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一、基本目的在中国古代史的纷繁事象之中,本课程选择若干专题,着重从政治与文化两个视角,对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通过各种类型的问题,如位阶安排、诸子治道、士族阶层、民族统治、官僚选拔、重要帝王、都城地理、中外交流等方面,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强化历史感,初步理解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相关视角,把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与发展趋势。

二、内容提要第01讲从爵本位到官本位一、周代贵族政治封建和宗法·世卿和采邑·爵:贵族身份尺度二、战国选贤任能选贤任能·军功爵制·禄秩和官人百吏三、秦汉以吏治天下布衣将相和军功阶层·禄秩与以吏治天下·封爵和赐爵【思考题】1. 周代封建体制与战国秦汉的集权官僚体制的区别何在?2.“爵本位”与“官本位”的区别何在?【推荐阅读】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章“爵禄与吏禄”阎步克:《品位与职位》,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章第5节“传统官阶制的五段分期”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章西嶋定生:《二十等爵制》,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02讲此起彼伏:战国秦汉的法道儒一、先秦儒法道的治国主张儒家的德治法家的法治道家的无为而治二、秦政与法术秦国的法治·二世而亡三、休养生息与黄老无为休养生息·黄老无为·儒道互绌四、独尊儒术与霸王道杂之从黄老到儒术·霸王道杂之五、新莽奉天法古奉天复古思潮·新莽制礼作乐六、东汉儒法合流经术与吏化·儒法合流【思考题】1. 儒、法、道的历史观、人性论,与其治国之道是什么关系?2. 战国秦汉间法、道、儒在政治上此起彼伏的原因是什么?3. 如何理解新莽改制?【推荐阅读】郭沫若:《十批判书》,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诸子部分。

钱穆:《中国思想史》,台湾学生书局1995年版,第6-15章;收入《钱宾四先生全集》第24卷,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章“儒法与儒吏”。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第03讲儒生·文吏·士大夫一、士阶层的形成历史早期的士·战国士阶层·士阶层文化风貌二、乐师与史官周代士大夫与胥吏·乐师与儒生·史官与文吏三、儒、吏的分化与冲突战国秦汉儒吏分途·汉代的儒吏冲突四、儒生文吏合流东汉初“类多办职俗吏”·儒生文吏合流·士大夫政治【思考题】1. 士人与文吏群体的来源、发展。

2.士人与文吏群体的对立与融合【推荐阅读】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章“儒法与儒吏”。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002年版,第1-2章。

第04讲中古士族门阀一、汉晋士族发展士族的概念·东汉士族的发展·魏晋士族权势的确立二、东晋门阀政治王与马共天下·吴姓士族与流民武装·东晋门阀政治三、中古士族制度任官特权·士族门第婚·标榜郡望·谱学繁荣·士庶之辨四、南朝皇权的重振刘裕与北府兵·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将执兵柄·政治僵局【思考题】1. 士族门阀的起源。

2. 中古士族制度的特点3. 门阀政治与皇权官僚政治的关系。

【推荐阅读】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8章。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章“论王与马共天下”,“后论”部分。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篇第2章“门阀政治”。

第05讲玄学与名士一、正始之音正始之音·玄学发展二、四聪八达浮华案四聪八达浮华案·由儒入玄问题·儒法联手抵制玄风三、无为君主论无为君主论·忠孝先后论·忠君思想淡化·越名教而任自然·无君论四、名士生活方式清谈论辩·重风神气质·纵酒服药·崇尚隐士·鄙薄政务【思考题】1. 中古士族的政治理念及其政治影响。

2. 为什么说玄学是士族名士的意识形态?【推荐阅读】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章“魏晋南北朝思想的性格与相貌”。

汤用彤:《儒学·佛学·玄学》,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玄学”部分。

王瑶:《中古文人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玄学与清谈”、“文人与药”、“文人与酒”、“论希企隐逸之风”等节。

第06讲南北分途与历史出口一、民族冲突与南北分途少数族内徙与十六国·北方的政治变态二、胡化汉化的曲折历程十六国政治动向·孝文帝汉化改制·北周北齐的胡化与汉化三、专制官僚政治的重振北朝政治结构·新兴政治文化·官僚政治复兴·南北实力的消长四、南北地位与历史出口南朝化论与北朝主流论·北朝的文化贡献·民族大融合【思考题】1.异族征服政权的政治结构、政治特点是什么?2.比较南北朝两方的政治文化异同。

