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边形之动点问题(习题)
➢例题示范
例1:如图,直线y = 3x +6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B,与
直线y =- 3
x 交于点C.动点E 从点B 出发,以每秒1 个单位长3
度的速度沿BO 方向向终点O 运动,动点F 从原点O 同时出发,以每秒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OC-CB 向终点B 运动,当其中一点停止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设点F 运动的时间为t(秒).(1)求点C 的坐标;
(2)当3 ≤t ≤6 时,若△BEF 是等腰三角形,求t 的值.
1
3 ⎪ 【思路分析】 1.
研究背景图形 由直线表达式 y =
3x + 6 , y = - 3
x ,可知两直线垂直,
3
且 OA = 2 3,OB = 6,∠ABO = 30 o , 得到∠COB = 60o ,OC = 3,BC = 3 ;
C ⎛ - 3 3 3 ⎫ 同时,联立直线表达式可知, ⎝ 如图,
, . 2 2 ⎭
2.
分析运动过程,分段,定范围
①分析运动过程:动点 E 和 F 运动的起点,终点,速度;状态转折点;时间范围;所求目标.根据状态转折点 C 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段,确定每段对应的时间范围分别为0 ≤ t < 3 和 3 ≤ t ≤ 6 .如图,
②分段之后可知,当3 ≤ t ≤ 6 时,点 F 在线段 BC 上;分析 △BEF ,B 是定点,E ,F 是动点.若使△BEF 是等腰三角形, 需要分三种情况考虑:BE =BF ,BE =EF ,BF =EF .
3 3 2 2 ⎭
⎝ 3 ⎫ 3 3 ⎛ ∴ C - , ⎪
3
(1)∵直线 y = 3x + 6 与直线 y = -
3
x 交于点 C 3.
分析几何特征、表达、设计方案求解 ①当 BE =BF 时,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从动点的运动开始表达,可得 BE =t , BF = 3 + 3 到 t 值. - t ,根据 BE =BF 即可得 此时, t =
3 + 3 3
2
②当 BE =EF 时,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从动点的运动开始表达,可得 BE =t ,BF = 3 + 3 - t ,根据 BE =EF 且∠OBA =30°,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过点 E 作 EN ⊥BC 于点 N ,在Rt △BEN 中建立等式即可得到 t 值. 此时,t =3
③当 BF =EF 时,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从动点的运动开始表达,可 得 BE =t , BF = 3 + 3 - t , 根据 BF =EF ,且∠OBA =30°,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过点 F 作 FM ⊥ BO 于点 M ,在 Rt △BFM 中建立等式即可得到 t 值. 此时, t = 3
【过程书写】
3 3
(2)当3 ≤t ≤6 时,点F 在线段BC 上,若使△BEF 是等腰三角形,分三种情况考虑:
①当BE=BF 时,如图,
由题意得,BE=t,BF = 3 + 3 3 -t
∴t = 3 + 3 3 -t
∴t =3 + 3
2
3
,符合题意
②当BE=EF 时,如图,过点E 作EN⊥BC 于点N ∴BN=NF
∵BF = 3 + 3 3 -t
∴BN =
3 + 3∵BE =t
3 + 3 3 -t 3 -t
2
∴ 2 =t
32
解得,t=3,符合题意
③当BF=EF 时,如图,过点F 作FM⊥BE 于点M ∴BM=ME
∵BE=t
∴ BM =
t
2
∵BF = 3 + 3 3 -t
t
∴ 2
3=
3 + 3 3 -t
2
解得,t = 3 3 ,符合题意
综上,若△BEF 是等腰三角形,则t 的值为3 + 3 3
,3 或3 3 2
➢巩固练习
1.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BC,∠ABC=90°,AD=4,
DC=6,BC=7,梯形的高为3 3 .动点M 从点B 出发,沿BC 以每秒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N 从点C 出发,沿C—D—A 以每秒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A 运动.M,N 两点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
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t >0).
(1)用t 表示△CMN 的面积S;
(2)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ABMN 为矩形?
(3)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CDNM 为平行四边形?
2.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B=90°,AD∥BC,AD=4 cm,
BC=9 cm,CD=10 cm.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2 cm/s 的速度沿折线AD-DC 向点C 运动;动点Q 从点C 同时出发,以1 cm/s 的速度沿CB 向点B 运动.当点P 到达点C 时,动点Q 随之停止,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 是平行四边形?
(2)当t 为何值时,PQ⊥DC?
3. 如图1,在Rt△ABC 中,∠C=90°,∠A=60°,AB=12cm.点
P 从点A 出发,沿AB 以2cm/s 的速度向点B 运动,点Q 从点
C 同时出发,沿CA 以1cm/s 的速度向点A 运动.设运动的时
间为t 秒(0 <t < 6 ).
(1)直接写出线段AP,AQ 的长(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AP= ,AQ= ;
(2)如图2,连接PC,把△PQC 沿QC 翻折,得到四边形PQP'C,则四边形PQP'C 能否成为菱形?若能,求出相应的t 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3)当t 为何值时,△APQ 是等腰三角形?
图1
图2
备用图
➢思考小结
1.什么是动点问题?
由速度已知的点的运动产生的几何问题称为动点问题.
2.我们一般怎样处理动点问题?
首先,研究背景图形.
把函数信息(坐标或解析式)转化为背景图形的信息
其次,分析运动过程,分段、定范围.
分析运动过程常借助运动状态分析图:
①起点、终点、速度——确定时间范围
②状态转折点——决定分段
③所求目标——明确方向
最后,分析几何特征、表达、设计方案求解.
分段画图、表达相关线段长,列方程求解,回归范围进行验证.
3.线段长的表达,需要注意的两点是什么?
①路程即线段长,可根据s=vt 直接表达已走路程或未走路程;
②根据研究几何特征的需求进行表达,既要利用动点的运动情
况,又要结合基本图形信息.
【参考答案】
⎧- 3
t 2 + 7 3 t (0 < t ≤ 3) 1
⎪ 2 2 .(1) S = ⎨
⎪- 3 3 t + 21 3(3 < t ≤ 5) ⎪⎩ 2 2 (2) t = 10
3 (3) t = 13
3 2.(1) t = 4
3 (2) t = 28
5
3.(1)2t ,6-t (2)能,相应的 t 值为 4 (3)t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