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总结

微生物总结

第一章绪论微生物:个体微小、肉眼看不见,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进行观察的所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的种类:1真核生物: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藻类和原生动物2原核生物:细菌、古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3非细胞生物: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微生物的5大共同特点:○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分布广、数量多;○5适应性强、易变异;巴斯德和柯赫的贡献:微生物学的先驱——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法国巴斯德、德国柯赫。

三域分类系统:细菌域、古菌域和真核生物域。

在医药、环保、农业、食品业等领域,微生物与人类生命活动存在怎样的关系,举例说明。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分子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包括真细菌和古菌)原生质体:用溶菌酶人为除尽原有细菌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细胞壁的合成后,而形成的仅由一层细胞膜包裹着的脆弱细胞。

一般由革兰氏阳性菌形成。

原生质球:用溶菌酶和青霉素处理革兰氏阴性菌得到的残留部分细胞壁(外膜层)的球形体,对外界环境有一定抗性。

核区(拟核):指细菌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质粒:游离于细菌染色体之外,或附加在细菌染色体之上,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DNA分子。

芽孢:通常指某些细胞在生长后期于细胞内形成的1一种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厚壁、折光性高、含水量极低、且抗逆性极强的内生休眠体。

伴孢晶体:某些芽孢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能在细胞内形成一个菱形或双锥型的碱性蛋白晶体。

(即δ-内毒素)菌落: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或深层,由单个或少数即细胞长出的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细胞群体。

异形胞:存在于丝状体蓝细菌中特有的一种较营养细胞,稍大,色浅,壁厚,位于细胞链中央或末端且数目不定的细胞。

是蓝细胞的固氮部位。

储藏性颗粒;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沉淀物质。

菌胶团:包裹在细胞群体上的胶状物质2、细菌的3种形态:球菌、杆菌和螺旋菌3、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及肽聚糖组成差异,及革兰氏染色的原理和步骤。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肽聚糖层由四肽尾、肽桥和双糖单位组成;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由外膜层和肽聚糖层组成,肽聚糖层由四肽尾、肽键和双糖单位组成。

步骤:先用草酸铵结晶紫进行初染,然后用碘液进行媒染,接着用95%乙醇脱色,最后用蕃红、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

4、G+菌的特有成分是磷壁酸,G-菌的特有成分是脂多糖。

脂多糖(LPS)的组成:类脂A、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

5、缺壁细菌:L型细菌、原生质体、原生质球、支原体6、糖被的种类:大荚膜、微荚膜、粘液层、菌胶团7、了解内膜系统:载色体、类囊体、羧酶体和气泡的功能载色体:光合细菌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类囊体:蓝细菌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羧酶体:自养菌固定二氧化碳的场所气泡:调节菌体在水中的位置8、鞭毛的概念和构造,其运动和生长方式分别是什么?概念:着生于细菌细胞膜上,穿过细胞伸展到菌体细胞之外的细长呈波状的丝状物,细胞的运动器官。

构造:鞭毛丝、鞭毛钩、基体。

运动方式:通过旋转推进菌体高速前进。

生长方式:顶端生长。

9、细菌的繁殖方式有几种?哪种为主?裂殖、芽殖、劈裂。

裂殖为主。

10、细菌菌落的共同特征?放线菌的菌落特征?酵母菌的菌落特征?霉菌的菌落特征?四种微生物的个体形态①细菌菌落共同特征:一般都较小,菌落与培养基结合不紧密,接种针容易挑起,多数表面较光滑、湿润、较粘稠、易挑取,质地均匀,色泽多样。

②放线菌:具有丰富气生菌丝的菌落类型(如链霉菌)菌落早期形态:与细菌相似。

菌落中期形态:菌落表面干燥、不透明,表面质地越发坚实、呈紧密的绒毛状。

菌落后期形态:菌落表面呈干粉状或颗粒状,呈现一定的颜色。

与培养基结合紧密,不易挑起。

正反面颜色常不一致。

不产生气生菌丝的菌落类型(如诺卡氏菌属):菌落一般结构较为松散,粘着力差。

因而容易挑起。

③酵母菌菌落特征:大而厚,圆形,光滑湿润,粘稠,颜色单调(常见白色、土黄色、红色),正反面颜色一致,易挑起。

④霉菌菌落特征:霉菌的菌落大、圆形、疏松、干燥、不透明、多呈绒毛状、絮状或网状等,菌体可沿培养基表面蔓延生长。

菌落正、反面的颜色差别明显;菌落中心与边缘气生菌丝的颜色存在明显差异。

⑤霉菌个体形态:中空管状结构,直径一般3~10μm,有分枝,有隔膜或无隔膜。

酵母菌细胞的形态:通常有圆形、卵圆形、圆柱状或假丝状等多种。

典型放线菌:菌丝体有发达的菌丝,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组成;比较原始的放线菌的菌丝体只有基内菌丝。

11、放线菌的形态构造?及各部分的功能?类型多样,多数呈菌丝状生长并主要以孢子繁殖;支原体是能够独立生活的最小型生物。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凡是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微小生物,都称为真核微生物。

