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中兽医学一:中兽医学:1指导思想:阴阳五行学说;2特点:辩证论治和整体观念;3主要治疗手段:针灸、中药。
二:阴阳的特点:1相对性、关联性、无限可分性、三: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对立;2阴阳互根、阴阳消长、4阴阳转换。
四:相互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相互制约。
五: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六:阴阳转换: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属性互换的关系。
八:正气:包括阴精和阳气、邪气包括阴邪和阴邪。
九: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十: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十一:五行相乘: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十二:五行相侮: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十三:相乘:过度克制。
十四:相侮:反向克制。
十五:母病及子:如肝(木)病传心(火);病情较轻。
十六:子病犯母:如脾(土)病传心(火);病情较重。
十七:相乘为病:如木旺乘土;病情较重的。
十八:相侮为病:如”木侮金“;病情较轻。
十九:总结:二十: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主汗、开窍于舌。
二一:肺的生理功用:主气、可呼吸、宣降、通调水道、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二二:肝的生理功能:藏血、主疏泄、主筋、开窍于目。
二三: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
二四:肾的生理功能:藏精、主命门之火、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可二阴。
二五:脏腑学说包括三个方面:1五脏、六腑、奇恒之腑、2经络3气血津液。
二六: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二七:胆的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与肝相表里。
二八:胃的生理功能:受纳和腐熟水谷;与脾相表里。
二九:小肠的生理功能:受盛华物和分别清沖;与心相表里。
三十:大肠的生理功能:转化糟粕;与肺相表里三一:膀胱的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与肾相表里。
三二:上焦的功能:可呼吸、主血脉。
三三:中焦的功能:腐熟水谷。
三四:下焦的功能:分别清浊;三焦与心包;;络相表里。
三五:气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三六:气的生理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
三七:气包括四种: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三八:血的生理功能:营养和滋润全身、藏神。
三九:经络系统包括四个部分:经络脉、络脉、内属脏腑部分、外连体表部分。
四十:六淫:风、寒、暑、湿、燥、热。
四一: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兼挟性;4转化性。
四二:风邪致病特征:1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始);2风性轻扬开泄;3风性善行数变;4风性主动。
四三:寒邪致病特征:1寒性阴冷、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易致病痛3寒性收引。
44、暑邪致病特征:①暑性炎热,易发热;②署性升散,耗气伤津;③暑多侠湿,易困脾胃。
