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接触网施工作业指导书

接触网施工作业指导书

接触网施工作业指导书二○一四年五月目录第一节链型悬挂施工工艺流程 (3)第二节基坑开挖 (4)第三节基础浇筑 (9)第四节混凝土支柱安装及整正 (16)第五节硬横梁安装—钢柱安装 (25)第六节硬横梁安装—横梁安装 (29)第七节硬横梁安装—吊柱安装 (34)第八节拉线安装 (39)第八节支柱装配—腕臂安装 (44)第九节补偿下锚—拉线安装 (49)第十节承力索架设-承力索展开 (54)第十一节承力索架设—承力索归位 (61)第十二节承力索架设—中心锚结安装 (67)第十三节接触线架设—线索展放 (74)第十四节定位装置安装 (84)第一节链型悬挂施工工艺流程附加线安装架设定位装置安装腕臂计算参数测量腕臂结构计算腕臂结构预配腕臂结构安装承力索、中锚安装、倒鞍子设备、接地装置安装电连接安装、下锚绝缘子安装静态检测动态检测承力索悬挂点测量接触悬挂精调吊弦计算吊弦安装吊弦制作基坑确认支柱安装整正拉线安装硬横梁及吊柱安装预配车间施工现场工程技术部接触线架设定位装置初安装补偿装置安装第二节基坑开挖1 适用范围适用于城厢车站接触网的基础浇筑。

包括支柱、拉线、硬横梁支柱基础等。

2 作业准备2.1 内业技术准备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

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2 外业技术准备(1)基坑测量定位准确;3 技术要求(1)基坑开挖采用人工开挖;(2)开挖好的基坑要做好防护支撑;(3)开挖好的基坑四周做好警戒标识。

4 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施工程序施工程序为:施工准备→开挖→防护措施→填写记录4.4工艺流程5 施工要求5.1施工准备(1)先将需安装基坑周围地面清理干净、平整;(2)复核基坑类型、基坑坑深和侧面限界;(3)确认基坑类型、支柱限界、基坑深度(轨面埋深):区间:(道床高度按1.04米,底板按0.1米);H78、H60、H93 、400等径支柱:为4.14米;站场:(道床高度按0.7米,底板按0.1米)H78、H60、H93:为3.80米H170支柱应确保支柱实际埋深不小于3.5米。

当腕臂柱道床高度小于1.04米(区间)或0.7米(站场)时,支柱采用轨面高度控制埋深进行深埋。

当区间腕臂柱道床高度大于1.04米小于1.2米时采用浅埋方法并培土砌石。

当区间腕臂柱道床高度大于1.2米时应书面报告项目部。

特别注意现场道床高度并不能作为施工的直接依据,必须结合工务段起、落道资料,由技术人员下发施工作业票,控制埋深。

支柱埋深施工偏差为±80mm。

位于曲线上的支柱计算埋深时,应考虑曲线超高,曲线外侧支柱以曲外轨测量时应减去1/2超高,曲内支柱以曲内轨测量时应加上1/2超高。

(4)基坑位置确定:1、确定基坑中心位置:基坑中心=设计侧面限界+1/2支柱底长度支柱底长度尺寸: H78、H60、H93 : 705毫米 H170: 920毫米2、以坑中心为准确定坑口开挖尺寸。

3、开挖时按底板、横卧板来确定坑口大小。

4、为确保下部横卧板安装,基坑开挖时应测量准确,以坑后部尺寸确定基坑开挖大小为最好。

5、横卧板、底板尺寸:(单位:毫米)Ⅱ型横卧板 1000×600 孔距 314 IV型横卧板 1800×400 孔距 420 底板 I型 1200×800底板II型 1300×900;(5)地下管线确认;(6)清理工作面;(7)安设防道碴挡板:选用防护板立于坑口边缘线路侧,在顺线路方向坑口两侧打木桩两根固定防护板,防护板长度为坑口长+1.5米,宽度以道碴不高出防护板为准。

