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兽医

中兽医

●中兽医学是中国传统兽医学的简称●中兽医逐渐形成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理论体系以针灸和中药为主要治疗手段●中兽医的基本理论就起源于黄帝内经也是最早阐述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证:是对病因病理临床症状和诊断的综合概括同时也为论治提出了治疗方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辨证论治包括相互关联的辨证和论治两个方面●阴盛阳衰为寒症用热法阳盛阴衰为热症用寒法●阴阳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八纲辨证包括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温热性的药物属阳,寒凉性的药物属阴、辛甘淡的药物属阳、酸咸苦的药物属阴、具有升浮发散的药物属阳、具有沉降涌泻的药物属阴●五行指木火土进水●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阐明各种事物之间普遍联系法则●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五行分类⏹音味色化气方季脏腑官体⏹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宫甘黄化湿中长土脾胃口肉⏹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毛⏹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五行之间的生理关系相生、相克和生克制化●五行之间的病理关系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脏腑学说的内容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及其相联系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器官,具有藏精气而不泄的特点●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器官,具有传化浊物,泄而不藏的特点●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藏神,心开窍于舌,在汗为液●血为心所在,血汗同源,故称“汗在心为液”又称心主汗●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

肺开窍于鼻,肺朝百脉,在液为涕●肺分为主呼吸之气(吸清呼浊)和主一身之气;一身之气可分为先天之气即元气(肾)和后天之气;后天之气又可分为呼吸之气(肺)和水谷之气(脾)二者合成宗气又可分为营气和卫气●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血,主肌肉四肢。

脾开窍于口在液为涎,称为后天之本●脾又是五脏之母,气血生化之源●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血,主疏泄,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精,主命门之火。

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肾开窍于耳,司二阴,在液为唾●肾是先天之本,肾为腰府●胆被称为奇恒之腑,主要贮藏和排泄胆汁,帮助脾胃的运化●脾气主升喜燥勿湿胃气主降喜湿勿燥●胃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称为胃气,其特点是以合降为顺●心与肺的关系主要是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血同源●心与脾的关系心主血脉,藏神;脾主运化,统血。

说明心脾共同主宰●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主血、肝藏血、,心藏神、肝主疏泄●心与肾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滋养、相互制约的关系●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升降●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保持正常呼吸两方面●肝与脾的关系主要是疏泄和运化的关系●肝与肾的关系表现在肾精和肝血相互滋生的方面●脾与肾的关系主要是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脾胃后天之母,肾为先天之本。

脾主运化,肾主藏精,二者相互滋生,相互促进●发为血之余,齿为骨之余,筋为爪之余●气、血、津液是构成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脏腑组织生理机能活动,是不断运动的,极其细微的物质,是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研究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称为气血津液学说●肾的先天之气、脾的水谷之气和肺的的自然之气在肺汇合在胸为宗气,在肾为真气或元气,在五脏六腑为脏腑之气,在脉内为营气,在脉外为卫气●气是不断运动的,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基本形式有升降出入●血主要含有营气和津液1)血液主要来源水谷精微,脾胃是血液的化生之源2)营气入于心脉有化生的作用3)精血之间可以转化●津液中清儿稀者为“津”浊儿酬者为“液”●气血的关系1气能行血2气能生血3气能摄血4血以载气●气与津液的关系1气能生津2气能行津3气能摄津4津以载气●病因,即致病因素,也就是引起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不外乎动物内在的因素和致病的外在因素●中兽医学中将其分为外感、内伤和其他致病因素●研究病因的性质及其治病特性的学说称为病因学说●外感致病因素包括六淫和疫疬●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的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兼挾性4转化性5环境性●内生五邪风寒湿燥火●风为百病之长、风为六淫之首●风特别与肝脏功能失调有关故也称“肝风”●疫疬也是一种外感致病因素,它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内伤致病因素主要包括饲养失宜和管理不当,可概括为饥、饱、劳役、逸四种●五劳伤身: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久卧伤气,行劳而不倦●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直接伤及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七情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有则弃郁●辨证是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等理论为基础以四诊所获的资料为依据,认识疾病、诊断疾病的过程●主要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和营气卫血辨证●八纲辨证是所有辨证的总纲;是对疾病所表现出来的共性的概括;脏腑辩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是以脏腑理论为基础多辨于内伤杂病;气血津液辨证是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的一种辨证方法;六经、卫气营血辨证,主要针对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表证分为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表证的治疗宜采用汗法●表里同病的原因,一是引起和内伤同时致病,二是外感表证未解病邪入里,三是先内伤而又感受外邪,或先有外感,又伤饮食●寒症转化为热症表示机体正气良好●虚实是概括和辨别畜体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个纲领●脏腑辩证是以脏腑的生理功能来推测病症,再以八纲进一步分析脏腑的寒热虚实的基本方法●临床上脾气虚主要分为脾胃不运,脾气下陷,脾不统血●临床上的气病有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临床上常见的血病有血虚,血滞,血热,血寒四种●津液病变表现在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两个方面●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动物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前人称其为“治未病”●“治未病”包括一是未病先防二是既病防变●治病求本是应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治法指临证时对某一具体病证所确定的治疗方法,是治则理论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内治法包括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汗法又叫解表法,吐法又叫涌吐法或者催吐法,下法又称攻下法或者泻下法,和法又叫和解法,温法又叫祛寒法或者温寒法,清法又叫清热法,补法又叫补虚法或者补益法,消法又叫消导法或者消散法●外治法包括贴敷法、掺药法、点眼法、吹鼻法、熏法、洗法、口擒法、针灸疗法●中药的性能是指每味药物的性质和能力●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四气包括寒、热、温、凉●酸味药物有收敛和固涩的作用;辛味药物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常治表证或气血阻滞证;甘性药物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苦味药物有泄和燥的作用;咸味药物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的作用;淡味药物有渗湿、利尿作用●温热药物主升浮,寒凉药物主沉降,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降●凡质地轻而疏松的药物如叶、花、空心的根茎大多具有升浮作用,凡质地坚实的药物如子实、根茎及金石、贝壳类的药物,大多具有沉降的作用●诸子皆降,荆字独升如苏子味性温,从气味上讲树升,但质量重而主降●生用主生,熟用主降,酒制能升,生姜制能散,醋制能收,盐水炒能下行●引药的原理桔梗专能载药上升,牛膝专能引药下行●配伍是指根据动物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能特点,有目的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配伍都有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相须即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味药为主,另一味药为辅,提高主要疗效●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的毒性或副作用●相恶即两种何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生。

