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新闻史 重点

中外新闻史 重点

论述题目1.两次国人办报的高潮(特点以及区别)1897年后,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的热情创办报刊。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诏书,更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报刊的飞速发展,打破了外报在中国新闻舆论界的垄断地位,使中国人的报刊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

因此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的国人办报活动,史称第一次国人办报的高潮。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 1、报刊数量大2、办报地区广3、报刊品种多1901年“报禁”、“言禁”开放后,中国民族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报刊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

上海、武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的两大办报基地。

立宪派报刊得到了发展。

清政府的官报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特点:1.办报的主角已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2.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发展壮大,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3.办报地区有所扩大。

4.读者面大为扩大。

其宣传的新闻思想有: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3.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4.认为报纸反映民意指导和影响舆论。

2.史量才的办报精神史量才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报业资本家,经济上植根于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但在新闻思想上是一个主张继承中国传统严肃史学观点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

他主张用治史的态度办报,以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来报道新闻。

他的办报思想是中国儒家史学工作者传统的民族意识及“史家办报”理念和西方自由资产阶级自由新闻思想之揉合。

1.)报纸是在记录历史,翔实无妄的新闻,与明白公平的评论,都以真实的纪事为基础。

2.)报纸是在传承文化,开一代风气。

史量才还认为报纸之高于历史,除“写真程度”为史书所不及以外,评论剖析和认识历史是其最大长处。

3.)体现出知识分子的良知,这是因为随着报业的逐渐发展,舆论风气的顿开,他认识到报纸乃舆论之公器,肩负着传承民众的心声。

办一张作为能被民众所接受的报纸,必须有独立自主精神,史量才的《申报》办报的核心就是“独立精神”。

史量才和《申报》的无党无偏、不带色彩的独立精神,并不是没有自己的政治观点,只是这种观点是不以一个政党或集团的利益出发,而是以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出发。

开拓报业现代化之路:我国报业企业化开始于20 世纪初史量才主办的《申报》,始终保持经济独立,不受政治干扰。

他以报纸为主线,打造文化集团,开展多种经营,进而运用收购兼并等手段实现报业托拉斯的目标,使报纸发展到一定阶段,从而迈向现代化经营的必然现象。

1、重视广告与发行,大力开拓广告业务,2、不断更新基础设施,增强报纸的竞争力。

3、注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知才善用,用人不疑、使人尽其所能。

4、重视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为人民说话。

3.《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的比较《东方时空》《东方时空》创办之初,孙玉胜提出了“以纪实的手法反映生活,以平视的角度贴近群众”的创作理念,为栏目规划了“鲜活的、新闻性、板块式的杂志节目”的基本样式,从而形成了“纵览天下事”的《早新闻》、“浓缩人生精华”的《东方之子》、“讲述老百姓故事”的《生活空间》、富于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东方金曲榜》、迅速且详细反映国内外热点事件的《焦点时刻》等子栏目。

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正式开播。

1.)这5个板块在内容上毫无联系,表现形式各不相同,连制作也不属于一个部门。

虽然这五个板块集新闻、娱乐、服务于一身,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电视新闻杂志,但由五个板块构成的全新的电视新闻栏目影响了中国原有的电视新闻节目样式。

2.)1993年12月,在《东方时空》原有人员的基础上,成立了新闻评论部。

此外,中央电视台决定新闻评论部公开面向社会招聘编辑、记者和主持人,开创了中央电视台人员使用聘用制(即“第二用工制度”)的先河。

同时,在新闻评论部实行“制片人制”。

制片人即栏目的负责人,他对节目的安全播出、经费使用、人员管理等负全责。

新闻评论部实行两级制片人制:各子栏目(节目组)的负责人为一级制片人,部主任为二级制片人,也称总制片人。

3.)由于《东方时空》的影响面不断扩大,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很多电视新闻杂志节目,使得这种节目类型成为电视屏幕上最为抢眼、最受欢迎的节目。

电视新闻杂志节目采用杂志的操作手法,将消息、评论、专题等多种体裁优化组合,发挥各种节目形式的优势,并通过栏目的设置将其有机结合,变单一的传播方式为全方位的综合传播方式,灵活生动的杂志化编排方式大大增强了其传播效果,各栏目间的编排生动活泼、富于节奏感。

《焦点访谈》1994年4月1日,新闻述评节目《焦点访谈》在一套晚间黄金时间播出。

1.栏目宗旨: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焦点访谈》的开播,可以视为中国电视评论类节目大发展的开端,它比过去此类节目具有更强烈的时效性、更生动的纪实手法、更多样的评析方式、更自觉的喉舌意识、更大的舆论监督力度。

2.选题原则: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

3.节目制作原则:节目中的事实应包括当事的各方发表的意见;节目中的事实应是看得见的流动的过程;节目中的事实应是充满了细节的事实。

在制作节目时,《焦点访谈》对于事实的表现,更多地强调要用事实的过程说话。

在表现事实时,栏目倡导“主题事实化,事实故事化,故事人物化”。

4.评论功用:一方面整个节目以新闻事实的报道为主导,使新闻评论真正具有客观实证的效果;另一方面,主持人和记者的主观评述和新闻化的论证方式又加强了整个报道的主观性。

