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结构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系统而又完备。

2.以专制主义为核心的统治理念严密而又牢固。

本讲主要谈三个问题:1.宗法制度的产生及其内容;2.宗法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3.专制制度的统治及其特征。

4.一、宗法制度的产生及其内容“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鲁迅《狂人日记》所谓宗法,就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这种法则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同一血缘系统的人都要尊崇共同的祖先,并且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为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规定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

中国宗法制度虽源于原始氏族社会,其确立则是在西周初期,创立者是周公旦。

西汉伏胜《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两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1)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原始社会早期实行禅让制,部落联盟首领是选拔的,不考虑血缘关系。

但禹时却改变了这种态势,虽然他没有将位置直接传给其子启,但是在暗中却成就了这个动机。

启之后,血缘关系成为权力交接的主要依据。

夏朝和商朝多是兄终弟及,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响。

商朝第26代君主康丁实行父子相继的传递方式。

康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纣)共五代,是父子相继。

这是原始社会末期社会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西周王朝立国以后,从第二代君主周成王诵开始,推行嫡长子继承制。

嫡就是正妻,正妻之子称嫡子。

其他妻子称庶妻,庶妻之子称庶子。

嫡长子继承制的基本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2)封邦建国的制度封邦建国简称封建,就是分封制。

国指诸侯领地。

分封的目的就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桓二年》: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

简单说,就是层层分封。

周天子和邦国有一系列权力和义务的对应关系。

天子对诸侯有巡狩权、命官权、迁爵权,诸侯对天子则有必尽的义务,如朝聘、进贡、出兵役劳役等。

《史记·周本纪》记载了周成王诵剪桐分封弟弟叔虞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周公旦推行封邦建国制的决心十分坚定。

卿大夫的领地称为家,也叫采或邑。

采邑又叫食邑,采邑里每年税收归受封者所有。

卿大夫也依此分封士。

(3)宗庙祭祀的制度宗法制度十分强调尊祖敬宗。

宗庙祭祀就是维护宗族团结的重要手段。

周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

太庙居中,然后分左昭右穆排列,总共祭祀七代君主。

周代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对于维护以家族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和巩固政权,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这一传统被历代统治者所继承,并发展成左宗右社的格局。

左宗是宗法的标志。

右社是国土的象征。

《孙子兵法·计》: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二、宗法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从西周最后一个君主周幽王末年到东周第十四个君主周敬王末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

武王發→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繄扈→懿王囏→孝王辟方→夷王燮→厉王胡→宣王静→幽王宫湦平王宜臼→桓王林→庄王佗→釐王胡齐→惠王阆王→襄王郑→顷王壬臣→匡王班→定王瑜→简王夷→灵王泄心→景王贵→悼王猛→敬王匄→元王仁→贞定王介→哀王去疾→思王叔→考王嵬→威烈王午→安王骄→烈王喜→显王扁→慎靓王定→赧王延春秋时期,周王室已经衰落,各路诸侯为争夺霸主地位频繁地发动战争。

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这个时期争霸的特点。

春秋以后,各路诸侯自己称王,企图自己取代周王室。

姬姓血缘关系变得十分松弛,西周宗法制度开始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形成空前大一统的社会政治结构。

秦始皇的变革对血缘宗法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他的做法很快被汉初统治者否定。

1、家天下的统治此起彼伏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秦始皇虽废除分封制,社会结构还是家天下的模式。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嬴政登上帝位后宣布: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2、封建制的架构沿续不断秦始皇虽然反对分封制,却继承了西周宗法制度另外两条主要内容——嫡长子继承和宗庙祭祀的制度。

汉高帝刘邦建立汉王朝以后,不仅恢复分封制,并和大臣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岂不难哉!汉高帝刘邦恢复分封制,是因为他认为秦朝之所以短命,是因为秦始皇否定分封制,致使各地起兵时,朝廷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汉景帝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诸侯王发动了旨在夺取中央政权的七国之乱,使西汉朝野大为震惊。

西晋初期,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八个诸侯王马上发动叛乱,搅得天下四分五裂。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明惠帝朱允炆采纳大臣齐泰和黄子澄的计策,先后废削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等五个诸侯王,燕王朱棣以此为借口,发动靖难之役,攻破南京,夺取皇位。

历代统治者不肯废除分封制,是因为宗法制度根深蒂固,血缘关系是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所有的皇帝都需要庞大的血缘家族支撑自己的政权。

废除分封制,就意味着这个基础遭到破坏。

3、家族化的体制根深蒂固统治中国人的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夫权)之一的族权,就是家族势力发展的结果。

