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心理学总结

生理心理学总结

第一章导论1、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它以心身关系为自己的基本命题,力图阐明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

2、学科性质:生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是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3、细胞生理学的概念:兴奋和抑制这两种基本的神经过程的活动,是神经系统反射活动的基础,利用生理学技术能够记录动作电位和神经冲动的发放,作为兴奋和抑制这两种神经过程在细胞水平的表现。

刺激达到一定程度将导致动作电位的产生,神经元的兴奋过程表现为单位发放的脉冲频率加快,抑制过程表现为频率降低。

无论频率如何变化,同一个神经元的每个脉冲幅值不变。

4、“全或无”:神经元对刺激强度是按着“全或无”的规律进行调频式或数字化编码。

这里的“全或无”是指每个神经元都有一个刺激阈值,对阈值以上的刺激无论其强弱均给出同样幅值的脉冲发放。

5、干预脑功能和记录生理参数的传统方法:(1)传统生理心理学方法;(2)传统心理生理学方法;(3)灵长类动物的电生理学方法;(4)传统神经心理方法6、干预与记录脑功能的当代认知神经科学方法:①透颅磁刺激技术(有创):是近十多年来采用的新仪器。

利用脉冲磁场对头皮和颅骨的穿透力,通过头皮外的磁力线圈产生的脉冲磁刺激作用于大脑皮层描边,对其产生局部刺激作用。

通过调节刺激强度和脉冲磁刺激作用于大脑皮层表面,对其产生局部刺激作用,用以观察大脑皮层局部兴奋或抑制对某些心理活动的影响。

②无创性脑代谢成像技术(名词解释):主要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和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

两者均通过显示认知活动中,与脑代谢过程相关生理参数的变化,研究认知过程的脑机制。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是测定血氧水平信号在认知活动中不同脑区的变化。

正电子发射层描技术是测定含放射性同位素18F的脱氧葡萄糖在脑区域代谢率,以此作为脑认知功能的生理指标。

③无创性脑生理成像技术:(名词解释)主要包括高分辨率脑电信号(脑电图)分析和脑磁信号分析技术。

他们测量脑活动所产生的微弱电磁场信号的变化。

电场与磁场变化互为90°,脑电信号较好的反映出大脑皮层与深层之间的功能变化;脑磁信号反映大脑表面切线方向的功能变化。

脑电图,事件相关点位和脑磁图的共同特点是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在毫秒数量级的时间尺度上检测脑功能的变化,但其弱点是空间分辨率差。

④实验设计:减法法则、一致性分析。

第二章感觉的生理心理学基础1、视网膜的光感受机制:①光生物化学反应②光生物物理学反应2、听觉信息的神经编码:内耳音高编码问题,低频声刺激以频率编码为主,而高频声刺激以细胞分工编码为主。

音强的神经编码可分为级量反应式编码、调频式编码、细胞分工编码。

3、声源空间定位的神经编码有两种基本方式:锁相-时差编码和强度差编码第三章知觉的生理心理学1、超柱(名词解释):在大脑视觉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属性综合反应的基本单元——超柱。

2、多模式感知神经元:颞下回的一些神经元,不仅对复杂视觉刺激物单位发放率增加和发生最大的反应,而且对多种其他感觉刺激,如躯体觉,运动觉,食物嗅觉与味觉等刺激均可引起其他单位发放率的变化。

这类神经元称为多模式感知神经元。

3、无创性脑成像技术发现的特异性知觉区:物体识别的枕外侧复合区、梭状回面孔知觉区、旁海马回位置知觉区、纹外视皮层身体识别区。

4、知觉信息流包括1底-顶加工信息流;2自上而下加工的信息流;3循环信息流。

5、存在循环信息流的证据:首先,各级视知觉皮层神经元,对相应知觉刺激的反应不是恒定的,当刺激物呈现于眼前不变时,各级知觉神经元神经脉冲发放的频率却不时变化,这种可变性是各层次知觉细胞相互作用不断协调的结果。