较之传统,《焦点访谈》更注重评论的事实依据,更加注重评论的针对性。

《焦点访谈》节目结构模式:演播室主持人评论(l分钟左右)+新闻事实陈述及分析(10分钟左右)+演播室主持人评论(l分钟左右)。

《焦点访谈》中的评论分为三类:一是主持人评论。

二是权威人士剖析。

三是群众发表议论。

5.舆论监督特色:是中国政治生活中“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的重要窗口。

《焦点访谈》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原则下,用事实的力量实现了舆论监督的公开性,同时在监督中实行“实名制”,使具有中国特色的舆论监督名副其实。

4.普利策和赫斯特的比较约瑟夫·普利策曾被德文报纸《西方邮报》聘为记者,从此开始报业生涯。

他以“工作、工作、工作、思考、思考、思考”为座右铭,靠顽强拼搏的精神和特殊的采访本领,为报界所赏识。

1878年普利策购买了《圣路易斯电讯报》,不到一年又合并了当地的《邮报》,改名《邮讯报》。

宣称“《邮讯报》将不为政党,而为人民服务;不是共和党的而是真理的喉舌;不支持行政当局,而对它进行批评;反对所有的欺诈和骗局,不管它们发生于何处,属于任何性质;提倡原则与理想,而不提倡偏见与党派性。

”1883年普利策买下纽约《世界报》,在发刊词中他宣称:要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经营管理方法,使《世界报》以新的宗旨、方针信息和兴趣面向读者。

他指出,在日趋发达的大都市里,应当有这样一种报纸,不仅报纸低廉,内容丰富,篇幅巨大,而且是真正民主的,它站在人民一边,不依赖财富势力,它将揭露一切欺骗与无耻行为。

普利策从两方面加强该报的影响力:1、注重严肃的言论和报道,不断揭露贪污行为,攻击不正当财富的拥有者,提倡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有限度的改革。

2、该报能迅速打开局面的原因还在于,大量刊登刺激性报道,采用煽情主义和耸人听闻的手段扩展销路。

美国新闻史学者莫特把普利策的办报特点归结为六项:1、以国内外重大新闻为骨干,添加大量轻松有刺激性的新闻以增加读者对报纸的兴趣。

2、借发起全国性运动之际,提高该报声誉。

3、高质量的社论版,有力地论述、倡导、支持新闻倡导的社会改革运动。

4、篇幅大,报价低。

5、率先使用插图。

6、重视报纸的推广工作,用各种奖励办法扩大销量。

威廉·伦道夫·赫斯特主持《纽约新闻报》,开始同普利策的《世界报》展开激烈竞争。

办报方针:得到新闻,尽快得到新闻,不怕花钱;不断地以喧嚣刺激读者。

攻击不正当财富,向穷人许愿,以吸引读者。

该报注重犯罪新闻、丑行、灾祸报道和各种特写,并大量应用照片。

其版面与刺激性,和普利策的《世界报》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在与普利策的竞争中,大量应用暴露性新闻是赫斯特的拿手好戏。

他的《新闻报》在煽情主义方面超过了《世界报》,美国一位新闻学者说:赫斯特降低了新闻事业水平,他出版了美国最坏的报纸。

该报版面充斥黄色新闻,并配以木刻插画。

耸人听闻的标题,随处可见。

美国新闻史学者莫特认为,黄色新闻和煽情主义新闻并非同义词。

黄色新闻是建立在煽情主义基础上,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性的问题,强调灾害和体育新闻的报道。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做法:1、使用大字号煽动性标语;2、滥用照片;3、种种欺骗手法;4、星期日增刊;5、标榜同情“受压迫者”。

5.《红色中华》的宣传内容和技巧分析(简答)办报宗旨:发挥中央政府对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积极作用,达到建立巩固而广大的苏维埃根据地,创造大规模的红军,组织大规模的革命战争,以推翻帝国主义国民党的统治,使革命在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以达到全国的胜利。

宣传内容:1、刊登政府文件2.宣传抗敌壮举3.揭露敌方暴行技巧分析:《红色中华》根据作战意图,围绕特定主题,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全程多维的集中连续宣传,营造强大舆论声势。

无论是它的赣南版还是瑞金版或是陕北版,它都紧密围绕着党和政府设置的议程进行高强度宣传。

作用:《红色中华》设置了诸如“节省经济”、“优待红军家属”、“扩红运动”、“北上抗日”等议题,对主题进行反复和强化,以强大的舆论信息来组织人们的思想。

一方面通过信息散播、影响或调节做说服、改变态度、调节行为和社会化工作,试图影响个性和控制个体的行为;另一方面利用民众对国家、民族的情感共同鼓动民众热情,引导公众舆论。

简答题1.《循环时报》的办报精神1874年2月4日王韬在香港创办了《循环日报》,并为第一任主笔。

《循环时报》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公开支持变法的报纸之一,并使该报成为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

办报宗旨: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办报主张:1、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2、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3、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4、论述了报纸的文风5、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该报区别于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要内容的近代报纸,而是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褒贬得失,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

而王韬为该报所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2.《中外纪闻》《中外纪闻》原名《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由康有为创刊于北京,是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主要对象为政府官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