5.2施工工艺(1)开挖时由前往后或由后往前按层次进行挖掘;(2)安装防护板。

基坑每下挖200mm,便安一层防护板。

先安装线路和田野侧的防护板a(比坑口长30~50mm),两侧打入泥土,让防护板紧贴坑壁。

再安装垂直线路的防护板b,打击至防护板a与b互相垂直,密贴坑壁,在防护板a上安装木档,防止防护板b受力滑出。

(3)开挖过程中用碎石或土将防护板与坑壁的间隙填满;(4)使用静力触探仪测量承载力,承载力小于100Kpa时书面报项目部。

(5)按上述程序挖一层再按照“防护板安装”程序要求安装一层防护板,直至坑深达到标准为止。

(6)对于发现的电缆采用φ150的玻纹管防护,即将玻纹管从中剖开,将电缆放入其中,再将玻纹管合拢并在其外面用彩条布包好,然后用细铁线将其牢固绑扎;玻纹管的两边分别埋入土中300mm 深,玻纹管与土的空隙处用棉纱牢固塞住。

线路防护示意(7)使用静力触探仪测量承载力,填写隐蔽工程记录。

6劳动组织6.1 劳动力组织方式以基坑作业组组织模式。

6.2人员配置表每个作业组人员配置表如下:78每个作业组工机具配置表99.1质量控制(1)基础开挖好以后,应复核基坑位置、侧面限界、基础型号、外形尺寸、基坑深度、模型板位置等;(2)支的模板应稳固、可靠浇筑基础是不漏浆。

10安全及环境要求施工作业应遵从安全为主、预防为主原则,在基坑开挖及支柱安装作业时,如遇有特殊或紧急情况时,应及时采用有效方式,尽可能减少损失。

(1)线路因挖坑而下沉的应急预案:开始开挖至支柱未整正回填期间,组织线路工24小时检测钢轨高程的变化,次数不少于每2小时一次。

回填后一天内组织线路工每4小时检查一次。

发现沉降速率≧2mm/天时,立即停止开挖,采取回填、加强支护等措施,及时组织线路工处理并向工务部门通报情况。

影响行车时,立即在施工区段两端按规定设置防护并通知车站、工务等部门,组织抢修。

其程序如下:1、巡视线路工或其他施工人员发现影响行车安全时立即停止施工,通知相邻车站和行车组织部门,以及时通知司机在安全地点停车。

2、在事故地段按要求设置防护,显示停车信号。

如遇了望困难应点燃火炬(巡视人员按要求配备信号旗、火炬、报话机等工具,夜间还须配备信号灯)。

3、组织线路工及时抢修,重大险情在必要时应通知工务部门配合处理。

4、经工务等设备管理单位确认达到开通条件时慢行放行列车,并组织线路工继续养护和巡查,直至行车恢复常速。

(2)开挖基坑施工中遇到电缆的应急预案:开挖基坑施工中轻挖轻刨,遇到电缆等地下管线时按设备管理单位要求用φ150mm波纹管进行防护,7~8个基础压在同一根光缆上时应考虑基础移位或电缆移位。

确需改移电缆时,必须在设备管理单位配合人员指导下进行。

发生碰坏电缆的情况应设置防护并及时通知就近车站和行车组织部门,应及时通知设备管理单位进行抢修。

(3)开挖过程中不能污染道床。

第三节基础浇筑1适用范围适用于城厢车站接触网的基础浇筑。

包括支柱、拉线、硬横梁支柱基础等。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

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

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2外业技术准备(1)基础测量定位准确;(2)混凝土配合比、水灰比进行实验设计;(3)选用的砂石料、水泥进行专项试验并提供合格试验报告;(4)基坑开挖完成,基础钢筋网已加工完成。

