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家乡民俗文化论文20xx字篇一:山西文化论文山西文化最闪亮的星——晋商文化班级 13270941姓名寇钉学号 1327094162山西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她有丰富的内涵,在山西的发展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具有重要地位。
俗话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 五千年时光的沉淀,成就了山西独有的文化特色,她时而厚重,时而婉约,时而悲怆,时而诙谐。
各成一体,各具特色。
那么,先说说山西的文化根基。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孝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主线,当然,很多人会以为这样说很落伍,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是君臣父子家国这些维系了中国千年的历史。
其中的晋商文化成为山西的宝贵财富,也融进了现代山西人的骨髓里。
其次,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不同的地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山西的饮食文化别有一番风味。
香甜的陈醋,甘醇的汾酒,各色的面食加上独到的小吃,每一个都让人难以忘怀。
再次,便是不得不提的浸淫中华五千年的民俗文化,山西人的血液里流淌着的山西特有的精神,展现着山西人特有的风貌。
如果说对山西文化的最深刻影响的话,当数晋商文化晋商的辉煌刚过去不到百年,人们就对其知之甚少了。
甚至有人对晋商这一概念竟是完全没有的。
直至《乔家大院》的演出,人们才通过乔致庸这个叱咤商场、经营天下的人物,才升腾起对晋商人的崇敬,由心底生出一些了解晋商的冲动。
人们对晋商的了解都是从电视开始的,从《白银谷》、《龙票》、《昌晋源票号》再到《乔家大院》,人们在电视中感受到了晋商横空出世的雄壮和经营天下的豪气,那些古老的当铺、钱庄、票号、商号,是晋商留在历史上的符号和印记。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山西人,晋商文化对我们有着特殊的意义,而我也希望晋商文化能够得到更多的人的了解,晋商精神也能够被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晋商文化,山西晋中地区历史上以物阜天成、人杰地灵而著称,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上,驰骋华夏的晋商令国人瞩目,以平遥、太谷、祁县为代表的商贸金融前驱,举商贸大业,夺金融之声,票号汇天下,称雄数百年,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世纪性繁荣。
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其历史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
在中国商界称雄达500年之久。
晋商之家族不同于一般官绅家族,它是具有商业烙印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家族。
晋商是指山西商人,山西简称为“晋”。
晋商首创了中国历史上票号。
“票号”是当时商人通商的一种方式,商路遥远,汇通天下,曾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
直至如今还传颂着“山西人善于经商、善于理财”的说法。
晋商文明可以从其商业遗址上得以实证。
在山西省内有晋商大院,在山西省外则有山西会馆。
山西晋商有着官商的特点,而皇商盛行也是在那一时期、那一地区得以发展起来的。
山西离北京地理位置很近,当时进关出关都很方便,茶、私、盐、粮有着得天独厚的交易便利。
也就是当时在山西得以实现便利的“物流”。
山西商人也很有特点,就算再有钱、再惊天动地,他们也是这块泥土地上的人,他们诚信待人,有很多纯朴的特色。
《乔家大院》主要人物身上有很多山西商人代表性的有意思的东西,比如,再有钱他们也很土,很抠门,很简朴他们遵循儒教精神,用以德服人的方式去处理经商的关系、家族内外部的关系。
晋商文化有许多值得表现的地方。
晋商成功的根本在于儒商精神。
当时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的晋商,有着很进步的经商理念。
儒商精神的根本在“诚信”二字,这可能也是现在社会上比较缺失的一种价值观念。
山西晋商文化具有不断变革和进步的鲜明特色,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山西晋商文化的发展证明,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既以先进思想为依据,又是新思想的摇篮。
山西晋商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品质高雅。
山西晋商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她是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成果结晶,是先祖赐给后人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我们今天依然需要借重和依托的力量源泉。
篇二:家乡民俗论文题目:20xx学年浅谈家乡的民俗文化学生姓名:李亚杰学号: 20xx09020228班级:产品142班指导教师:杨晓燕年6 月 1日民俗学家乡民间美术 20xx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各个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
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说到民俗,能让我侃侃而谈的要数我的家乡浑源了!浑源县,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市,位于山西省东北部。
其实说到浑源,让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
