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藏工程

油藏工程

3
水边界,宜采用环状布井方式; (5)底水驱动气藏,为防止底水锥进,应在隆起 部位气层厚度较大的范围内均匀分布。 10.井网部署研究的内容: (1)布井方式(2)井网密度(3)一次井网与多次井 网 11.合理的注采井网和井网部署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1) 有较高的水驱控制程度; (2)要适应差油层的渗流特点,达到一定的采油速度; (3)保证有一定的单井 控制储量; (4)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12.滚动勘探开发:指对地质条件复杂的断块油气藏,不能截然地划分勘探与开 发阶段,采用边勘探边开发的做法。即在预探过程中,立即获得工业油气流的探 井周围部署生产井(这种井既是生产井,又是探井) 。在开采的同时,继续探明 油气储量逐步扩大勘探和开发面积,直到油气田进入全面开发。 13.滚动开发基本工作程序 整体部署、分步实施、及时调整和逐步完善。 14.油田开发调整的主要方式 开采工艺调整、 驱动方式调整、 工作制度调整层系 调整、井网调整 第五章 1.影响含水率变化的因素:1.含水饱和度的影响 2.毛细管压力的影响 3.相对渗 透率的影响 4.流体粘度变化的影响 5.流度比的影响 6.注水强度的影响 7.油层倾 角的影响 2.底水油藏开发特点(1)底水锥进在井点周围形成水锥;气顶锥进在井点周围 形成气锥;也有气顶底水同时锥进的情况。 (2)底水油藏的油井往往见水较早, 无水采油期短。 (3)油井见水之后,含水率快速上升,而产油量则快速下降。 (4) 底水油藏的可采储量一般以上都是在中-高含水阶段采出的, 采油成本通常较高; 而边水油藏的可采储量一半以上是在中-低含水阶段采出的,采油成本通常相对 较低。 第六章 1.油藏物质平衡方程的特点: (1)由于不涉及流体流动方向的问题,因此,通常 被称为油藏流体流动的零维模型,有时候也称作储罐模型。 (2)方程中的大部分 变量都是地层压力的隐函数,即油藏产量具有压力依赖性。 (3)方程只对比油藏 在原始地层压力和某个地层压力两种压力状态下的情况, 一般不采用微分和积分 的求解方法,因此,研究思路清晰简单,但也给研究结果存在的误差奠定了理论 上的依据。 (4)方程缺乏时间依赖性,时间尺度隐含在产量和压力的变化历程之 中。 (5)方程的非线性程度很强,求解起来非常困难。 2.油藏物质平衡的用途: 1.确定油气藏的原始地质储量 2.判断油藏的驱动类型 3. 计算油藏水侵量 4.预测油藏动态,包括产油量、压力、气油比等动态指标 5.计 算油藏各阶段采出程度和最终采收率 第七章 1.试井是对油气井进行测试, 目的是获取油气井或地层的某些参数,是研究井及 地层特性的一种矿场试验。它包括试井测试和试井解释两部分。 2.试井分类 产能试井:稳定试井、等时试井、修正等时试井 单井不稳定试井:压降、恢复、探边式井 多井不稳定试井:干扰、脉冲 式井 3.试井的意义及用途 1、估算测试井的完井效率、井底污染情况 2、判断是否需 要采取增产措施(如酸化、 压裂)3、分析增产措施的效果 4、估算测试井的控 制储量、地层参数、 地层压力 5、探测测试井附近的油(气)层边界和井 间连
1
溶解气膨胀 油藏生产特征: (1)地层压力随时间增长而较快减少; (2)油井产量也随时间 增长以较快速度下降; (3)气油比开始上升很快,达到峰值后又很快下降。 3)气顶驱 形成条件: (1)有气顶(2)无水驱或弱水驱(3)Pi=Pb(4)伴随溶解气的膨 胀 刚性气驱油藏的开采动态曲线开采特征: (1)地层压力不变; (2)油藏产量开始 不变,当油气界面下移,出现气侵之后产量增大; (3) 生产气油比开始不变, 当气侵之后生产气油比会增大。 弹性气驱油藏的开采动态曲线开采特征: (1) 地层压力下降快; (2) 产量下降快; (3)气油比不断上升。 4)水压驱动 刚性水驱:驱动能量主要依靠边水(或底水、注入水)的作用。 弹性水驱: 主要依靠采出液体使含水区和含油区压力降低而释放出的弹性能量来 进行开采。 