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阆中土壤问题分析及利用
四川阆中土壤问题分析与利用
一.走进阆中
阆山歌(杜甫)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
阆水歌(杜甫)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因相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1.1阆中自然条件概述
阆中是四川省省辖市,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具体位置见图一,嘉陵江中游,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介于105°41′E—106°24′E,31°22′N-31°51′N之间,南北最大纵距56.2km,东西最大横距71.2km,辖区面积l878平方千米,总人口86万人,其中城市人口近20万人。
阆中处于川中丘陵区向北低山区过渡地带。
全境东、西北部高,中南部低,呈堰尾槽状地势和多层次梯级地形,山地、丘陵地、平坝地的组合结构为农业开展综合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海拔328—888.8m。
低山、高丘、中丘占幅员面积92%,低丘、平坝占6.31%,水域占1.69%,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山区。
主要河流有嘉陵江,过境全长59.45km,还有白溪、东河、构溪、西河等4条嘉陵江支流贯穿境内。
山脉有大巴脉和剑门山脉。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温度l7℃,极端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4.6℃。
常年无霜期290天,年均日照1379.8小时.年均降水量1033.9mm。
图一
1.2阆中的土壤情况概述
四川阆中的土壤类型以石灰性紫色土(见图二)及水稻土为主(见图三)。
紫色土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其母岩多为石灰性紫色砂页岩。
紫色土多成紫红色或紫红棕、紫暗红棕色,层次发育不明显。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地区,以四川盆地为主。
紫色土是在频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其过程特点是: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微弱、石灰开始淋溶。
紫色土土层浅薄,通常不到50厘米,超过1米者甚少。
一般含碳酸钙,呈中性或微碱性反应。
有机质含量低,磷、钾丰富。
由于紫色土母岩松疏,易于崩解,矿质养分含量丰富,肥力较高。
水稻土是人类生产活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在人类的水耕熟化过程中,年复一年地在土壤上进行泡水耕作,排水晒田,轮作施肥,精整田面,使大土块散碎。
在阆中地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经过长期人为耕作,水稻土发育较好。
图二
图三
二.阆中地区土壤利用
阆中的地貌特点,使得农耕地主要集中于山岭坡地,水稻田多为梯田。
主要的轮作制度如下:
水田:小麦(油菜)--水稻或冬水—中稻
旱地:小麦—玉米/红薯或小麦—花生
小麦—棉花
紫色土是阆中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之一,阆中气候温和、降水丰富,水热条件配合良好,使紫色土土壤肥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紫色土是阆中地区的重要农业土壤之一,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是当地粮、棉、油桐等作物的生产基地。
阆中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且由于阆中处于川中丘陵区向北低山区过渡地带,梯田较多,而梯田通风透光条件较好的特点,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
三.土壤问题
阆中处于川中丘陵区向北低山区过渡地带,地形起伏,坡度变幅较大,土层
薄,降雨集中,人口密度大,生产活动频繁,再加上盲目开垦,乱伐树木等原因,导致阆中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对土壤资源的破坏是最直接、最严重的。
首先是土层变薄,再是土壤肥力降低.抗逆力减弱。
在阆中地区某些丘陵严重水土流失区,有的已露出基岩,有机质含量在1%以下,抗旱力显著降低,坡土大部分仅能抗早3-5天,土壤生产力衰退。
所以水土流失是保护土壤资源急待解决的问题。
阆中还存在土壤性质恶化,肥力降低问题。
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对土地重用轻养,忽视整地质量,使一些土壤性质向不良方向转化,影响了土壤肥力,如耕作层变薄变板。
由于轻视有机肥,偏施化肥,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使得阆中旱地<1%者占旱地总面积52.7%。
加之耕作粗放,忽视深耕,耕作层又浅又板。
由于土质粘重,区域排水不良,形成大春冷浸,小春湿害。
