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小学生作文“以小见大”的 写作手法应用指导
小学生作文“以小见大”的 写作手法应用指导
每天晚上,我总是坐在窗前,仰望着天空,寻找那一颗最亮的星 星,我想那一定是我的晶晶。
不知怎的,晶晶好几次闯入我的梦乡,与我并排坐着,一手拿着 书,一手握着笔,跟我一起思考问题。我好像也变成了蜡烛女孩,准备 去照亮别人……
【品味】 小作者不但善于观察,而且勤于思考,“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
的小事物,但小作者根据蜡烛为了小主人复习功课而燃烧了自己这一现 象巧妙地赋予了较深的含义,表达了“我也要像蜡烛一样去照亮别 人”这一主题,体现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在行文过程中,小作者还采用了层层铺垫和细节描写的手法。小作 者深深地爱着她的蜡制“小女孩”,第一,这是爸爸送给她的。第二, 因为它的形象可爱。在文中的第二段对她的形象作了较为生动的描绘。 小作者后来给她取名为晶晶,足见对她的喜爱之情。这一切都为后来的 不忍心点燃而又不得不点燃作了铺垫。
佳作二
心灵的震憾
佳作示范
佳作一
我忘不了的“小女孩”
张彤
这个“小女孩”已经离开我快一年了。但是,每当我想起她,总觉
得她还在我的眼前。
这是一个蜡制的小女孩,是爸爸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她,大大的眼
睛,圆圆的脸蛋,长长的头发披在肩上。一手拿着书,一手握着笔,似
乎正在思考什么问题。正是这个小女孩让我爱不释手。
从此以后,我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抱抱她。我还给她起了一
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
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 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 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 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深刻有力地表现了主题。这 篇文章里的“小”是指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爬下悬崖, 而“大”是指作者“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 不要想着远在 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 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作者正是从自己经历的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 为一笔终生的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 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
黄凯彬
在记忆的长河中,有许多令我回味的往事,那开心的笑,伤心的
泪,还有我调皮的时候被爸爸修理的情景,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然
而,在这许许多多的酸甜苦辣中,唯有一件事让我怀念至今,久久无法
忘怀!
2009年5.12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中国人民的心,各地纷纷举行了捐
款活动,为灾区人民献上一份爱心,我县也不例外。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应用指导 趣味故事
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 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他父亲,说 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妈 妈刷碗,碗打了,客厅里父子在谈论) 思路点拨
这则小故事虽小,实则通过一个形象的故事道出了这么一个主题: 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启发:“儿子”善于观察和总结经验,而 这也正是他能够以小见大的明证。 训练题目
习吧,明天还要考试呢!”我忙擦干了泪水,复习起来。
时间不早了,再看看我的晶晶,她不见了,桌子上只剩下了一滩蜡 烛油。渐渐地,光明消失了。我难过极了,跑到窗前,泪水再一次涌出 了眼眶。我想,此时晶晶大概已经飞到天堂上去了,变成了一颗亮晶晶 的星星。
晚风吹来,送来一丝丝的凉意。风啊,你快快吹吧,把我的心里话 带给晶晶。
那是一个星期天上午,伴随着《爱的奉献》这首歌曲,捐款仪式在
公园里展开了。捐款的队伍排成了长龙,我也在其中。我望了望那衣衫
褴褛的人群,突然发现一个人显得特别显眼——校门口捡破烂的老头!
我不禁笑了起来,想道:这老头真是有毛病,跑来这儿凑热闹,他不会
是看这里人多,破烂捡得多一点吧!哈哈!然而,我错了——那老头慢
为了更好的理解“以小见大”的手法,下面就结合实例说一下。
请看下例
走一小步,再走一小步 佚名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 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 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 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 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 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 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 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 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 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 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
终于可以跳了,只见老师一上来就把高度定成80厘米。我们班几个 体育成绩好的同学轻松地跳了过去。一时间我身上直冒冷汗,真怕在新 加坡同学面前出丑,一上来就被刷下去。蔡一平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 他跑到我身边为我喊“加油”。听到加油声,我似乎有了信心,纵身一 跃,竟然跳过去了。
最后,“以小见大”的手法是从所选材料跟表现的主体之间的关系来 说的,在具体写作时,还要结合记叙文的其他写作手法,比如对比手 法、反衬手法、欲扬先抑手法以及人物描写方法等。
生活中处处有美,“一滴水里见阳光”“一粒沙粒看世界”“半瓣花上 说人情”说的就是这个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精心选择,许多生活小 事都能得到深刻思想,写出新意,也都可以像金子一样闪着耀眼的光 芒,照亮读者眼睛和心灵。
一听有好吃的,我便兴奋得再也坐不住了,东找找,西翻翻,终于 在冰箱中找到了我垂涎已久的栗子。我赶快拈起一颗,直往嘴里塞,妈妈 喊道:“别吃!还没煮熟呢!瞧你,馋成这个样子。”说着,便放到高压锅 内煮了起来。
当我复习完毕,栗子熟了,没等妈妈把栗子倒入凉水中,我便抢了 一个。
“哇——”栗子太烫了,我连忙把它扔掉。妈妈见了,责怪 道:“瞧你,这么不小心,还是我来剥吧。”
于是,我一边跟妈妈讲着班里的新鲜事,一边吃着妈妈剥的栗 子。十几分钟过去,我已是半饱,栗子也只剩下四颗了。我忽然想起妈妈 从一开始到现在还没尝过一颗栗子呢。刹时,内疚感油然而生。我再也 吃不下去了,不好意思地对妈妈说:“妈,我吃饱了,你吃吧!”