形成刚性水驱的油藏条件为: (1)油藏有边水(或底水、注入水) ,油层与边水 或底水相连通; (2) 水层有露头, 且存在良好的供水源, 与油层的高差也大;(3) 油水之间没有断层遮挡; (4)生产过程中地层压力基本保持不变; (5)油藏是靠 边(底)水驱动原油。 刚性水驱油藏生产特征:(1) 油藏在生产过程中油层压力不变, 井底流压不变, 压降越大,采液量越大.(2)压降不变,采液量不变,油井见水后产油量急剧下 降; (3)生产气 油比始终不变(开采过程中气全部呈溶解状态) , 油藏能形成弹性水驱的条件: (1)边水不活跃,一般无露头,或有露头但水源供 应不足,不能弥补采液量; (2)存在断层或岩性变坏的影响等方面的原因; (3) 若采用人工注水时,注水速度赶不上采液速度。 弹性水驱油藏的开采特征: (1)地层压力不断降低; (2)产量随时间而下降; (3) 气油比保持不变 第四章 1.划分开发层系的做法 1、层系一开始就细分,多套井网分采不同的油层,少搞 分层作业,实现较高的波及系数;2、初期层系划分得粗一些,少钻井多搞分层 开采作业,提高注入水波及体积。后期根据需要,多井网分采各层。 2.合理划分开发层系的原则:(1) 、一套独立的开发层系应该具有一定的储量, 以保证油井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He>10m;G>10 万吨。 (2) 、两套开发层系之间, 应具有良好的隔层,在注水开发条件下,两套开发层系不能够严格的分开,以避 免 层系之间发生水窜,影响分采效果。 (3) 、同一开发层系内各小层的物理性质 相似,尤其是渗透率相接近,以防注水过程中,形成严重的单层突进。 (4) 、同 一开发层系内各油层的油水分布、原油性质、压力系统应当接近。 (5) 、划分开 发层系时, 应当考虑当前采油工艺技术水平,同一油藏中相邻油层应当尽可能组 合在一起,以便进行井下工艺措施,尽量发挥井下工艺措施的作用,不要将开发 层系划分得过细,既可少钻井,又便于管理,又能达到同样的开发效果。 (6) 、多油层油田当具有以下地质特征时,不能用一套开发层系开发: (1)储层岩性和物性差别大(2)油气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3)油层的压力系 统和驱动方式不同(4)油层的层数太多,含油层段过大 3.划分开发层系的意义 ①、 有利于发挥整个油层的作用, 为油层比较均衡开采
2பைடு நூலகம்
打下基础,减少层间矛盾。 (1)水驱油田,高渗层水淹后会加剧层间矛盾。 (2) 编制方案是以平均参数来设计井距、排距、生产压差,而实际生产时,压力和含 水率只反应高流度的油层。 (3)干扰:高深透层的生产受到低渗透层的干扰。 ②、提高采油速度,缩短开发时间 ③、提高注入水波及体积,提高最终采收率 ④、适应采油工艺技术发展的要求。 4.注水之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商业性开采石油,主要出于下列原因: (1)水易 于获得; (2)水对于低相对密度和中等相对密度的原油是一种有效的驱替介质; (3)注水的投资和操作费用低,而利润大; (4)水注入地层相对容易; (5)水 在地层中容易流动。 5.早期注水: 在油田投产的同时进行注水, 或是在油层压力下降到饱和压力之前 时进行注水,使油层压力始终保持在饱和压力以上或原始油层压力附近。 特点:a、油层内不脱气,原油性质保持较好 b、油层内只有油水二相流动,渗 流特征清楚; c、油井产能高-自喷期长 d、采油速度高-较长的稳产期 缺点:投产初期注水工程投资较大,投资回收期长。 适用:地饱压差相对较小的油田。 晚期注水:开采初期依靠天然能量进行开采,在溶解气驱之后注水。 特点:a,驱动方式转为溶解气驱,表现为原油严重脱气,原油年度增加,采油 指数下降,产量下降 b,注水后,可能形成油气水三相渗流,渗流过程变得更加 复杂 c,脱气后粘度高、含蜡量高的油田渗流条件恶化,产量不能保持稳定 优点:投产初期注水工程投资较大,投资回收期长。 适用:原油性质好,天然能量足,中、小型油田。 6.注水时机的选择 (1)根据油田天然能量的大小 原则:1.满足开发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天然能量 2.边水活跃,边水驱满足 开发要求-不注水 3.地饱压差较大,有较大的弹性能量-不早期注水 (2)油田大小和对油田稳产的要求 1.