阆中地区土壤湿害面积高达水田面积20%,由于滥伐森林,地表枯枝落叶层被分解,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日减,土壤侵蚀加重,森林土壤肥力也面临降低的危险。
阆中耕地面积也在减少。
人口增加、工业发展占用最好农田的事情正在发生。
由于阆中新城区的不断向外扩展,七里新区的许多耕地被占用。
三.土壤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一)当务之急是保护土壤资源,切实重视生态系统的保护。
建立土壤肥力的保护体系。
在保证增产的前提下维护和提高土壤肥力,以及改善保护生态环境条件是理想的农业制度所必需的。
通过土壤肥力保护体系如水土保持措施、灌溉系统的建立、防止化学污染的轮作施肥制度的建立、生物防治、合理耕作体系、林带的合理配置以及水肥保证系统等的建立,才能有效地解决降低土壤肥力的土壤退化问题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这是保护土壤的当务之急。
控制了水土流失就等于保护了土壤资源,重要的是行动,从实际出发,当前应认真恢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水
土保护农业技术措施,如坡地水系的整修,横坡种植、等高带状种植、挑沙面土等。
其次要解决陡坡耕种问题,这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应认真解决。
在人少地多的区域坚决退耕还林,在人多地少的地方必须采用一定的水土保持措施或林粮间作等才允许耕种。
否则,必须停耕。
这样点面结合,在控制水土流失上努力,就是从根本上保护土壤资源。
从长远来说,还是一个流域一个区域的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控制土壤侵蚀。
不准任意随便侵占农地。
在人多地少矛盾日益增加的今天,大量占用良田的现象是不能容忍的。
这种既忽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又忽视社会效益的蠢事简直是等于“自杀”。
可惜的是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建议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把保护土壤资源列入议事日程。
(二)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
我们所理解的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是指在充分利用土壤资源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的前提下,以最经济的方法从土地上最大限度地获得人们所需要的物质。
也就是十分强调利用土壤和保护土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
阆中地区目前应重视紫色土的合理利用问题。
紫色土在阆中地区广泛分布,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盛产水稻、玉米、甘蔗、棉花、柑桔、蚕桑等粮经作物。
紫色土的合理利用应重视下列问题。
进一步发挥紫色土的潜力问题。
当前紫色土肥力存在着一些限制因素,生态系统的效益没有充分发挥,这里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力,注意加强以水肥为中心的人工调控系统,是合理利用紫色土的基础。
这里水肥是限制因素,冬干、春旱、夏伏旱的条件,人工畜水工程的不完善,
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蓄水力弱综合反映了建立水分供应系统是众所周知的重
要工作。
在保证供水方面,应重视“四水”(地表水、地下水、森林水、土壤水)的联合运用。
在有机肥方面,应根据不同特点采用不同方式,水肥保证系统稳固建立起来,土壤生产力才能日益上升。
水土保持在区域内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紫色土的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和日光能的转化效率,是农业生态系统脆弱、自由能力降低的重要因素,是破坏生态平衡的重要原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土壤的侵蚀,不断恢复新的生态平衡。
要趋利避害改革耕作制。
积极推广麦一玉一苔三熟制,根据紫色土不同台位选择宜种作物,如在低台位种植高产作物,在高台位种植耐旱作物或果树。
注意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作物。
(三).山地的综合开发问题。
阆中地区山地也较多,山地土壤类型主要为黄壤、紫色土、黄棕壤、棕壤等,以林地为主,黄地次之,耕地较少,土地利用具有由农向林过渡性质。
这个区域的合理利用方向应当是以林为主,林农结合。
在林业建设中主要是保护森林,保持水土,为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发挥山地优势,发展木本油料、茶、果等经济林木,以及药材、木耳、银耳等土特产品。
中高山林牧结合,低山农林并重,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加强滑坡山崩的防治以及水土保持工作,以保护土壤资源。
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2班
陈秋洁
2201201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