Ф350接触网支柱基础施工作业指导书1.作业准备根据审核的设计图纸、设计文件及站前提供的交桩资料为依据,由工程技术人员组织,现场定测放样(分纵向、横向、高程)标记控制桩(编号),制作施工表、制定安全质量保证措施、文明施工措施,施工前作详尽的单项施工技术交底。
2.施工组织2.1.劳力组织原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明确的应符合验标要求,水宜采用饮用水,砂采用干净河砂,石子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并通过法定计量单位检测。
水泥应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425#,并通过检测。
根据设计混凝土标号(强度)委托有试验资质的混凝土试验单位选定配合比,出具有效的配合比报告。
混凝土配合比报告已选定,根据施工表及基础类型,准备基础螺栓、钢筋笼、3.4.基坑开挖对照技术交底进行开挖,并对照施工表的地质情况,若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合,立即与技术联系;遇到沙、土质松软等情况,立即停止作业,向工班长汇报并采用挡板、支撑进行防护,作业时,一人在坑下作业,一人在坑上防护。
注意文明施工,路基顶面铺设彩条布,不得污染道床和堵塞水沟。
根据设计施工图纸的基础类型、交桩资料(即施工表和交桩标记)进行复核确认后施工。
基坑开挖分2个工序进行:第1步开挖工序,根据测量位置,先开挖垂直部分,截面800*800mm,至地面以下2100mm;遇有下雨天气,应采取防雨措施(基坑加盖盖板、上蒙雨布)。
第2步开挖工序,根据基础浇制时间安排,提前进行基坑下部扩大部分的突击开挖路基面以下1.5米处按设计图纸的规格几何尺寸,向四周开挖至设计尺寸,开挖完成后及时浇筑基础。
基坑开挖扩大部分,作到不过夜、及时浇制基础。
安全注意事项,路基上基坑边防护人员应盯防到位,遇有情况,通知下部开挖人员及时上到路基上,谨防基坑坍塌、地上落物砸伤开挖基坑人员。
5.基础浇制基坑开挖完毕后,检查坑深和限界,按照施工表复查基础类型,检查螺栓型号和数量,并按照基础框架、基础螺栓固定模具、按标准按装钢筋笼、固定基础螺栓,复核完毕,进行基础浇制。
所用材料提前检查,根据水灰比和配合比,材料要用磅秤计量。
6.施工工艺6.1.复测基坑(1)清理基坑位置。
(2)复核基坑人员根据测量资料复核基坑位置。
6.2.开挖施工作业人员根据施工表内容确定坑位及大小,复核人员确认后开始挖坑。
6.3.测量坑深当坑深度目测差不多时,复核人员测量坑深,并与施工人员沟通,直至达到设计深度。
6.4.清坑(1)清理平整坑底、坑壁。
(2)复核坑深。
6.5.安钢筋笼(1)将先予制好的钢筋网,放置设计位置。
(2)与图核对达标。
6.6.安装模板(1)清理、平整路肩。
(2)核对基础型号,安装相符钢模板。
(3)复核限界,标高是否符合设计。
6.7.固定螺栓(1)按照设计对应型号将螺栓固定在钢模上。
(2)检查螺栓外露长度并套好套管。
6.8.浇制基础(1)按设计要求先铺好基础垫层。
(2)按设计好的配合比加入水泥、砂子、石子至搅拌机料斗,搅拌机操作人员开动搅拌机拌合,达标后,装入斗车,运至坑位,注入坑内。
(3)在注入混凝土300-400mm厚度时,捣固一遍。
按此步骤,直至基础完成为止。
6.9.抹基础面基础完成后用抹子将基础面抹平。
6.10.制作试块在基础浇制过程中,用原基础配料随机制作试块。
试块上注明地点、基础号、日期、并与基础一并养护。
6.11.养护基础浇制完毕后的10-12小时以内,应立即开始遮盖并浇水,在炎热和有风的天气中,应在灌注后2-3小时以内即行遮盖并浇水。
6.12.拆模当混凝土强度达到25Kg/cm2时,可进行拆模。
6.13.浇制基础帽支柱安装受力后进行基础帽浇制。
用事先按设计文件要求制作的模具,按规格安装后浇制。