【推荐阅读】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12章。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后论”部分。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篇“第二篇论南北朝的差异”及“综论”。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7章“北方政权之新生命”。

第07讲南北文化交融与隋唐大一统格局一、隋唐大一统格局的形成1.杨隋代周及其历史文化评价2.隋唐大一统格局的形成二、大运河的开通及其意义1.沟通南北的大运河2.大运河开通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三、制度的传承与更新1.律令格式:隋唐法典体系2.“唐律一准乎礼”【思考题】1.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与关中本位政策对于隋唐政治文化有何影响?2.大运河的开通在古代历史上有何意义?3.《唐律》所反映之古代礼、法关系如何?【推荐阅读】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第183-235页。

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5年,第一章绪论,第十章结论,第1-14,124-126页。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2003年,第六章《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附录《中国法律之儒家化》,第292-374页。

第08讲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的交流一、丝绸之路的繁荣:双向的文化馈赠1.丝绸之路的繁荣2.双向的文化馈赠二、丝绸之路的咽喉重镇——敦煌1.藏经洞与敦煌文书2.莫高窟与汉化佛教3.东西文化的汇聚【思考题】1.何谓“丝绸之路”?2.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有何意义?【推荐阅读】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121页。

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三联书店,2001年,《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代前言),第1-15页。

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讲《中国历史上的敦煌》,第二讲《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第13-51页。

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与晚清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第09讲新型士人的境界与情怀一、关于“唐宋变革说”二、科举制度的发展与新型士人的出现1.从察举到科举2.科举制:开放与严密3.新型士人群体的出现三、才学、吏干与操守:士大夫群体的成长1.综合型士大夫的成长2.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思考题】1.何谓“唐宋变革说”?这一研究框架对于唐宋历史研究有何影响?2.试比较察举与科举。

3.科举制度的兴起、发展、完善过程如何?它对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曾经发生怎样的影响?【推荐阅读】[日]内藤湖南:《概况的唐宋时代观》,收入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中华书局,1992年,第10-18页。

[法]谢和耐著,刘东译:《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导言,第1-9页。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一章《科举制度的产生》,第1-10页,第十四章《科举与社会等级再编制》第252-269页。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三联书店,2004年,自序二,第二章《宋代“士”的政治地位》,第三章《“同治天下”——政治主体意识的显现》,第199-230页。

第10讲规范与制约:文官制度的完善一、宰相、“内廷”与“外朝”二、唐宋以降中枢决策机构的演变1.隋唐中央官僚政治制度2.宋代的中枢权力机构3.中枢机构的政务化趋势三、文书的运转与规范的完备1.文书(文件)制度的完善2.制诏文书运转举例3.小结:效率与制衡【思考题】1.帝国时代“内朝”与“外朝”的关系及其演变。

2.隋唐以降中枢体制演变的基本脉络。

3.传统帝国政治中的“效率”与“制衡”。

【推荐阅读】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前言,第1-17页。

吴宗国主编:《盛唐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绪论,第1-15页;第一章《三省的发展与三省体制的建立》,第1-10页;第七章《唐前期中书省地位的变化与中书门下体制的建立》,第264-294页。

邓小南:《“祖宗之法”与官僚政治制度----宋》,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2-258页。

第11讲学术与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一、从雕版到活字:印刷术的普及1.雕版印刷2.活字印刷二、儒释道的融合与新儒学的产生1.佛教(禅宗)对唐宋学术思想的影响2.新儒学的产生三、从宋学到理学1.关于“宋学”2.理学的产生与理学家的实践活动四、学校、书院与家塾:教育的发展和普及1.官学教育的主要变化2.书院、家塾与蒙学【思考题】1.印刷术对于文化发展的影响。

2.佛教“中土化”的过程及其影响。

3.简述对于“宋学”和“理学”的基本认识。

【推荐阅读】邓广铭:《邓广铭治史丛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略谈宋学》,第163-176页。

陈来:《宋明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引言,第1-16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