家族盛行的结果必然是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组织系统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想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四位辅政大臣中,太尉长孙无忌和尚书右仆射褚遂良坚决反对,尚书左仆射于志宁不说话。

李治征求司空李勣的意见,李勣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家国同构的格局,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忠孝相通的观念,即所谓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三、专制制度的统治及其特征中国的专制制度,从中国历史迈入文明社会那一刻起就已形成。

中国封建社会总共2954年,就是说专制主义统治中国近3000年。

1、宗法势力极其强大“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

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於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史记·五帝本纪》早期宗教活动就是祭神占卜。

商代甲骨文是商人祭神占卜活动的记录资料。

商代神职人员叫贞人。

如:壬辰卜何贞:王燕惠吉,不遘雨?中国3000年封建历程是以专制制度为起点。

在这种专制政体里,宗教势力得不到独立发展的机会。

秦始皇统一中国,又把专制制度进一步发展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到了明清两代,专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两代专制主义的主要标志就是废除相权,皇帝个人专权。

明代成立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他们都是皇帝的办事人员而已。

中国在东汉就已经产生本土宗教——道教,几乎与此同时,佛教也传入中国。

它们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都将近两千年。

到了唐朝,国门大开,基督教、伊斯兰教也拥进中国,它们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也都超过一千年。

2 、经济基础相对稳固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特点:1.土地的国有;2.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秦汉以后,尽管土地私有制已经逐渐成为主要的土地占有形式,但国家对土地的占有量仍然是巨大的,同时官僚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情况非常严重,因此农民实际占有土地的数量有限。

由小农经济构成的经济基础与专制制度相互适应。

历代统治者为维护专制制度,必然维护这样的经济基础,也必然采取打击工商业的政策。

我国封建社会在唐朝已经达到顶峰。

由于专制主义的保护,小农经济基础非常牢固,因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始终未能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强大的势力。

3 、专制统治走向极端《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方士侯生和卢生议论秦政说: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清圣祖玄烨说:今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

若将要物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三公九卿制: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太尉负责军事。

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负责监察。

九卿就是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分掌各方面事务。

为控制权力,汉武帝在皇宫内组织自己的秘书班——尚书。

中央政权形成两套人马:一是皇帝控制的内朝;一是以丞相为首的的外朝,即中央行政机构。

西汉末年形成专门机构尚书台,虽隶属九卿之一的少府,实际是皇帝的代言人。

东汉尚书台正式成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魏晋时从少府独立出来。

曹操设立八座尚书,首长是尚书令,副首长为左、右仆射。

后来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成为实际的宰相。

尚书省发展成独立的外朝机构后,皇帝又从身边提拔亲信,组成中书省,委以重任,削弱尚书省的权力。

魏晋时期,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成为宰相。

皇帝再从身边提拔亲信,组成新的机构门下省,把中书省压下去。

三省:中书省:首长是中书令,负责起草文件;门下省:首长是侍中,负责审核文件,并呈请皇帝批准,再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首长是尚书令,直接管辖六部实施朝廷下达的政令。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称为侍郎。

部下设司,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

明清时期,皇帝索性取消三省,另外设立内阁或军机处。

内阁或军机处的成员没有一点独立处理问题的权力,大权全部垄断在皇帝手中。

从汉代尚书台,到清代军机处,统治者设置官职,只是想要一批人充当秘书,却不想让别人分享他们的权力。

4、人身控制日趋严密中国自古就有一整套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的办法。

《周礼·地官·司徒》的属吏大司徒,任务就是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

据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记载:男子成年后必须到官府登记,否则要受处罚。

我国古代居民居处叫里,里有围墙,只有一条通道,叫巷,只有一个门,叫闾。

里设里尉,里尉掌管钥匙,按时开闭里门。

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是实行连坐法,按五家一伍,十家一什地编制起来,有人犯罪,同伍或同什的人必须告发,否则都要同罪连坐。

宗法色彩浓厚和专制制度高度发达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特征,导致了中国文化的伦理观念。

正面价值是强化中华民族凝聚力,注重道德修养,重视人际温情,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

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等腐朽的伦理说教束缚人们的思想,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四、中传统文化政治结构的反思【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人治论占主导地位,倡导“天赋王权”,法律地位卑下,成为权力的附属品和权势的工具;人性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殊途同归,以道德与政治的互渗为手段,为权力绝对化提供了理论支撑;权力泛化为整个社会体系的主导运行规则,权力是谋取个体利益和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是衡量个体地位和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中央高度集权和泛政治化是全能政府模式下国家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全面控制社会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伴而生、相辅相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