表面应光滑、封死。
6.14.结束基础浇制完毕后,清理场地,应如实填写基础隐蔽工程纪录。
7.技术要求7.1.基础混凝土标号赣龙线接触网基础全部采用C30混凝土,基础垫层采用C10混凝土垫层,基础帽采用C150混凝土,按混凝土标号要求选定配合比报告。
7.2.钢筋笼加固根据设计图纸《200Km/h接触网支柱基础构造安装图》肆化(2010)1103、《赣龙扩能施图(房)-2006:接触网支柱基础》及肆化(房)-8301,按基础规格型号加工好基础钢筋笼及挖孔桩钢筋笼。
7.3.接地端子的安装接地端子与基础钢筋笼垂直线路侧壁中间的竖直主筋相焊接,软横跨钢柱还需要与接地ø16通筋相焊接。
焊接位置在距离钢筋笼顶端以下200~250mm处(即施工后,接地端子在地面以下50~100mm处且位于小里程侧)。
如图7.4.浇制基础前支模基础型号依据施工图纸选用,基础螺栓布局要满足施工图纸要求,间距允许误差±2mm;一般情况下,软横跨钢柱及段路基区段钢柱基础螺栓外露为140mm,H型钢柱基础螺栓外露190mm,均应自然垂直,弯钩指向基础中心;软横跨钢柱单边受力的支柱基础,受拉侧螺栓应长于受压侧螺栓按图纸布置;当钢柱支柱基础为双边悬挂时,两侧均应为受拉侧长螺栓。
基础侧面限界施工允许施工偏差-0~+50mm(特殊项目除外)。
位于线路两侧及线路间的钢柱基础顶面,应高出地面200mm,一般情况下应低于邻轨面200~500mm,困难情况下不得低于600mm,位于站台上的基础顶面应高出站台面100mm,施工允许偏差±30mm。
软横跨基础顶面应自线路侧(高边)向田野侧方向(低边)预留坡度(即基础线路侧前沿与田野侧后沿的高差),13米高钢柱基础预留25mm,15米高钢柱基础预留30mm。
属于双边悬挂的钢柱基础,基础顶面应水平。
段路基区段的格构式钢柱(G80/9 G120/9、H型钢柱)基础,基础顶面应自线路侧(高边)向田野侧方向(低边)预留坡度(即基础线路侧前沿与田野侧后沿的高差),区外及直线区段,钢柱基础线路侧比田野侧预留高6~8mm,区内区段钢柱基础顶面应水平。
拉线基础应平行于线路,拉线基础应高出地面100mm,施工允许偏差+50mm~-0mm;基础浇制预留锚环时,基础顶面锚环预留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并设置排水坡(基础中心应高于周边20mm,防止基础积水,在路面做100mm 厚C20细石混凝土散水,以防止地表水浸入地下,散水范围做至基础边沿外1m),锚环外露出基础顶面100mm,锚环环需指向锚柱中心(即:任何情况下,锚环限界应大于或等于支柱中心到线路中心的距离)H型钢柱,基础标高在不违反上述规定的情况下,按低于轨面下450mm 考虑,便于H型钢柱制作预留孔。
如遇特殊情况,需在订购H型钢柱时,注明预留孔位置。
一般每个车站基础顶面低于轨面应一致。
硬横跨钢柱基础应成对施工,基础标高应一致,(如遇特殊情况,需在提料时注明)7.5.基础的侧面限界根据支柱类型、基础型号,严格计算基础(或基础螺栓)的侧面限界,确保接触网支柱安装后。
区间保证支柱侧面限界不小于3.1米,位于车站的支柱限界根据位置情况及使用功能,按设计限界要求施工。
一般区间腕臂支柱限界按照3.15考虑,允许误差+50~-0mm。
区间正线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3.1米。
按照设计的支柱限界+50mm的基础上,根据基础类型计算基础限界,确保限界误差控制在+50~-0mm以内。
7.6.基础外观要求基础外观要求光滑,不得有蜂窝麻面、裂纹现象,棱角分明完好无损坏。
基础螺栓外露部分污水泥等污染物,螺纹部分应涂油包扎保护。
7.7.基础试块制作及养护7.7.1.基础混凝土试件制作、养护对于小于500 m³混凝土的站区,每灌注50m³混凝土做一组试块(3块);对于大于500 m³的站区,每100 m³混凝土做一组试块(3块),并在试件上标注基础号及制作时间。