45、湿邪致病特征:1.湿为阴邪、易损脾阳;2.湿性重浊、其性趋下;3.湿性黏滞,缠绵难退;46、燥邪致病特征:1.燥性干燥、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
47、火邪致病特征:1.火为热极,其性炎上;2.火邪易生风动血;3. 易伤津液。
二、辨证论治1、中兽医(学)的诊断特色:察口色和切脉。
2、舌色:1.白色:主虚证,为气血不足之兆。
2.赤色:主热证;3.青色:主寒,主热,主风;4.黄色:主湿,多为肝,胆、脾的湿热引起;5.黑色:主寒、深热极。
3、舌苔:1.白苔:主表症、寒证;2.黄苔:主里证、热证;3.灰黑苔:热证、寒症。
4、舌形:1.粗糙苍老,主实证、热证;2.细嫩,主虚证、寒证。
3.淡白胖嫩,主脾肾阳虚;4.舌红肿胀,属热毒无盛;5.舌肿满口,属心火太盛;6.瘦薄色淡,为气血两亏。
5、切脉的部位:马(双凫脉或额外动脉);牛(尾动脉);猪、羊、犬(股内动脉)6、常见基本病理脉象(六大纲脉):浮脉与沉脉、迟脉与数脉、虚脉与实脉。
7、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是所有辩证方法的总纲。
8、表证:1.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2.症状:舌苔薄白、脉浮。
恶风寒;咳嗽、鼻流清涕、气喘。
9、里证:1.特点:病在脏腑。
病变较深;2.症状:包括里寒、里热、里虚、里实。
10、寒症:1..病因:外感风寒、内伤就病;2.症状口色淡白、叩津滑利、舌苔白、脉迟、尿清长、粪稀、鼻寒耳冷、四肢发凉。
11、热证:1.:外感风热、久病阴虚;2.症状:口色红、口金减少、舌苔黄、脉数、尿短赤、粪干活泻痢、身热。
12、虚证:1.病因:劳役过度;2.症状:口色淡白、无舌苔、头低耳聋。
体瘦毛焦、四肢无力。
13、实证:1.病因:感外邪、内脏机能活动失调;2.症状:高热、烦躁,喘息气粗、腹胀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小、舌红苔厚、实脉无力。
14、阴证:1.病因:阴盛阳虚、机能衰退、脏腑功能下降;2.症状:体瘦毛焦、倦怠肯卧、体寒肉颤、怕冷喜暖,口留清涎、肠鸣腹泻、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15、阳证:1.病因:邪气盛而正气未衰,正邪斗争亢奋;2.症状:精神头奋、狂躁、口渴、肢热、口舌生疮;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腹痛起卧、气急粗喘、便秘。
16、表里:辨别疾病深浅、轻重、进退的两大纲领。
17、寒热:辨别疾病性质的两大纲领。
18、虚实:辨别邪正盛衰的两大纲领。
19、阴阳:概括病症类别的两大纲领。
20、心气虚:1.主证:心悸、气短乏力、自汗、舌苔白、脉虚、2.治则:养心益气、安神定悸3.方例:养心汤。
21、心阳虚:1.主证:形寒肢冷、舌淡、脉细弱 2.治则:温心阳、安定神;3.方例:保元汤。
22、心血虚:1.主证:心悸、浮躁、易惊、口色淡白、脉细弱;2.治则:补血养心、镇惊安神;方例:(白虎)归脾汤。
23、心阴虚:1.主证:午后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则:养心阴、安心神;3.方例:补心丹。
24、心阴内盛:1.主证:高热、大汗、气喘、粪干尿少、舌红、脉象洪数;2.治则:清心泻火、养阴安神;3.香G散。
25、痰火扰心:1.主证:发热、气粗、眼急惊狂,苔黄腻,脉滑数;2.清心祛痰;3.镇散。
26、小肠中寒:1.主证:腹痛起卧、稀粪,口流清涎、口色清白、脉象迟沉;2.治:温阳散寒、行气止痛;方:橘皮散。
27、肝火上炎:1.证:两日红肿,羞明流泪、晴生翳障、粪干、尿浓赤黄、口色鲜红、脉象弦数;2.治:清肝泻火、明目退翳;3.方:决明散。
28、肝血虚:1.证:眼干、视力减退、蹄壳干枯皲裂、肢体麻木、口色淡白、脉弦细、2.治滋阴养血、平肝明目;3.方:四物汤。
29、热极生风:1.证:高热、抽搐、舌质红降、脉弦数;2.治:清热、熄火、镇痉;3.方:羚羊钩藤汤。
30、肝阳化风:1.证:神昏似醉,抽搐、舌红、脉弦数有力;25.治:平肝熄风;3.镇肝熄风汤。
31、阴虚生风:1.证:形体消瘦、四肢蠕动、午后潮热、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弦细数;2.治:滋阴定风;3.方:大定风珠。