其次,在知觉过程中,刺激客体的物理特性不断变化时,皮层知觉神经元的兴奋水平变化不完全复合景点感受野的规律,这说明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水平,受来自高层次或同层次其他皮层神经元循环信息流的影响所致。

第三,底层信息流在100毫秒之内即可传递完毕,但许多复杂知觉任务需要200~300毫秒,细胞知觉反应有较长的潜伏期,这说明是循环信息流的作用结果。

第四章注意的生理心理学基础1、顶负波:是初始性朝向反应的恒定成分,在初次应用新异刺激时出现于顶颞区,是潜伏期约为200毫秒的负波,简称N200波。

2、注意的脑机制概括为三个功能网络:定向网络、执行网络和警觉网络。

第五章第六章记忆的生理心理学基础1、海马结构中存在三突触回路,在三突触回路中还存在着LTP可能是从短时记忆痕迹转化为长时记忆痕迹之一。

在长时程增强效应中,有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参与,而且任何一个突触传递都包括复杂的化学传递机制。

所以就短时记忆本质来讲,把他仅仅归结为神经元回路反响的电学活动,是20世纪记忆痕迹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2、海马的两个记忆回路:①海马→穹窿→乳头体→乳头丘脑束→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

这条环路是20世纪30年代就认识到的边缘系统的主要回路,称为帕帕兹环路。

在这条环路中,海马是中心环节。

②内侧嗅回与海马结构之间存在着三突触回路,它与记忆功能有关。

三突触回路始于内嗅区皮层,这里神经元轴突形成穿通回路,止于齿状回颗粒细胞树突,形成第一个突触联系。

齿状回颗粒细胞的轴突形成苔状纤维与海马CA3区锥体细胞的树突形成第二个突触联系。

CA3区椎体细胞轴突发出侧枝与CA1区锥体细胞的树突形成第三个突触联系,再由CA1区椎体细胞发出向内侧嗅区的联系。

这三种突触回路是海马齿状回、内嗅区与海马之间的联系,具有特殊的机能特性,成为支持长时记忆机制的证据。

③长时程增强效应现象(LTP),即电刺激内嗅区皮层向海马结构发出的穿通回路时,在海马齿状回可以记录出细胞外的诱发反应。

由短暂电刺激穿通回路所引起的三突触神经回路持续性变化,可能是记忆的重要基础。

如果用经典条件反射的程序对两侧内嗅区施以刺激,就会发现LTP效应的呈现也符合经典条件反射建立的基本规律,从而证明长时程增强效应现象可能是一种学习的脑机制。

1、双重分离技术和双重任务法是多重记忆系统研究的重要途径。

第七章语言、思维的脑机制基础1、语言知觉的两种认知理论:运动理论、听觉理论。

第八章情绪与情感的生理心理学基础1、情绪情感的生物化学调节机制:既包括外周也包括脑内的许多神经-体液环节,如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激素、血液成分、能量代谢等。

下丘脑内许多神经递质汇聚在一起,其中对情绪、情感调节发生重要作用递质就是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快乐)、5-羟色胺和乙酰胆碱。

(生化指标)生物化学机制一方面作为神经机制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以保证情绪活动中神经信息的传递;另一方面又作为体液调节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发挥激素的多种功能,特别是影响着情绪活动中的能量代谢过程。

两道大题一、视觉信息的加工与编码:人类视觉系统对千变万化的视觉刺激所引起的视觉信息怎样加工和编码产生主观感觉,是感觉生理学的核心问题。

视觉中枢神经元感受野和视皮层的功能柱理论解释了视觉信息的加工和编码产生主观感觉的机制。

1、视中枢神经元的感受野①视感觉是各种空间知觉的重要基础,空间编码是视感觉中枢的重要功能基础。

改变光刺激在视网膜上的投射部位,就可以找出能够影响每一神经元单位发放的视网膜区域,即该神经元的感受野。

视野、视网膜和各级视中枢的某些神经元之间有着精确的空间对应关系②神经节细胞和外侧膝状体神经元的感受野的形状和特点相似,即同心圆式的感受野。

视皮层神经元则可能有简单型、复杂型、超复杂型3种不同形式的平行线或长方形式的感受野。

简单型的细胞感受野是直线型的,与图形边界线的觉察有关。

复杂型和超复杂型细胞为长方形感受野,与图形的边角或运动感知觉有关。

③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感受野的解剖学基础是视觉感受单位,其生理学基础是侧抑制机制。