试块应与基础同条件养护,根据养护期不少于14天,按600℃*d及时作压力强度试验。
同条件养护的支柱基础混凝土试块,应在基础浇制过程中随机制作,试块拆模后,埋入基础周边的弃土内,与基础同期养护,及时记录制作试块的时间、测定温度,计入《同条件养护试件法养护温度记录》表格内,直至达到600℃*d时,应及时作抗压试验,但养护龄期不宜超过60天;每组试块必须单独用一份《同条件养护试件法养护温度记录》表格内,必须手写及时记录,及时存档、备查。
7.7.2.支柱基础砌石防护试件的制作、养护支柱基础砌石防护,养护期不少于7天;同类型、同强度等级每100m3砌体为一批,应制作一组(6块)砂浆试件,制作后要及时覆盖、保湿养护,试件应作标准养护,试件在20℃左右时,24h±1h左右脱模,脱模后立即送入养护室养护,到达育龄期(28d)后,立即取出进行抗压强度试验。
砂浆试件模具尺寸应为:70*70*70mm,每组6个。
附:《同条件养护试件法养护温度记录》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同条件养护试件养护温度记录表号:铁建试录063批准文号:铁建设[2009]027号施工单位工程名称施工部位制作时间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试件编号7.8.基础帽的制作(1)基础受力后进行基础帽浇制。
(2)基础顶帽采用C15混凝土标号。
(3)将基础顶面用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堆码成“△”形。
(4)表面应抹平。
(如图)8.质量控制及检验8.1.质量控制核基坑人员应认真与测量资料核对、复核,如有不符,应进行复测。
基坑中心横线路方向施工偏差应控制在±30mm以内,顺线路方向施工偏差控制在±20mm以内。
站场硬横梁基坑,先施工一侧,另一侧施工时应严格控制基坑中心位置,并依先施工一侧为准,线路纵横方向施工偏差控制在±20mm以内。
基坑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偏差控制在-0mm和+50mm以内。
模扳应稳固、可靠不得漏浆。
模型般的界限、标高、尺寸等应与基础型号相符,且中心线应垂直与线路中心线,同一组硬横梁不得超过2°。
基础标高、螺栓布置及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水宜采用饮用水,砂采用干净河砂,石子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并通过法定计量单位检测。
水泥应通过检测。
钢筋网距基础边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
混凝固自由落度不得超过3m,否则应设置斜槽。
振捣器进行捣固时应逐层进行,振捣器垂直或稍带倾斜插入混凝土内部,深入已捣固层30-50mm,振捣器应与模扳保持100mm净距,并不得触及钢筋及螺栓。
每层灌注深度不应超过插入式振捣器工作部分的1.5倍。
同一基础应连续浇制不得有间歇。
试块表面应平整与基础同条件下养护。
每灌注50m3混凝土应做一组试块,大于500立方混凝土的大站,按每100 m3作一组试块。
试块强度不应低于设计要求。
基础外形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保护层-10mm,高为±20mm。
基础螺栓外露长度允许偏差±10mm,螺栓间距±2mm。
基础冬季施工的规定,根据当地多年气象资料,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5℃时应采用冬季施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