菌丝体:许多菌丝分枝连接,相互交织在一起所构成的形态称菌丝体。

分生孢子:由菌丝顶端细胞,或由分生孢子梗顶端细胞经过分割或缩缢而形成的单个或成簇的孢子。

是一种外生孢子。

孢囊孢子:由气生菌丝顶端膨大形成特殊囊状结构——孢子囊,孢子囊逐渐长大,在囊中逐渐形成许多核,每一个核外包以原生质并产生细胞壁,形成孢囊孢子。

2、霉菌的菌丝类型:无隔菌丝(根霉、毛霉、绵霉)和有隔菌丝(青霉、曲霉、木霉);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繁殖菌丝3、酵母菌的繁殖方式芽殖(大部分酵母菌)、裂殖(裂殖酵母属)、有性孢子(子囊孢子)无性孢子——掷孢子(掷孢酵母属)、节孢子(地霉属)、厚垣孢子(白色念珠菌)4、酵母菌的生活史类型:单倍体型(八孢裂殖酵母)、单双倍体型(酿酒酵母)、双倍体型(路德类酵母)5、霉菌菌丝的特化形态及其功能6、霉菌的繁殖方式第四章病毒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种只含DNA和RNA的遗传因子。

病毒粒子:成熟的、结构完整、具有侵染力的单个病毒,又称病毒颗粒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有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

可分为三类: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烈性噬菌体:凡是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复制、装配和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大量子代噬菌体,从而使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附着)到宿主的染色体DNA上,并且可以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寄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噬菌体效价(采用双层平板法测定噬菌体效价):指每毫升待测样品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

溶原性: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而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现象。

枯斑:植物病毒感敏感染植物后,在叶片上出现的一个个坏死的病灶,称为枯斑。

空斑:若人工培养的单层动物细胞感染病毒后,形成类似噬菌斑的动物病毒群体。

2、病毒的三种典型形态:二十面体对称(如腺病毒)、螺旋对称(烟草花叶病毒)、复合对称(如T偶数噬菌体)3、烈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依次包括哪几个阶段?了解各阶段的过程?五个阶段:分为吸附、侵入、复制、装配和释放。

①吸附:噬菌体和宿主细胞上的特异性吸附部位进行特异性结合,以尾丝牢固吸附在受体上后,靠刺突“钉”在细胞表面上。

②侵入:核酸注入细胞的过程。

噬菌体尾部所含酶类物质可使细胞壁产生一些小孔,然后尾鞘收缩,尾髓刺入细胞壁,并将核酸注入细胞内,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胞外。

③复制: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噬菌体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后,会控制宿主细胞的合成系统,然后以噬菌体核酸中的指令合成噬菌体所需的核酸和蛋白质。

④装配⑤释放的方式:裂解:多以裂解细胞的方式释放分泌:噬菌体穿出细胞,细胞并不裂解。

4、亚病毒有哪几类?特点?类病毒:只含具有侵染性的RNA组分。

拟病毒:只含有不具独立侵染性的核酸组分。

朊病毒:只含单一蛋白质组分。

5、昆虫病毒的主要种类:核型多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

在农业害虫防治上的例子:春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死亡的幼虫、“松毛虫赤眼蜂•质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卡”(俗称“生物导弹”)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培养基:由人工配制的能够满足微生物营养需求的适合其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

生长因子:凡是微生物本身不能自行合成,但生命活动有不可缺少的、微量的特殊有机营养物,称为生长因子。

C/N比:碳元素中碳原子的mol数与氮元素中氮原子之比。

水活度:在天然环境中,微生物可实际利用的自由水或游离水的含量2、微生物的6大营养物质: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和水。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各成分主要提供哪些营养物质?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天然培养基,其中的牛肉膏为微生物提供碳源、磷酸盐和维生素,蛋白胨主要提供氮源和维生素,NaCl提供无机盐。

3、微生物的四种营养类型及代表微生物。

4、培养基的分类:按化学成分: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按用途:加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按物理状态: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琼脂含量1.5%~2%,半固体培养基琼脂含量0.2%~1%)。

按生产目的: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按营养成分: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补充培养基培养细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酵母菌——麦芽汁培养基培养霉菌——察氏合成培养基培养放线菌——高氏一号培养基5、培养基配制的原则及配制的流程原则:(1)目的明确(2)营养协调(3)理化适宜(4)经济节约配制流程:6、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几种方式胞吞作用、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送、基团移位第六章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分解代谢:指为生物对各种大分子物质(如多糖,蛋白质,核酸和脂类)及其单体(如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脂肪酸)和其他有机化合物的分解作用。

合成代谢:指从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合成复杂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核酸,多糖和脂类化合物。

(合成作用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小分子前体物质,能量,还原力)光合磷酸化:光合磷酸化是指由光照引起的电子传递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而生成ATP的过程。

呼吸作用:化合物氧化脱下的氢和电子经完整的呼吸链传递,最终被外源分子氧接受,生成水并释放出ATP形式的能量。

无氧呼吸:又称厌氧呼吸,指在无氧条件下,某些厌氧或兼性厌氧微生物以外源无机氧化物(少数为有机氧化物)为末端氢(电子)受体时发生的一类产能效率低的特殊呼吸。

发酵(狭义):在无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物,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生物氧化:是指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生物固氮:是指在常温常压下,固氮微生物通过体内固氮酶的催化作用,将大气中游离的分子态N2还原为NH3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