④对感受野施以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单位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称为开反应。

撤出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单位发放频率增加的现象称为闭反应。

在神经节细胞同心圆式的感受野中,其中心区光刺激引起神经节细胞开反应,周边区引起闭反应的神经节细胞称为开中心细胞。

其感受野中心区引起闭反应,周边引起开反应的神经节细胞称为闭中心细胞。

2、视觉信息提取功能柱理论:对视野空间内各种视觉特征所形成的感觉主要以视皮层的功能柱为基础。

目前有两种功能柱理论:特征提取功能柱和空间频率柱。

(1)特征提取功能柱:①在视频层内存在着许多视觉特征功能柱,如颜色柱、眼优势柱、方位柱。

②方位柱与颜色柱是两套相互独立的机能单位,但颜色柱与眼优势柱发生重叠关系。

(2)空间频率柱①视觉空间频率分析器理论认为视皮层的神经元类似于傅里叶分析器,每个神经元敏感的空间频率不同。

每一种图像基本特征在单位视角中重复出现的次数就是改特征的空间频率。

任何复杂的图形均可由空间频率不同的许多神经元同时反应,对其加以感知。

③皮层神经元按其发生最大反应的频率不同,分成许多功能柱,称为空间功能柱。

空间频率柱成为人类视觉的基本功能单位,对复杂景物各种特征的空间频率进行着并行处理和译码是视觉的基本生理学理学基础。

二、情绪、情感的神经机制:①情绪情感的生理基础是借助于复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而实现的。

无论是脑还是外周神经,在情绪与情感过程中都有重要作用。

②首先是各种感觉器官和感觉通路将外界环境变化或刺激信息迅速传入脑的各级中枢,同时沿传入侧支兴奋脑干网状结构,造成广泛性的唤醒状态,以便更准确的感受外部环境。

这些传入的信息在与情绪反应有关的脑结构中聚合以后,一方面形成情绪体验,另一方面沿传出通路和外周神经引起情绪表达。

③下丘脑、隔区、杏仁核、海马、边缘皮层、前额皮层和颞叶皮层等均是情绪过程的重要脑中枢。

额、颞叶皮层,特别是右侧半球皮层对适度的情感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他们的功能受损,即会出现情感淡漠;相反,其功能亢进则会出现情感过度活跃而失调。

边缘系统在体内环境平衡和情绪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扣带回皮层切除或切断修皮层与隔区、海马的联系都会引出情感障碍。

皮层下的边缘结构,如杏仁核、隔区和海马等在情绪控制中也有类似的特点,既有抑制性作用,也有兴奋性作用。

杏仁核对情绪虽然以兴奋影响为主,但有时也出现不同的效应。

这可能是由于刺激的具体部位不同而造成的,杏仁核基底外侧区与颞叶新皮层和下丘脑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其功能与颞叶有相似之处。

杏仁核对情绪性攻击行为具有兴奋作用。

下丘脑是情绪表达的重要中枢。

一方面,下丘脑的下行联系通过脑干和脊髓传递的神经信息引起躯体反应;另一方面,通过神经内分泌的体液调节机制,引出广泛性的情绪表达反应。

下丘脑受着高级中枢的双重调节作用,既有兴奋性调节又有抑制性调节。

隔区和皮层内侧杏仁核等结构以抑制性调节为主,新皮层和基外侧杏仁核,则以兴奋性调节为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