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19课《皇帝的新装》知识要点一、字音词义炫耀yào:夸耀。
称chèn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
愚蠢yúchǔn:愚笨,不聪明。
妥tuǒ当:稳妥适当地。
理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呈chéng报:用公文报告上级。
滑稽jī: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文中是荒唐的意思。
狡jiǎo猾: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头衔xián:指官衔、学衔等称号。
勋xūn章:授给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的一种表示荣誉的证章。
不可救药:指病重到无药可治;也比喻人或事物已经坏到不能挽救的地步。
骇hài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随声附和hè: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
二、主题概述本文通过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请骗子制作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并穿上它赤条条地举行游行大典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与大臣们的虚伪、愚蠢以及自欺欺人的丑恶本质。
本文写了骗子用根本不存在的布料、衣服向皇帝行骗,皇帝和大臣们都甘愿受骗并且骗人,最后皇帝赤裸全身在大街上游行的故事,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辛辣地嘲讽了他们的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揭露了封建王朝的腐朽。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故事的引子——皇帝酷爱新装。
第二部分(2~4):故事的开端——骗子“做”新装。
第三部分(5~23):故事的发展——群臣看“新装”。
第四部分(24~33):故事的高潮——皇帝穿“新装”游行。
第五部分(34~37):故事的结局——揭穿假新装。
四、创作背景《皇帝的新装》原本是从中世纪西班牙民间故事移植而来。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也曾在其戏剧中运用过这个素材。
故事的结局是那个国王光着身子在朝臣和全城百姓面前走过,大家都噤若寒蝉、不吭一声。
安徒生改写时,在结尾处让一个孩子喊出了“他没有穿衣服”这句真话。
五、人物介绍:1、皇帝:作为一国之君,皇帝的主要职责是治理国家、富国强兵,但文中的这位皇帝可谓“不务正业”。
他对于新装的喜好似乎已经变得病态:不惜花掉所有的钱—宁可让国库空虚;不关心军队—置国家安全于不顾;也不喜欢去看戏—排斥其他任何艺术享受;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新装已经成为他生活的全部。
这位昏庸的皇帝考察官员不看政绩,不微服私访,不深入了解,而是通过穿“新装”来加以识别,可谓愚蠢至极。
2、官员:面对织工设置的骗局、走火入魔的皇帝,上至大臣下到百姓,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仗义执言,力谏皇帝。
他们为了一己私利、自身安全不得不说假话。
有官职的怕丢官职,没有官职的怕人家嘲笑自己太愚蠢,可悲。
于是,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皇帝受骗,虚伪、欺骗充斥了整个社会。
3、小孩:小孩没有经过世风的污染,眼睛是明亮的,看到什么就说什么。
对有些事情,他们总是直言不讳,绝不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如一道闪电划破夜空。
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小孩的身份。
它虽出自孩子之口,却说出了所有老百姓的心里话,以致大家都重复着小孩的这句话—“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他实六、作品影响《皇帝的新装》自“五四”时期开始被译介到中国,后经叶君健先生直接从丹麦文译成中文,其译本得到广泛的接受,这部作品被认为是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天性和反映安徒生对孩子的热爱的杰作。
七、鉴赏故事中有奢侈而昏庸的皇帝,虚伪而愚蠢的大臣,巧舌如簧的骗子和人云亦云的看客。
对于他们的诸种表演,作者有浓墨重彩、绘声绘色的描述,却不见声嘶力竭、痛心疾首的诅咒;他的讽刺,并不是揭露性、批判性、带有明显痛感的讽刺,而是诙谐、幽默意义上轻松的讽刺。
他嘲笑皇帝的愚蠢、大臣的谄媚、看客的人云亦云,但是,这种嘲笑不含敌意和轻蔑,却饱含善意和温情。
对于所有出场的人和发生的事,他似乎是在欣赏,而不是在愤恨。
其中的坏人、小人,甚至包括骗子,自始至终,谁也不曾受到任何惩罚。
其讽刺意味幽默却并不辛辣,富有温情而绝非“无情”,更找不到充满道德优越感的训诫。
《皇帝的新装》表达了对于“成年人的印象”,是对“虚荣”背后的“自我深度的迷失”这一人类固有和共有的人性弱点的再现,是安徒生为我们提供的一面生活的镜子。
诚然,这样的人性弱点具有普遍性,超越地位,超越阶级。
安徒生真是深谙人性的弱点,他让皇帝、大臣、百姓共同促成这个骗局的安全着陆。
他“以戏剧性的轻松活泼,以对话体的形式,说出一个爱慕虚荣的故事”,并不是单纯在于“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丑恶本质”,而是在坦陈人性的弱点、温情地给成年人上了一课。
八、鉴赏品读1.开篇介绍皇帝的爱好有什么作用?皇帝爱穿漂亮衣服,为下文骗子“纺织奇特的布做新衣服”来投皇帝所好埋下了伏笔。
2.“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这是两个骗子赋予新装的特性,这说明骗子揣摩透了包括皇帝、官员在内的人们虚伪的特点,揭示了骗子行骗的高明,体现了他们的狡猾。
同时,这句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条暗线,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皇帝之所以上钩,主要是看中了这一特性,以便毫不费劲就可以鉴别他的臣民,帮助他统治国家。
下文中老大臣、官员以及老百姓之所以说假话,也都是因为害怕这一特性。
3.第⑤段写了皇帝怎样的心理变化?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皇帝心里感到“有些不大自然”,到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再到“仍然觉得”,充分运用心理描写,体现出皇帝自信而又心虚,准确地表达他愚蠢而又虚伪的性格特点。
