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杭高铁接触网作业指导书概论

宁杭高铁接触网作业指导书概论

NGG/JS280-2013南京供电段宁杭高铁接触网检修工艺第一章总则根据宁杭高铁接触网施工作业指导书、高速接触网施工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及铁道部相关验收标准,制定本检修工艺。

对于新操作项目,需要样板引路,确认安装标准和工艺操作。

特别是对于需要新增材料、配件的验证,确保材料申请的正确性。

不得踩踏接触线或对接触线施加外力,以避免影响接触线的平直度。

配备携带方便和功能良好的照明工具。

以确保检修的准确性。

带入线路的工机具和材料、配件等应登记编号,确保工完场地清,不留任何杂物(如一个螺帽、一个铁丝头等)。

修正或更改现有零部件(及结构)位置和状态必须得到车间技术人员、现场负责人的同意,并做好记录,确保现状满足高速运行和安全质量要求。

切实落实记名检修制度,记录检查人、检修人和现场负责人。

排查发现的问题应提供照片。

第二章腕臂结构一、作业准备1、人员:车梯作业14人;作业车作业10人。

(1)车梯作业:工作领导人:1人;座台要令、防护:1人;车梯上作业:2人;推、扶车梯:4人;两端验电接地:4人;两端行车防护:2人(2)作业车作业:工作领导人:1人;座台要令、防护:1人;平台上作业:2人;两端验电接地:4人;两端行车防护:2人2、工、机具:作业车(或车梯)、水平尺、力矩扳手、钢丝套、滑轮组、滑轮、大绳、橡胶锤(或木锤)、温度计、安全工具、防护用具等。

(根据检修项目需要携带相应工、机具)。

3、材料:套管双耳(套管绞环)、承力索座(钩头鞍子)、定位环、管帽、黄油、调节板、平腕臂、斜腕臂等。

(根据检修项目需要携带相应材料)。

二、检查项目1、套管座2、承力索座3、套筒双耳4、套管单耳5、定位装置6、弹性吊索7、其他零部件三、检查方法与标准1、套管座零件示意图外观检查:有无裂纹变形;顶丝、锁紧螺母等是否缺失;是否垂直于水平面。

套管座本体连接螺栓(图中M1)M20 紧固力矩为 120N·m;M12 的顶紧螺栓(图中M2)紧固力矩为75N·m;锁紧螺母(M3)紧固力矩为50N·m。

注意:(1)顶紧螺栓只允许反复拆装紧固三次,否则必须更换新的套管座本体及腕臂管。

(2)零件出厂时的产品上装配的不锈钢螺栓、螺母螺纹部位已涂抹了“不锈钢螺纹抗咬合剂”,请不要污染,如更换新的螺栓、螺母时,必须在螺纹处涂抹“不锈钢螺纹抗咬合剂”,以免螺纹咬死。

2、承力索座零件示意图外观检查:有无裂纹变形,顶丝、锁紧螺母是否缺失;承力索座安装方向是否正确(如下图);安装好的承力索支撑线夹是否竖直向上;压线盖板螺栓的止动垫片是否按标准锁定。

正定位时承力索在支柱侧固定,反定位时在线路侧固定,非支承力索受力指向压紧螺栓。

承力索、护套开槽的开口方向是否正确。

(如下图)承力索座 M12压紧螺栓紧固力矩为50 N·m;承力索座本体M12 顶紧螺栓紧固力矩为:75N·m;锁紧螺母紧固力矩为50N·m。

3、套筒双耳零部件的外观检查,无裂纹变形,零部件连接状态,顶丝、锁紧螺母是否缺失;套筒双耳(Ø55)与旋转双耳、套管单耳的连接状态,销钉安装方向正确、开口销是否缺失;套管单耳安装方向,应垂直于线路中心。

套筒双耳(Ø 55)本体 M12×35 顶紧螺栓紧固力矩为 75N·m;锁紧螺母紧固力矩为 50N·m。

4、套管单耳对“U型”螺栓套管单耳的外观进行整体检查,用力矩扳手检查螺栓是否紧固,垫片是否压平,紧固螺帽是否缺失;套管单耳安装应符合要求,正常情况下与套筒双耳连接使用。