恒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首批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现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AAAA级旅游区。
其中,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
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xx.1米,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
主要景点有金龙岭、恒山松、桃花洞、恒山云、恒山庙、悬空寺以及恒山十八景等,当然最最有名的当属悬空寺了。
悬空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
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悬空寺作过修缮,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
传说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
浑源除了北岳恒山和五岳绝胜悬空寺久负盛名之外,还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更是饶有趣味。
在我的故乡浑源,乡村也有制作花灯的习俗,所不同的是,花灯是做给孩子玩的,一人一盏小花灯,点了蜡烛,手提了满街乱跑,或者聚在一起比谁的花灯更美。
制作花灯,当然少不了花灯艺人,在农村,几乎每个村都有一个或几个花灯艺人,过完年破五就能出门,去附近的山上割回荆棘藤条,烟熏火燎过,使一根根坚硬的荆棘藤条变成了绕指柔,可随意弯曲和团捏。
一般制作花灯都是根据小孩子的心愿,喜欢什么就做什么,诸如小猫小狗等小动物,或者瓜果蔬菜等常见植物,再或者飞鸟昆虫等,只要见过、说得出名字,都能成为花灯题材。
几根藤条或圆或方一搭配,就有了轮廓,再用粉连纸(也叫七彩纸)裱糊水彩点染,一盏惟妙惟肖的花灯就做成了。
需要说明的是,每盏花灯底部都有十字架,固定着一个小钉子,插蜡烛所用,上方留口,上下通透。
其实,制作花灯只是花灯艺人的一个副业,他们的真正身份是编织匠,春天柳枝发芽编篮子,夏天用藤条编筐,秋天织席,冬天绑扫帚缚笤帚等等。
农具是农家生活必需品,编织有着广阔市场,因此,编织在乡村里是很吃香的,编织匠也是乡村很受乡亲尊重的艺人。
浑源民居以平房居多,尤其在乡村,而且以四合院为主。
高耸的门楼、方正的四合院,房子中规中矩,房顶起脊,一分为二,典型的三角架结构,屋檐两出水,房前宽檐,可以遮风挡雨,后檐仅有出水功能,短而收敛。
这种房屋基本上都是土木结构,房子结实与否未知,房子的造型却颇为做作,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很有皇城风貌或庙殿遗风。
浑源人讲究盖房子,只要有钱,总要为自己建造一套或多套房子,当地有个说法,盖房子、娶媳妇、养孩子是人生的三件大事,房子首当其冲。
这里所说的“盖房子”专指标准建制的四合院,临时搭建的草房窝棚不算。
四合院有造型美观的门楼,有铺陈有序、干净整洁的方院,有高檐阔屋的瓦房和油画分明、色彩鲜艳的涂饰。
站在修饰精美的四合院里,我常常有一种幻觉,如庙,森然清静,这可能与如出一辙的彩饰有关,当地油匠众多,画惯了庙宇的风格和色彩,不经意地带进寻常百姓家。
四合院大门,一般向南,也有东家西家四五户人家聚居一处,每一家大门则是沿街道走向而开,门楼也不在中轴线上,而是偏左一角,如果大门冲南,以设在东南角上的为多。
进了大门,迎面建有影壁,也叫挡头,据说有辟邪之用,内不泄光,外物可阻。
影壁的建造也有讲究,上有仿木椽檐,单坡瓦顶,正中设有横脊一道,两端置有麒麟兽,额头设有砖雕斗拱,两侧有砖雕垂花柱;影壁中央嵌镶有“福”、“喜鹊登梅”、“八仙过海”、“吉祥如意”、“丹风朝阳”等瓷雕花饰;影壁下面则是雕花砖座,砖座上多摆设祭祀天地的香炉。
四合院都是封闭式布局,庭院清爽、洁净,有防火、防盗、采光、通风之功能,也是供人行走、休闲、娱乐和家务的中心地带。
四合院多为正房三间,左右两旁各设耳房一间,东西厢房不定,南房一两间,西南角多建置厕所和柴房。
浑源古为富庶之地,有钱人众多,建造精美的房屋既是财富的标志也是身份的象征,这一点,从遗留的老民居中也可见一斑。
散落在乡村腹地的“地主老财家”,四合院往往是大型组合式的,一进院落之后,还有二进、三进、东西跨院甚至花园,可惜的是,这些极具文物价值的深宅大院毁坏严重,完整存世的已经不多了。
浑源还盛产陶瓷,生活所及,到处都有陶瓷的影子,比如碗、盘、盆、缸,喝水的杯子、喝酒的酒盅、沏茶的茶壶等,以及腌菜的大瓮、储粮的浅子、放油的油坛等,还有瓷枕、陶人、砂罐、琉璃等,凡是生活中人们想得到、工匠捏得出的泥工作品,都可以经过烧制成为一件实用或者美观的物品。
因为多,因为易得,陶瓷在浑源很廉价,比如碗盘等,许多人家都堆放在墙角。
据说,浑源从唐代起就开始生产陶瓷,历经宋、辽、金、元、明、清、民国等,几百年的发展和传承早让浑源陶瓷烧得炉火纯青。
浑源陶瓷古称浑源窑,与官窑、钧窑、定窑、汝窑、哥窑等一样出名。
不过,浑源陶瓷历史虽久,存世的精品却不多,出名的就更少。
浑源陶瓷的产地分布很广,单是通往灵邱、繁峙的浑源城南恒山一带,以村落命名的就有大磁窑、青磁窑、古磁窑等山村乡镇,对唐代浑源窑的考古和挖掘就曾在古磁窑村进行。
直到现在,这些地方也还有小型陶瓷作坊,只不过与浑源城西一带的大型陶瓷工厂不可同日而语。
浑源还有一种特色陶瓷,俗称砂铞子,它看起来粗砺磨砂,缺少细瓷的美感,颜色也很寡淡,过去只有灰褐色一种,现在虽然有所进步,样式和颜色也还是不多。
但它的用途广泛,比如炖肉、炖菜、熬药等,可用作锅来使用,因此也叫砂火锅。
浑源有云:砂铞子煮羊头,眼蓝了嘴还硬。
羊头老皮皱脸,平常的铁锅大火不易煮烂,而在小火慢炖的砂火锅里,味道纯正不说,煮得又快又好,羊眼变蓝,羊嘴变硬,都是熟透的表示。
浑源适宜生产陶瓷,既与当地的土质有关,专门制作陶瓷的陶土,在当地被称作胶版泥,它是一种黏性强品质细腻的泥土。
记得我在农村种地浇地的时候,雨靴陷进泥里很难拔出,好不容易拔出来留下一个坑,坑形与脚型相似,这就是陶土的塑性;浑源更有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优势,浑源的煤层很浅,古代就有开采和使用,烧制陶瓷需要的高温就靠煤炭的燃烧获取。
在浑源,除去正规的陶瓷工厂,民间也有一些小作坊,烧制一些大瓮小碗,美观不足但实用性很高,当地人把这种陶碗叫做笨碗或海碗,很适合饭量大的种田人使用,惠而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