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粽子民俗论文

粽子民俗论文

民俗学之粽子
通过学习民俗学,这一既贴近生活又有浓厚中国历史气息的学科,不禁让我对我们国家的五十六个民族不同的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转眼间,课程就结束了,是到了写篇论文来总结的时候了,也算是给这门课程画上了个圆满的句号。

就从我喜欢的美食着手,具体的,思来想去就以粽子为主题吧!
一、粽子简介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其定型于大约三千年前,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美食,是艺术性特型食品。

二、民间传说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南朝梁的吴均(467—520)在《续齐谐记》中写道:“阴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

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

‟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

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

殊方又逢重午。

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

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三、粽叶的象征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屈原。

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四、粽子生活
说起粽子的生活,那自然要从粽子历史最悠久的嘉兴说起。

端午吃粽子是人尽皆知的事,这里就说一些比较具有地方特色和浓郁地方民俗的事。

在嘉兴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些古老民谣:“南门大粽子,西门大靴子,北门米贩子,东门叫花子。

”“端午不吃粽,死了没人送”。

还有指天气的俗语“未吃端午粽,夹袄勿可送”等。

显然,粽子在嘉兴人生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1、沿街串巷卖粽子
20世纪20年代前,嘉兴市镇上经常有人手提木桶沿街叫卖粽子。

这种粽子都是卖者自制的本地糯米粽,包成三角形,品种也不少。

有一种小粽子用一片竹
叶裹一只,清凉香糯,幼童也可一口吃一个。

清晨听见屋外粽子的叫卖声,孩子们就吵着要大人买作早点。

2、五七粽
嘉兴民间尖角粽代表素粽,肉粽一般为长方形,形似枕头,所以也叫枕头粽。

清明上坟时候用素粽,但是,现在多数人家清明上坟也用肉粽。

尖角粽的另一个用处是在一个叫做“五七”的习俗上,人死后七天,即需招魂。

死者的亲人们需解开捆粽子的稻草,叫做解结。

用作贡品的粽子,因地区不同,从材料到粽叶都有差别,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

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

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3、清明苦粽子
嘉兴东郊清明节有裹苦粽子的习俗,即粽子里不放肉馅,用苦涩又略有清香的箬叶裹糯米粽。

吃着清香略带苦味的粽子,人们便知道,一年中艰辛的劳动即将开始。

清明过后天气回暖,各种农事忙了起来,吃苦粽子也意味着吃苦在先的意思。

4、蚕信粽
嘉兴的海宁、桐乡等地是蚕乡,婚嫁流行“蚕信粽”,源自蚕桑之乡“望蚕信”、“看蚕花”习俗。

女儿出嫁后第一年,要在夫家单独养春季“头蚕”,以显示新娘子手艺。

在春蚕结茧之际,娘家人要带“蚕信粽”去探望,新郎家将粽子分给亲友邻居食用。

随后新郎家需要以粽子回赠新娘娘家,叫做“结了粽”(音,可能不准)。

海宁钱塘江镇一带,如果新娘未生子,娘家人就在大粽旁串一小粽子,称“包子粽”。

5、夏至粽
古代不光端午吃粽子,夏至也吃粽子,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的就是夏至吃粽子。

现在海宁等地依然有吃“立夏粽”的习惯,而且要到外婆家去吃“夏至粽”。

母亲带着孩子回娘家去吃“夏至饭,要天不亮出门,天黑才回家,不能让孩子看到自家的烟囱,一整天不能吃自己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家里的东西,甚至连水也不能喝一口。

此外,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在煮粽子时放入若干鸡蛋同煮,称之为“百滚蛋”,吃了这种带粽箬清香的“百滚蛋”,大人小孩都能防“疰夏”。

6、催生粽
在嘉兴农村,孕妇临分娩时,娘家要送“催生礼”。

必须有状元糕,鸡蛋一般51只,粽子一般31只。

夫家将催生粽分赠亲友,使亲友得知小儿将要降生。

因粽子还有“种子”的谐音,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媳妇的礼物等,民间有吃了“粽子”能早得儿子的风俗。

当然,粽子发展到现在,其口味已经有上百种之多,各地的风俗也不尽相同。

但自始至终,粽子作为一种千年文化民俗的象征,流传至今并将继续传承下去,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以及后代。

这就是中国民俗的魅力所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