按照“U型”螺栓有Ø70,Ø55两种型号,紧固力矩分别为70N·m (M16),44N·m(M12)5、定位器的状态检查(1)定位线夹检查螺母在受压侧,纵向位置与腕臂偏移一致,定位器不应裂纹现象;定位线夹牙形必须卡在接触线的线槽内,有环夹板(备母侧)侧始终在受力侧;线夹紧固力矩(25 N·m)、止动垫片符合要求,受电弓滑板条与定位线夹之间的夹角必须小于25°。

检查安装后定位线夹上边与铝套筒的距离:正确安装之后,线夹本体与定位器套筒端面的距离理论上为0.5-1.5mm,由于零件误差或装配误差等因素,此间隙保证在3mm 以内时,副夹板的凸台已正确嵌入销轴的凹槽内,此为安装正确。

检查定位线夹主、副夹板的上边缘结合面:当安装正确时,定位线夹主、副夹板的上边缘结合面均匀贴合,无错位,否则可能安装有问题。

检查定位线夹与接触线沟槽的配合正确安装时,定位线夹的齿形边与接触线的沟槽应该准确、均匀、无扭曲的就位接触,否则可能安装有问题。

当出现任何的检查异常时,应该卸开定位线夹,全面检查定位线夹各部位有无损伤,任何的损伤均不得重复使用。

如下图定位线夹不入槽情况定位线夹入槽情况(2)定位器尾部电连接线检查电连接线固定螺栓是否紧固到位,有无松动,M10螺栓,力矩紧固25Nm。

铜铝过渡衬垫安装正确。

(3)止钉间隙的检测在最终安装接触网之后(安装弹吊之后),限制定位器的抬高范围必须在控制范围之内。

示例: hmax= 225mm, a=90mm, L=1150mm d=17.6 mmhmax= 225mm, a=90mm, L=1250mm d=16.2 mm(4)定位器坡度的检测坡度测量方法:采用专用角度仪利用车梯测量定位管矩形管上平面的坡度,角度转换为坡度百分比的关系式为 tanδ*100%;也可采用激光测量仪在轨面测量定位管矩形管坡度。

矩形定位器安装角度一般控制在8°-13°。

6、弹性吊索(1)首先根据当时的环境温度检查腕臂的偏移是否和当时的温度一致,检查弹性吊索的长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调整工作必须从中心锚结处向两侧棘轮处展开。

(2)检查弹性吊索吊弦线夹与定位器定位线夹的距离。

弹性吊索的切割长度为18.20m。

承力索底座应位于整个长度的中心,两侧各9米。

(如下图)(3)检查弹性吊索吊弦线夹与定位线夹的高度。

定位线夹与其相邻的两个弹性吊索吊弦线夹高差为:零。

(4)弹性吊索线夹的检查。

弹性吊索应在弹性吊索线夹螺母侧;弹性吊索线夹的紧固力矩为23N·m;吊弦线夹的紧固力矩为:25N·m。

(5)对线夹、吊索、吊弦外观进行检查。

(6)弹性吊索线夹:检查线夹有无裂纹,螺栓力矩是否达标。

7、锚支定位卡子受力方向检查外观是否损坏、有裂纹;检查接触线是否如槽;线夹受力方向是否正确(如上图所示);检查止动垫片是否到位,力矩是否合格(U型螺栓70N·m,线夹螺栓38 N·m)8、其他零部件关节、道岔定位器在设计抬升范围内是否碰触其它线索或定位管,定位器有无处在受压状态下,定位线夹处接触线工作面与轨面连线是否平行。