4.第⑥段的“诚实”一词有何妙处?“诚实”一词的本义是“言行与内心思想一致”,在这里是反语,是对虚伪的老大臣的无情讽刺。
这个皇帝认为诚实、称职、理智的老大臣竟如此虚伪,那官场上的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
5.老大臣、官员和皇帝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场面类似,写法各不相同,试就其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进行比较。
三个场面类似而写法不同,妙趣横生,刻画了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丑恶可笑的嘴脸。
①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动作各有不同。
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
而那个官员呢,他只是“看了又看”,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②心理描写各有不同。
写老大臣主要体现他的可怜和哀叹,写皇帝则多表示吃惊和怀疑,官员则是年轻得志,仅有些自我怀疑。
③语言描写各有特色。
老大臣反复称赞,并且答应要呈报皇上,真实再现了他当时那种惶恐的心态;年轻官员仅有简单的一句“是的,那真是太美了”。
总体看来,作者在刻画老大臣上用了较多的笔墨,另一个官员仅仅简单描述,而他们两个人又是对皇帝的陪衬和烘托,揭露了整个宫廷乃至整个社会说假话、互相欺骗、随声附和的恶习。
6.作者为何安排让皇帝游行这一情节?作者细致地描绘了皇帝的游行大典,目的是揭露皇帝及大臣们虚伪的丑态。
这是全文的高潮和结局,把皇帝的丑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讽刺意味达到了顶点。
九、课后题解答1、简要复述一位昏庸的皇帝每天只顾着穿好看的衣服,不管其他的任何事情。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身衣服。
有一天,他的城市里来了两个骗子,自称能编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的布,做出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的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的衣服。
皇帝于是聘请他们织布。
大臣和皇帝都看不见这种奇特的布料,但他们都自欺欺人,不敢承认。
皇帝甚至奖励了这两个骗子,答应穿着这种看不见的布料做成的新衣参加游行大典。
游行那天,老百姓们交口称赞新衣好看。
直到一个孩子天真的说出“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才揭穿谎言。
但是,皇帝怕老百姓说他愚蠢,坚持光着身子参加完游行大典。
2、解答(1)这里的原因有两层。
表层原因:人们都害怕自己说出新衣不存在会导致自己被当成傻子,因此都装作能看到新衣。
深层原因:统治者的愚蠢虚荣,使得人们看不见也不愿意看见真像,而在这样的统治者的统治下,整个社会也都染上了这种装腔作势、无视事实的毛病。
(2)“小孩子”寄托着作者改变现实、戳穿虚伪的理想。
老百姓在小孩子的带动下有了说真话的勇气,而统治者们仍然装模作样,两样一对比,显得后者更加可笑、迂腐。
3、作用(1)这一句不大自然在情节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顺承上文,说明皇帝已经完全听信骗子的谎言,又引起下方老大臣的故事。
这里表现出皇帝的愚蠢,作者故意将话说的很有分寸,却为后文更加辛辣的讽刺积蓄力量。
(2)这段情节紧承上文,继续说明皇帝的轻信和愚蠢,又掺杂了些许疑虑。
同时他对老大臣“称职”“理智”的评价,为后文埋下伏笔。
(3)这段情节里的三句话,有着递进的关系。
爸爸说的话在小孩说话之后,既说明了他对自己孩子的认同和肯定,同时又表现出震惊和惶恐的情态。
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时,真像已经大白。
“有一个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则介于两者之间,表现出人们对真像逐渐接受。
十、问题归纳1.开篇介绍皇帝的爱好有什么作用?皇帝爱穿漂亮衣服,为下文骗子“纺织奇特的布做新衣服”来投皇帝所好埋下了伏笔。
2.“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 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这是两个骗子赋予新装的特性,这说明骗子揣摩透了包括皇帝、官员在内的人们虚伪的特点,这揭示了骗子行骗的高明,体现了他们的狡猾。
同时,这句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条暗线,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皇帝之所以上钩,主要是看中了这一特性,以便毫不费劲就可以鉴别他的臣民,帮助他统治国家。
下文中老大臣、官员、随员以及老百姓之所以说假话,也都是因为害怕这一特性。
3.两个骗子用什么手段取得了皇帝的信任?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
这就投了皇帝爱穿着的癖好。
骗子还说,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
因为皇帝不仅喜欢穿得漂亮,不问国家大事,而且对他的臣下也极不信任的。
所以,这新装一举两得的功能,很快骗取了皇帝的信任。
4.第5段写了皇帝怎样的心理变化?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本题运用心理描写作用分析法分析。
写皇帝心里感到“有些不大自然”,到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再到“仍然觉得”,运用心理描写,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5.第6段的“诚实”一词有何妙处?此题可用品析字词表达效果法来品析“诚实”一词的妙处。
“诚实”一词的本义是“言行与内心思想一致”,在这里是反语,是对虚伪的老大臣的无情讽刺。
这个皇帝认为诚实、称职、理智的老大臣竟如此虚伪,那官场上的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
6.从第8段中老大臣的表现来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老大臣的心理、神态描写来看,他真是愚蠢透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