如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功效●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者增强毒性或副作用●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芜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芜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脾胃是血液的生化之源●经脉是由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和奇经八脉构成。

十二经脉即前肢三阳经和三阴经,后肢三阳经和三阴经●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前肢三阴经,从胸部开始,循行于前肢内侧,止于前肢末端;前肢三阳经,由前肢末端开始,循行于前肢外侧,抵达于头部;后肢三阳经,由头部开始,经背腰部,循行于后肢外侧,止于后肢末端;后肢三阴经,由后肢末端开始,循行于后肢内侧,经腹到胸。

●全身正经共二十四条●任脉行于腹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称为“阴脉之海”,任脉还有妊养胞胎的作用故又称“任主胞胎”;督脉行于背正中线,总督一身之阳脉,有“阳脉之海”之称;十二经脉加任督二脉合成“十四经脉”●冲脉总领一身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之海”和“血海”之称,因任、督、冲脉,同起于胞中,故有“一源三岐”之说●经络的生理作用1.运行气血,温养全身2.协调脏腑,联系全身3.保卫体表,抗御外邪●甘草被称为药中之国老●方剂:将若干药物按一定的配伍原则所组成的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单味或者多味药物按一定配伍原则和调制方法制成的药剂也叫处方(汤头)●一个完整的方剂包括主、辅、佐、使四个部分。

主药即君药是指方剂中对病因或主症起治疗作用的药物;辅药即臣药,指辅助主药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在方剂中的作用1.治疗兼症或次要症候的药物2制约主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3用作反佐;使药引导诸药直达病所,或者调和药性●组方的目的1综合并增强药物作用,提高治疗效果2根据病情,随症配合,气血兼顾3监制某些药物的毒性和烈性●解表药概念主要依从汗法,通过发散表邪,以治疗表征为主要作用的中药,称为解表药,又叫发表药●解表药分为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药)和辛凉解表药(发散风热药)●表寒者选用辛凉解表药,表热者选用辛温解表药●麻黄性味归经辛、微苦、温。

入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白芷性味归经辛、温。

入肺、胃经。

功效祛风止痛,消肿排脓、通鼻窍●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本方去桂枝加生姜名三坳汤加石膏生姜大枣名大青龙汤●桂枝汤:桂枝白芷炙甘草生姜大枣加厚朴杏仁名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加黄芪名黄芪健中汤●小柴胡汤:柴胡黄芪党参制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麻黄甘石汤: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细辛不过钱,过钱要人命●解表方包括辛温解表方、辛凉解表方和扶正解表●清热药主要依从清发,通过清解里热,以治疗里热证为主要作用的中药,称为清热药●清热药包括清热泻火药(气分)清热凉血药、(营分、血分)清热解毒药(热毒)、清热燥湿药和清热解暑药●石膏:性味归经辛,甘,大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