匆匆地洗完了澡,正想上床睡觉,突然见到那四颗栗子端端正正 地在我的床头柜上。
没有多么华丽的衣裳,没有多么豪华的住宅,就凭一颗朴质善良的 心,打动了我小小的心灵。我将会把这心灵震撼的一瞬间,永远珍藏在 我的脑海中,永远永远……
【品味】 汶川地震发生后,捐款是我们见得最多、最平常的一种社会现象。
小作者见到的也是“捐款队伍拍成了长龙”,但小作者有一双善于观察 的眼睛,他发现了“校门口捡破烂的老头”,经过对“老头”的神情、 动作行为的细致观察,小作者在这个身份卑微的“老人”身上看到 了“大爱”,看到了一种“伟大的精神”,看到了一颗朴质善良的心。
退,“我不要烧死她,我不要烧死她!就不!”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
转,滴在晶晶身上。妈妈说:“傻孩子,不复习功课怎么行,明天你还
得考试呢?”我只好放下了晶晶。
爸爸划亮了火柴,把火点在晶晶身上那根绳上,屋子里亮了起来。
我看着晶晶,她还是那副天真的样子,只是她的笑容渐渐地模糊起来
了。我的眼泪不住地滚落下来。晶晶好像有点急了,好像在说:“快复
慢走到捐款箱前,神情凝重地望了望显示在荧幕上的一幅幅灾区的图
片,眼里闪出了泪花。他从口袋里摸出了一个黑袋子,里面装的竟然是
一面五星红旗!他打开被红旗包裹着的鲜艳的两百元,慢慢地放入捐款 箱,嘴里还念着:灾区有困难,我也要献爱心;灾区有困难,我也要献 爱心……此刻,我小小的心灵被震撼了!
我不明白,是什么力量让老人(我现在不得不用老人称呼他了)去 做成如此伟大的事情;我不明白,一位连生活都不能自理老人去哪里凑 来的两百元钱;我不明白,这位老人的精神竟是如此地伟大,来奉献他 的大爱!我想,这应该是老人这一生做的最伟大的事情了吧!
以小见大 训练要点
一、了解“以小见大”的内涵。 二、理解怎样做到“以小见大”。 三、能够把“以小见大”的手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四、培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方程式解说 这次训练的目标是在写作中学会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什么是“以小见大”呢?“小”就是小题材,“大”就是小题材背后蕴藏 的“大主题”,“以小见大”手法就是用小题材表现大主题。“小题材”可以 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细节,可以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也可 以是一件小物品,一只小动物、一颗小花小草,还可以是一个平凡人 物……“大主题”可以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一 份真挚而深刻的情感……这种手法具体说来,就是选取细微的具有鲜明 个性的事物,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突出地揭示社会生活中某 一方面的深刻本质,给人认识、教育、启迪或趣味。它能够把具体而微 与抽象相连,从小题材中见出大主题。“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一点观全 面,从不全到全,给写作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便于提 炼主题,使主题更鲜明集中,更具震撼力。很多知名作品都运用到 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例如我们学过的《游子吟》就是运用了这种手 法,从母亲为临行孩子缝衣的小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伟大的母爱。 “以小见大”是一种写作手法,具体到学生,它也就是一种写作能力 了,那么怎么培养“以小见大”的写作能力呢? 首先,要关注生活,养成留心观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 惯。生活中,很多事情看似平淡无奇,但“平平淡淡才是真”,如果留心
为了烘托老人崇高的灵魂,小作者还成功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 法和生动形象的肖像、动作、心理描写方法,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 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