检查腕臂管与绝缘子连接处使用的 U 螺栓有无滑扣、压板有无裂纹。

四、注意事项支持结构检查作业时,不能踩踏定位管和定位器,以避免对零部件或部件的连接情况产生内伤。

通过定位装置附近攀爬时,应采用铝合金挂梯,并注意梯子的可靠和作业人员安全。

隧外靠近支柱部分的作业应通过支柱攀登。

第三章吊弦一、作业准备1、人员:车梯作业14人;作业车作业10人。

(1)车梯作业。

工作领导人:1人;座台要令、防护:1人;车梯上作业:2人;推、扶车梯:4人;两端验电接地:4人;两端行车防护:2人。

(2)作业车作业。

工作领导人:1人;座台要令、防护:1人;平台上作业:2人;两端验电接地:4人;两端行车防护:2人。

2、工、机具:接触网测量工具、力矩扳手、接触线校直器、滑轮、大绳、温度计、橡胶锤(或木锤)、安全工具、防护用具等。

(根据检修项目需要携带相应工、机具)。

3、材料:可调式整体吊弦、吊弦线夹、Φ4.0镀锌铁线、钢线卡子、夹环、黄油、吊索线夹、环节吊弦等。

(根据检修项目需要携带相应材料)。

二、检查项目1、吊弦线夹检查;2、吊弦线检查;三、检查方法与标准1、接触线(承力索)吊弦线夹检查外观状态检查线夹本体及螺栓有无损伤、变形、裂纹、烧伤或其他不良状态,止动垫片是否安装到位。

2、吊线线夹螺栓检查接触线吊弦线夹的螺栓安装方向:直线地段螺母在田野侧;曲线地段螺母在低轨侧;承力索吊弦线夹螺栓穿向与接触线吊弦线夹螺栓穿向相反。

接触线吊弦线夹与接触线沟槽密贴入槽。

接触线线面扭偏造成线夹偏斜不得大于15度。

3、吊线线夹载流圈吊弦线夹的载流圈是否固定在吊弦线夹的螺栓侧(即不应固定在螺母侧)。

承力索吊弦线夹的载流圈应面对列车前进方向,接触线向反。

承力索吊弦线夹的U型卡钉与载流圈在同一侧,且U型卡钉仅使用与35mm2、95mm2线夹。

4、吊弦线检查外观状态检查,有无损伤、变形、断股、烧伤或其他不良状态;吊弦与鸡心环接触是否密贴;压接是否按要求本线及载流辅线一道压接成W型且一个压槽在主线上两个压槽在辅线上。

吊弦承力索线夹U 型卡环是否变形超力矩紧固,吊弦螺栓是否安装止松垫片。

5、止动垫片止动垫片安装正确,止动片与本体及螺帽密贴,能有效发挥止动作用,并确保垫片安装到位后不会打弓。

第四章线岔一、作业准备1、人员:车梯作业14人;作业车作业10人。

(1)车梯作业。

工作领导人:1人;座台要令、防护:1人;车梯上作业:2人;推、扶车梯:4人;两端验电接地:4人;两端行车防护:2人。

(2)作业车作业。

工作领导人:1人;座台要令、防护:1人;平台上作业:2人;两端验电接地:4人;两端行车防护:2人。

2、工、机具:接触网测量工具、水平尺、力矩扳手、接触线正面器、单滑轮、大绳、钢丝套、橡胶锤(或木锤)、细钢丝刷、内六角扳手、安全工具、防护用具等。

(根据检修项目需要携带相应工、机具)。

3、材料:电连接线夹、定位线夹、吊弦线夹、Φ4.0镀锌铁线、电力复合脂、平垫片、示温片、黄油、整体吊弦等。

(根据检修项目需要携带相应材料)。

二、检查项目1、线岔电连接安装位置和可靠性是否符合;2、无交分(交分)线岔拉出值与导高是否符合;3、岔区吊弦布置是否合理;4、岔区等电位两只悬挂是否安装连接线;5、道岔定位侧线导线与正线定位器的垂直间距;6、非支导线与定位管的间隙;三、检修方法与标准1、交叉吊弦承力索、接触线侧应设导流环,承力索端应采用滑动吊弦线夹。

2、采用滑动吊弦的绝缘垫块必须装正,否则存在是接触非接触情况下的放电隐患。

3、更换交叉吊弦后应复测导线高度符合设计图要求。

4、交叉吊弦设置导流环,如果导流环安装不正或交叉吊弦位置上有偏差,可能存在刮弓之隐患。

导流环应装在线夹倾斜的反侧,对于导线面应尽可能满足水平状,不得于15度。

5、岔区等电位两只悬挂,如果间距较小(小于300mm),应在承力索上并接一段400mm,长度35mm2铜绞线,以避免动态放电。

6、定位管、支撑、吊弦和悬挂相互之间间隙不应小于 50m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