小油田,储量小,不求稳产期长-不早期 注水 2.大油田,保持较长时间稳产期-宜早期注水 (3)油田的开采特点和开发方式 1.自喷采油-注水时间早些,压力保持水平较 高 2.机械采油-不一定早期注水,压力保持低一些 7.注水方式分类: 边缘注水、切割注水(行列注水) 、面积注水 8.面积注水定义: 把注水井按一定的几何形状均匀地部署在整个开发区上, 是切 割注水的一种极限形式。特点:适应范围广,见效快,采油速度高。适用条件: a,油层分布不规则 b,油层渗透性差,流动系数低; c,面积分布大,构造不 完整,断层分布复杂 d,适用于强化采油。优点:a,所有生产井位于注水井第 一线,有利于油井受效; b,注水面积大,受效快; c,油井有多向供水条件, 采油速度高; d,便于调整。 9.油田布井原则: (1)先稀后密原则,有利于开发期调整; (2)水驱控制程度应 该达到 70%以上,采油速度合理; (3)有利于发挥工艺措施效果; (4)少投入、 多产出,保证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气田布井原则: (1) “三占三沿”原则,即占构造高点沿长轴,占鞍部沿扭曲, 占鼻状凹起沿断裂带进行布井; (2)储层性质较均匀时宜采取均匀布井方式, 若 储层裂缝发育极不均匀时,可根据裂缝发育状况采用不均匀布井方式; (3)储层 以孔隙为主时,开发井应布置在高渗透率区; (4)边水驱动气藏,气井因远离气
《油藏工程》重点及考前试题预测 NO.3
杨笑源
PartⅠ重点
第二章 1.勘探阶段的划分 1、预探阶段(区域勘探阶段)2、详探阶段(工业勘探)3、 正式投入开发阶段 2.详探阶段要进行的工作 1、地震预测工作 2、钻详探资料井 3、油井试油和试 采 4、开辟生产试验区 5、基础井网部署 3.油田勘探开发程序: 打探井——资料井——试验区——基础井网——全面投产 4.油田开发的方针和原则方针:根据国民经济和市场对石油产量的需求情况, 从 油田地下情况出发,选用适当的开发方式,部署合理的开发井网,对油层的层系 进行合理的划分和组合。油田开发设计原则:坚持少投入、多产出,具有较好的 经济效益。 5.油田开发方案编制的内容(1)油田地质情况; (2)流体物性; (3)储量计算 (指开发储量及其核实情况) ; (4)油田开发原则; (5)油藏驱动类型; (6)油 藏温度压力系统; (7)开发层系、井网、开采方式、注采系统; (8)钻井工程和 完井方法; (9)采油工艺技术; (10)油气水的地面集输和处理; (11)开采指标; (12)经济分析; (13)实施要求。 6.油田开发方案编制的步骤(1)油藏描述; (2)油藏工程研究; (3)采油工程 研究; (4)油田地面工程研究; (5)油田开发方案的经济评价; (6)油田开发方 案的综合评价与优选; 第三章 1.油气藏分类依据(1)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包括油藏的圈闭、储集岩、储集空 间、压力等特征; (2)油藏的流体及其分布特征:包括原油粘度、组分等、地层 水类型及分布等; (3)油藏的渗流物理特性:包括表面润湿性、相对渗透率、 饱 和度、流体性质等; (4)油藏的天然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 2.油藏开发模型的分类: (1)黑油模型(2)组分模型(3)热采模型(4)化学 驱模型 3.地温的影响因素 A.大地构造性质 B. 岩石热导率 C.地下水循环 D.局部构造 影响 4.油气藏压力在油气藏开发中的作用 1.判断流体类型 2.计算原始地层压力 3.判 断压力系统 4.判断出油层位 5.确定流体界面 5.驱动方式类型(1)岩石及流体弹性驱(2)溶解气驱(3)气顶驱动(4)水驱 动(5)重力驱动(6)复合驱动 6.驱动方式类型及开采特征 1)封闭弹性驱 形成条件: (1)无边水或边水不活跃(2)Pi>Pb(3)油藏压力高于饱和压力 驱油机理:流体和岩石颗粒膨胀、地层压实 生产特征: (1)压力下降(2)产量下降(3)气油比稳定 采收率:1%-10%, 平均 3% 2)溶解气驱 形成条件: (1)无气顶(2)无边底水或边水不活跃 (3)Pi≤Pb 驱油机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