32、血虚生风:1.证:眩晕。
蹄干皲裂、口色淡白、脉细抽搐;2.养血熄风;3.方:复脉汤。
33、肝胆湿热:1.证:黄疽鲜明如橘色、尿赤短、母畜外阴瘙痒、公畜阴囊湿疹;舌苔黄腻、脉弦数;2.治:清利肝胆湿热;3.方:茵陈篙汤。
34、脾虚不运:1.证:草料迟细体瘦毛焦、肚腹虚胀、浮肿、尿短、粪稀、口色淡黄、舌苔白、脉缓弱;2.治:益气健脾;3.方:参苓白术散。
35、脾气下陷:1.证:久泻不止、脱肛、子宫脱、尿淋漓;2.治:益气升阳;3.补中益气汤。
36:脾不统血:1证:便血,尿血,皮下出血;2治:益气摄血,引血归经;3方:归脾汤. 37:脾阳虚:1形寒怕冷,肠鸣腹痛,泄泻,口色青白,口腔滑利,2治:温中散寒;3方里中汤.38:寒湿困脾:1证:耳聋头低,四肢沉重嗜卧,草料迟细,粪稀,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象迟缓而濡;2治:温中化湿,3方:胃苓散。
39:胃阴虚:1证:体瘦毛焦,食欲减,口干舌燥,粪干尿少色浓,口色红,苔少,脉细数2治:滋养胃阴;3方:养胃汤。
40:胃寒:1证:形寒怕冷,食欲减,粪稀,尿清长,口流清涎,口色淡,苔白而滑,脉象沉迟;2治:温胃散寒;3方:桂心散。
41胃热:1证:耳鼻温热、草料迟细、粪干尿少、口渴、齿肿痛、口色鲜红、舌有黄苔、脉象洪数;2治:清热泻火、生津止渴;3方:清胃散热散。
42胃食滞:1证:不食、肚腹胀痛、腹痛起卧、粪干、口色鲜红而燥、苔厚腻、脉滑实;2治:消食导滞;3方:曲蘖散。
43:肺气虚:1证:久咳气喘、鼻流清涕、胃寒喜暖、皮燥毛焦、口色淡白、脉象细弱;2治:补肺益气、止咳定喘;3方:补肺散。
44:肺阴虚:1证:干咳连声、昼轻夜重、盗汗、口干舌燥、粪干、尿少色浓、口色红、舌无苔、脉细数、;2治:滋阴润肺;3方:百合固金汤。
45:痰饮阻肺:1证:咳、气喘、鼻液多、色白而黏稠、苔白腻、脉滑、;2治:燥湿化痰;3方;二陈汤。
46风寒束肺:1证:咳、喘恶寒、清涕、口色青白、舌苔薄白、脉浮紧;2治:宣肺散寒、祛痰止咳;3方:麻黄汤、荆防败毒散。
47凤热把肺:1证:咳嗽与凤热表证共见;2治:疏风散热、宣通肺气;3方:(表热)银翘散;(咳嗽)桑菊饮。
48肺热咳嗽:1证:咳声洪亮、气促喘出、鼻翼桑动、鼻涕黄而黏稠、咽喉肿胀、粪干、尿失豆赤、口渴、口色赤红、苔黄燥、脉洪数;2治:清肺化痰、止咳平喘;3方:麻杏石甘汤。
49:大肠液亏:1证:粪干、舌红少津、苔黄腻、脉细数、;2治:润肠通便;3方:当归芙蓉汤。
50:食积大肠:1证:粪便不通、肚腹胀痛、口腔酸臭、尿色少浓、口色赤红、舌苔黄腻、脉沉有力2治:通便攻下、行气止痛;3方:大承气汤。
51:大肠湿热:1证:发热、腹痛、泻痢、口渴、尿短赤、口色红黄、苔黄腻、脉象滑数;3治:清热利湿、调气和血;3方:白头翁汤。
52:大肠冷泻:1证:耳鼻寒冷、肠鸣如雷、尿少而清、口色青黄、舌苔白滑、脉象沉迟;2治:温中散寒、渗湿利水;3方:桂心散。
53肾阳虚衰:1证:性寒肢冷。
腰腿不灵、泄泻、小便减少、公畜性欲减、母畜宫寒不孕;口色淡、舌苔白、脉沉迟无力;2治:温补肾阳;3方:肾气散。
54肾气不固:1证:小便频数而清、腰腿不灵、公滑精早泄、母带下清稀、胎动不安、舌淡苔白、脉沉弱、2治:固摄肾气;3:缩泉丸。
55肾阴虚:1证:瘦弱、腰胯无力、低热不退、盗汗、粪干、公滑精、母不孕、视力减退、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2治:滋阴补肾;3方:六味地黄丸。
56膀胱湿热:1证:尿频而急、口色红、苔黄腻、脉濡数、2治:清利湿热3方:八正散。
57: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58太阳伤寒:1证:恶寒、发热、跛行、无汗、咳嗽、气喘、脉浮紧;2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3方:麻黄汤。
59太阳中风:1证:恶风、发热、汗自出、脉浮紧;2治:解肌祛风、调和营卫;3方:桂枝汤。
60阳阴经证:1证:生热、汗出、呼吸粗喘、口渴、苔黄燥、脉洪大;2治:清热生津;3方:白虎汤。
61:阴明腑证;1证:生热、汗出、便秘、尿短赤、脉沉有力;2治:清热泻下;3方:大承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