3技术要求(1)基坑开挖采用旋挖钻机或人工开挖;(2)基础钢筋采用工场集中预制加工;(3)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或现场机械搅拌;(4)固定基础螺栓框架采用双层结构,保证螺栓位置及垂直度要求;(5)同组硬横梁基础宜成对进行浇筑。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施工程序施工程序为:施工准备→安装钢筋网→安装基础模版→固定基础螺栓→基础浇注→制作试块→基础养护→基础拆模→基础帽浇注→结束。

4.2工艺流程工艺流程图5施工要求5.1施工准备(1)先将需安装模型板的基坑周围地面清理干净、平整;(2)复核坑深和限界;(3)清理坑内杂物及积水等,平整坑底面和坑壁。

5.2施工工艺5.2.1安装钢筋网(根据设计图纸)(1)把加工预制好的钢筋网运至坑位;(2)利用推车和人工(4~5人)将钢筋网安放在基坑内;(3)与设计图核对钢筋网安装位置使其达标。

5.2.2安装模板(1)清理、平整路肩面,保证模板安装水平;(2)根据设计基础型号及测量标记和记录安装模型板;(3)复核限界、标高、型号等是否符合设计并达标;(4)根据坑口设计尺寸事先用木板钉制做木框架或采用钢模架,运至坑口,复核基础型号,将框架或钢模架摆放在坑口上,根据设计数据调整框架高度及中心线使其达标,保证侧面限界和标高符合要求;(5)加固木框架或钢模架保证其稳固可靠;(6)安装前将模板清洁干净,模板与混凝土接触面,涂刷废机油以方便脱模。

5.2.3 固定基础螺栓(1)按照设计对应型号将基础螺栓固定在钢模上; (2)检查螺栓外露长度符合要求并套好防护套管。

5.2.4 浇制基础(1)按试验室给定的配合比把一定量水泥、砂子、石子加入搅拌机料斗; (2)搅拌机操作人员开动搅拌机,按水灰比加水进行拌合,达标后,混凝土装入斗车,运至坑位;(3)地面下3米灌注时,需放置滑槽,混凝土从滑槽注入坑内;3米以上直接注入基坑内;(4)在每次注入混凝土300~400 mm 厚度时,按照规定分层捣固; (5)灌注需要连续进行,直至基础完成为止;(6)用水平尺测量基础模板顶面的倾斜度,满足向支柱荷载的反方向有5‰的倾斜度要求;(7)基础完成后用抹子将基础面抹平,基础抹面时,基础面应与基础模板相平齐。

5.2.5 制作试块(1)在浇注过程中,用原混凝土材料制作试块;(2)试块上注明地点、基础号、日期、并与基础在同工况下养护; (3)试块表面应平整与基础同条件下养护。

5.2.6 养护(1)基础浇制完毕后的10-12小时以内,应立即开始遮盖并浇水,在炎热和有风的天气中,应在灌注后2-3小时以内进行遮盖并浇水。

对硅酸盐水泥不得少于7天;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天;140图1820图2420140基础框架螺母基础螺栓套管(2)浇水次数应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经常湿润为准;(3)气温低于5℃时不得浇水养护;(4)试块表面应平整与基础同条件下养护。

5.2.7拆模当混凝土强度达到25kg/cm2时,可进行拆模。

5.2.8结束基础浇制完毕后,如实填写基础隐蔽工程纪录;清理现场工机具,将弃土以及其它施工垃圾清运至指定地点。

6劳动组织6.1劳动力组织方式以基础浇筑作业组组织模式。

6.2人员配置表每个作业组人员配置表如下:78每个作业组工机具配置表99.1质量控制(3)基础浇筑前,应复核基坑位置、侧面限界、基础型号、外形尺寸、基坑深度、模型板位置等;(4)模板应稳固、可靠不漏浆;(5)模型板的限界、标高、尺寸等应与基础型号相符,且中心线应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同一组硬横梁偏斜不得超过2°;(6)水宜采用饮用水,砂宜采用干净河砂,石子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