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氢气燃烧实验识记氢气的性质,并能判断氢气是否纯净。
2.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巩固氧气的检验、练习氢气验纯操作,推断水的组成。
3.通过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得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画出其范围的集合图。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充分讨论,提高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认识人类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水的组成
难点:对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
电解水实验的仪器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1)现象:两极出现气泡,V正极︰V负极=1︰2 (2)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水通电氢气+氧气
(H
2O)(H
2
)(O
2
)
2.小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学情分析
水虽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对水的组成却是陌生的,所以学生对水的组成的探究依然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如判断化学变化,分子、原子、元素的概念,氧气的鉴别,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的书写,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等,同时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一定的化学实验基本技能,因此本课时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它既与史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
但是化学式书写等相关知识基础还欠缺,所以学习过程中只通过实验探究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涉及水的
化学式的探究。
效果分析
本节课总体上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由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素材引入课题并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首先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它既与史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
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1、分组实验,以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2、广泛的采用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总结实验的能力,及严谨细致的作风和科学态度。
3、还利用了多媒体的投影展示作用,让学生从水的认识中培养学生的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材分析
教材从学生非常熟悉的水引出了几个看起来平平常常,但细究起来又难以圆满回答的常识性问题。
从而导出了水的存在、水和生命、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保护水资源等几个与人类生存休戚相关的讨论题目。
教学大纲对这一部分的教学要求主要是常识性介绍和了解的水平。
这就有可能针对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两种不同的对待方式。
其一,是把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式化,把本节内容做为学习“水”的存在、性质、制法、用途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对待。
这样,这部分内容在化学课中可能不必认为是一个重点。
其二,多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在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讲述、讲解和组织阅读、讨论。
这里所说的展开是指拓宽知识面而不是超出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加深。
其目的是抓住这个与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紧密相关的课题,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使他们更加自觉地加强节水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这一点对九年义务教育来说可能更有现实意义。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不仅能从宏观上了解到水的定性和定量组成,而且还能为推断出水的分子构成和化学式,以及讲授氢、氧化合价提供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
电解水的实验事实,确切地告诉学生,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所组成的。
教学还可以做以下的引伸:
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从课本上可以查到氢气和氧气的密度(在标准状况下分别是0.0 899 g/L和1.429 g/L),根据二者密度和二者体积比就可计算出组成水的氢和氧的质量比为1:8。
再让学生从相对原子质量表中查到氢和氧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取1和16的整数)从而推断出水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应为2:1。
以上的简单数学推导过程,可以启示学生,一切物质的化学式都是根据定量的实验结果测定出来的,而不是凭空臆造的。
在课本中并没有介绍以上的简单的算术推导过程,只说明“根据精确的实验测定,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因而水的化学式是
H2O”这样一句话。
评测练习
1.完成下面的口诀
给水通上电,两极均有现,正负(体积比为),燃燃来检验,水含元素,物中最常见。
2.将下列物质分类
(1)空气(2)氧气(3)海水(4)二氧化碳(5)高锰酸钾(6)铁粉
(7)氮气(8)氧化铜(9)冰水混合物
混合物纯净物
单质化合物
氧化物
课后反思
1、导入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一开始就有高昂的情绪,为本节课打好的青春的基调。
结合周恩来的名言感染学生,树立榜样,激起学生的上进心。
2、自由抢答环节,学生发挥较好,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的思维也充分发挥,师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很好的落实的三维目标,教师的语言还需要精简。
普通话和板书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3、合作探究环节,学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人人积极发言,又随时做好了记录,并没有浮在表面,是一堂真正的高效课堂,而不是表演课。
教师的评价很到位,评价多样,有口头表扬,有动作鼓励,有加分评价,教学评有效的结合.
4、训练检查环节,既有对基础知识的落实,让学生掌握更扎实,又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静下心来反思自身的问题,又有对本节课知识的落实,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很好的做到了学以致用。
5、教师的自身素质上既有优点,也有不足,在整个教学环节上比较条理,学生能清楚的掌握重难点,教师对于调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上进的情感很到位,语言很有激情,挖掘问题比较深入。
但是在板书的设计和语言的精炼程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相关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
1、通过水的电解有多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
2.知道认识事物的途径种,科学的探究物质组成的方法,必须通过实验进行。
3.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巩固用文字表达式描述化学性质的技能。
4.了解氢气的可燃性,纯净的氢气点燃有轻微的爆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