名,棕榈;③兵燹(xiǎn):因战乱而造成的焚毁、破坏;④荆棘铜驼:形容国土沦丧后残破的景象。
7.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2分)楼船画舫会合亭前8.9.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4分)谓以名园之兴废,卜洛阳之盛衰;以洛阳之盛衰,卜天下之治乱。
▲▲▲10.为寻迹古文化景点,有人根据【乙】文草拟了位置关系图。
请根据内容,完成这幅图。
(3分)A. ▲B. ▲C. ▲11.李渔与袁枚都认为文中之情皆即景而生。
品读材料【甲】【乙】,完成下表。
(6分)A.▲▲▲B.▲▲▲C.▲▲▲12.阅读【甲】【乙】材料,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两则材料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何异同。
(4分)▲▲▲13.下列对材料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材料【甲】中“催”字极为精妙,采用拟人手法,再现了日夜更替之景。
B.材料【乙】中作者罗列了许多的私家园林,是为了表现柳洲亭周边的富庶繁华。
C.材料【丙】中李渔和袁枚的评论各有侧重,李渔强调的是不同的景会产生不同的情。
D.材料【甲】【乙】的作者均留心“目之所触”之景,“从心”生情,可谓“善咏物者”。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4~16题。
(16分)水何澹澹杨闻宇①水具有三性:▲、▲、▲。
②水,是柔顺温和的代名词。
天上月光似水,人间柔情似水。
它滋润山原,灌溉田畴,养鱼鱼肥,育花花俏,仿佛是布满大地的血脉,哺育着一切生命。
有些干旱地区,水很金贵。
人们集体劳作之后,七八个人同用一盆水洗手、洗脸,或者几十个人煮饺子一样在浴池里洗澡,你搓我擦,乐不可支。
大伙都知道“脏水不脏人”的道理:水再脏,只会化污退垢,洗浴而出的人,都是白白净净的。
③莲自水而出,挺立于水面,媚丽非凡,香氛清幽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圣洁清雅。
千年前的周敦颐写成《爱莲说》,题为“爱莲”,也无妨说是在礼赞水之柔性。
④与柔和联袂的,是善“处众人之所恶”。
人生于世,都厌恶卑湿低下,而水,却一贯追求低洼之所。
五千言的《道德经》里,反复出现“溪”“谷”“渊”的字样,“为天下溪”“为天下谷”“犹川谷之于江海”“渊兮,似万物之宗”,其用意集中于一点——阐明水之追求与人性是背道而驰的。
溪、谷、渊,广阔清旷,虚静幽深,水之趋下、善处,展现出来的正是不自大、不居功、谦和低调的博大襟怀。
⑤处处竞争、时相侵夺,在这个崇尚丛林法则的世界,水之处下,本质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里的“不争”,绝非得过且过、图安乐逸、什么事情也不干,而是在溪、谷、渊里以静默状态涵养自己的能量。
勾践卧薪尝胆,养精蓄锐,最终报怨雪耻,称霸中原;▲▲▲。
“不争”的最终结果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而莫能与之争与无为而无不为是对应着的。
不争之水所完成的,是天下万类谁也无法企及的巨业、伟业。
比如,长江三峡、秦晋峡谷,数百里奇险惊绝,不都是水所开辟、创造的吗?⑥柔和、平静,处下、广阔,为水的变化、运动埋下了伏笔。
大千世界,水的变动是最神奇的。
水化为汽,汽结为云雾雨露,悄悄然铺天盖地,夏雨滂沱,冬雪飘拂。
因机而动之水,让这个世界呈现出多少迷人的景观哟:逶迤九曲的江河、韬光养晦的清潭、虎啸龙吟的飞瀑……倘若没有水,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没有了灵魂。
⑦水性繁复,最卓异的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滴水穿石,水能以柔性、韧性磨穿、磨断当路之顽石,为自己辟出新的前程;继而为江为河,聚成湖海;接着,才有了负重远行的舰船、航母。
是水的变动不居、行迹无限,在人间完成了“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的祥瑞景象。
《道德经》里的“甘露”二字,寓意深矣,不限于雨雪霏霏,也不只是滂沱大雨。
⑧以水喻道,透视人生,这是贯穿于《道德经》的一条红线。
全文静水流深,体大思精,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似可作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⑨水,其微也,似尘若露;其盈也,翻江倒海。
历代英杰,谁敢轻忽“上善若水”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曹操《观沧海》里的诗句;嗣后,唐太宗李世民又悟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终于成就了贞观盛世。
⑩“会当水击三千里”,是毛泽东对自己词中“击水”二字的批注。
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中国人民正是以这样的身姿向前迈进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4.阅读全文,完成任务。
(6分)(1)结合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在第①小节的空白处补上恰当内容。
(3分)▲ ▲ ▲(2)结合语境,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在第⑤小节划线处续写一个句子。
(3分) ▲ ▲ ▲15.语言的典雅,是指语言优美而不粗俗,雅致而隽永。
小明用思维导图就本文的语言特点做了小小的探究,请你补全这份思维导图。
(6分)16.历代英杰,从水中悟出了道理,成就了自己,也推动了民族的进程。
阅读全文与链接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你又从水中悟出怎样的道理,成就自己,立身新时代。
(4分)【链接材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 ▲ 典 雅四字短语 A ▲ 多用修辞水化为汽,汽结为云雾雨露,悄悄然铺天盖地,夏雨滂沱,冬雪飘拂。
是水的变动不居、行迹无限,在人间完成了“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的祥瑞景象。
C ▲ B ▲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句,生动地论述了水的变化运动使世界呈现出多样的美,语言隽永含蓄。
D ▲王剑冰①眼前,一个绿岛葱茏。
如果有谁说这绿岛就是一棵树,你肯定不相信。
怎么就是一棵树呢?分明是一片树林长在一个岛上。
②说是将近400年前,村民在河中垒起一个土墩挡水,有人将一根榕树枝插在墩上,它便携着重重岁月盎然而生,直到根连根,枝连枝,交错纵横,成了一个岛一座山,成了近20亩的独木林。
“榕”同“融”谐音,榕树即是容纳、接受、融合,由此构成榕树不断施展的个性、坚持开放的格局。
一棵树,把深奥的道理解析得浅显清明。
③更重要的是,这里变成了小鸟的聚集地。
千万只鸟儿栖息其上,成为世间罕有的自然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