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7上文言文《穿井得一人》对比阅读

部编7上文言文《穿井得一人》对比阅读

《穿井得一人》
一、【甲】《穿井得一人》
【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的陪太子去吧)”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溉汲
..()穿.井()王信.之乎()谓.魏王曰()
2.翻译下列句子。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3.选文《穿井得一人》和《三人成虎》,甲文中的丁氏和乙文中的庞葱各扮演了什么角色?对于传言,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
一、【甲】《穿井得一人》
【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②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注】①夔:我国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

②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正夔一足,信.乎(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推荐,荐举)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关键)合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从井里取水)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C.有闻而传之者
D.宋君
令人问之于丁氏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4.“穿井得一人”和“夔一足”虽然都使人产生了误解,可是原因不一样。

你能分别说出产
生这两种误解的原因吗?
《杞人忧天》
一、【甲】《杞人忧天》
【乙】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
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

”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①云:“不见。

”嘿然
②大喜赍③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选自《笑林》)
【注】①绐(dài):哄骗。

②嘿然:沉默不语的样子。

嘿,同“默”。

③赍(j):携带。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及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屈伸呼吸(ruò,你)
B.若躇步眦蹈.(chǐ,踩、踏)
C.乃厌倦不堪.(kān,忍受)
D.吏遂缚.诣县(fù,绑)
2. 给划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三处)
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2)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4.甲文中“忧彼之所忧者”是在杞人“”之时,
前往开导杞人;乙文中“楚人”的妻子是在“”的情
况下“绐云: ‘不见。

’”。

(用原文中的语句填空) 5.甲、乙两文中“舍然大喜”和“嘿
然大喜”分别表现了杞人和楚人怎样的心态?
二、【甲】《杞人忧天》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

傥(倘若)遽自放纵,病复作,
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
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

忧天地崩坠(崩塌陷落)因往晓之(开导)只使(即使)中伤(伤害)
舍然(“舍”通“释”,解除,消除;消除疑虑的样子)希(通“稀”,少有)2.翻译下列句子。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3.杞人忧天,太宗忧国,请你谈谈两者的异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