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

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

第二部分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心理学科的性质: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一门中间〔边缘〕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1)个性心理倾向性〔最活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如有的人在物质需要方面追求强烈,有的人更注重精神与成就的需要等。

(2)个性心理特征〔最稳定〕指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

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气质有好动与喜静、暴躁与温和之别,性格有自信与自卑之差等。

真题: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后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简答〕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二节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布洛卡心理状态是联系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过渡阶段(1) 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或现象〕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树突多,轴突少。

神经元包括三种:感觉神经元〔传入〕、运动神经元〔传出〕、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络者〕。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司令部〕和周围神经系统〔通讯网络〕。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高级中枢是大脑两半球,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直觉的优势半球。

大脑四叶:额叶〔在组织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顶叶〔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刺激加工〕。

周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组成。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5部分组成。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如:婴儿生来会吃奶,就有唾液分泌,这是食物反射。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例如:婴儿见到常用的奶瓶会欢喜,并有唾液分泌。

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

如:望梅生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

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望梅止渴〕是人类特有的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注〕心理现象产生的方式是:反射活动。

(1)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印度狼孩的事例说明,社会存在是人的心理内容的决定部分。

(2)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地反映连接考点:有睡眠到醒来是相继正诱导开夜车第二天困是相继负诱导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直接来源是实验生理学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他的代表作有《生理心理原理》《民族心理学》《心理学大纲》等。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奠基人〕、铁钦纳〔将构造主义心理学发展为严密的心理学体系〕。

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也叫直接经验〕,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

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研究范围非常窄。

(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詹姆士。

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

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假设干有限元素的集合。

提出了“意识流”的概念。

他们认为,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好有选择性的,机能主心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他们不赞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

(3)、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20年代到50年代长达40年一统天下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的变化(4)、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

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冰山理论称为第二势力,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

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认知心理学设计实验,利用客观研究方法来研究这些过程。

认为学习是内在心理变化第二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注意一.注意概述 1.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它与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特点: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和集中性。

功能:〔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举目凝视、侧耳倾听、呆视着〕;无关运动的停止〔当儿童听讲故事时,会一动不动地看着老师〕;屏息现象〔呼吸运动的变化〕PS:1.百米竞赛预备信号与起跑信号间隔为2秒,太长会影响成绩,原因是注意的起伏2.注意的分配可以用双加工理论解释3.注意力容易转移的气质类型是多血质;不易转移的是粘液质4.布鲁德本特:注意的过滤理论5.注意被称为心理活动的警卫6.老师讲课时,学生一会听,一会翻书,一会记笔记,此时注意的状态是转移的7.儿童有意注意发展阶段:8.第一阶段是通过成人言语指令第二阶段通过自己扩展了的外部言语第三阶段通过内部言语2.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分为(1)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引起条件:〔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及其相对强度〔如一道强烈的光线〕;刺激物之间显著的比照关系〔万绿丛中一点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活动变化的霓虹灯、演讲者抑扬顿挫的声调);刺激物的新异性〔画廊中新张贴的广告〕。

〔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况,包括当时的需要;当时的特殊情绪状态;当时的直接兴趣等。

PS:讲课时抑扬顿挫是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须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维持条件:〔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3)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如开始不喜欢文言文,但通过学习喜欢了文言文。

二.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

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

影响因素〔1〕注意广度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2〕注意广度的大小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3〕注意广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经验和知识〔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的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注意的起伏〔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

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离开了当前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PS:防止分心的方法:预先控制;信号;提问;表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注意的集中性〔3〕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2岁是分配关键期条件: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时已经熟练〔自动化〕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经熟练〔自动化〕的。

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PS: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注意分配;假设只有眼观六路就是注意的广度〔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度的条件: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

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