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2城市道路新版规范 横断面设计课件
2012城市道路新版规范 横断面设计课件
3.2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车行道宽计算原理:
B=b1+b2+b3+…+bn 若每条车道宽度相等则, B=b*n
n
N
b=a+c
s N
其中:B——车行道宽度(m); n——车道数(条),双向还需乘以2; b——— 一条车道的宽度; NS——设计交通量(辆/小时); N——一条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与车速和车型有关(辆/小时); a——车辆的几何宽度; C——侧向余宽。
《城市道路设计》
第 3 章 横断面设计
结构设计:路基、路面、桥涵等 道路设计
几何设计(方案设计):本课程的范围
研究方法:
分解
道路立体线形
组合
平面 纵断面 横断面
请翻开规范:5 横断面
城市道路空间布局
城市道路红线宽度
一般情况,地面快速路红线宽度60m~80m,高架路红线 宽度50m~60m;城市主干路红线宽度40m~50m;城市次干路 红线宽度30m~40m;支路红线宽度15m~25m。
3.2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城市桥梁设计规范》8.1.4条规定: 当立交、高架道路桥梁的下穿道路紧靠柱式墩或薄壁墩台、墙 时,所需的安全带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当道路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时,安全带宽度不应小 于0.50m;此情况应按照桥梁设计规定取用。 • 2 当道路设计速度小于60km/h时,安全带宽度不应小于0.25m 。此情况与本规范一致。
3.2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4、断口
6.2.8 分隔带及缘石开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快速路中间分隔带在枢纽立交、隧道、特大桥及路堑 段前后,应设置中间分隔带紧急开口。开口最小间距不宜小 于2km,开口长度宜采用20m~30m,开口处应设置活动护栏
。两侧分隔带开口应符合进出口最小间距要求。
2、主干路的两侧分隔带断口间距宜大于或等于300m,路 侧带缘石开口距交叉口间距应大于进出口道展宽段长度。
3.2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1、一条机动车道宽度
中 心 线
c
a2 b2
x
a1 b1
c
(1)一侧靠边,另一侧为反向行驶车道(双车道) b1=x/2+a1+c
3.2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中 心 线
d/2
a3 b3
x
a2
b2
d
a1 b1
c
(2)同向行驶的靠边车道(多车道) b1=d/2+a1+c (3)同向行驶的靠中心线车道(多车道) b2=x/2+a2+d/2 (4)同向行驶的靠中间车道(单向3车道或3车道以上,图略) b=d/2+a2+d/2
廊坊市光明西道
3.1 横断面布置
5、人非共板
当非机动车数量和行人均较少,且红线宽度又较窄的路段,为土地集 约利用,倡导绿色出行,道路横断面设计可考虑“人非共板”形式,见下 图。人非之间应采用划线或树穴、绿化带等分隔措施,分隔物最小宽度为 0.5m;采用划线的“人非共板”最小宽度宜为5m。“人非共板”断面的道 路交叉口可采用非机动车二次过街的形式进行交通组织和管理。
3.1 横断面布置
桂 林 解 放 桥
3.1 横断面布置
4、四幅路 适用于机动车流量大、车速高、非机动车多的快速路 或主干路。四幅路主路单向机动车道数不应少于2条。 四幅路的特点是车辆分向和分流行驶,不受沿线车辆 的干扰,沿线车辆可先通过辅路再进出主路车道。快速路 单向机动车道一般不应少于3条,主干路车道数单向机动 车道不应少于2条。
单幅路
双幅路
3.1 横断面布置
注意: • 5.2.5 同一条道路宜采用相同形式的横断面。当 道路横断面变化时,应设置过渡段。 宜以交叉口或结构物为起终点。 • 5.2.6 桥梁与隧道横断面形式、车行道及路缘带 宽度应与路段相同。 小桥横断面型式及总宽度应与道路相同 • 5.2.7 特大桥、大中桥分隔带宽度可适当缩窄, 但应满足设置桥梁防护设施的要求。
3.2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公路路缘石
3.2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五、路拱和横坡
(一)横坡 为自然排水而设置的横向坡度; 大小取决于铺筑的材料、纵坡和铺筑宽度、气候条件。 • 5.4.1 快速路及降雨量大的地区宜采用1.5%~2.0%;严寒 积雪地区、透水路面宜采用1.0%~1.5%。保护性路肩横坡 度可比路面横坡度加大1.0%,,一般为采用2.0%~3.0%, 以利排水。纵坡度大时宜取低值,纵坡度小时宜取高值。
3.1 横断面布置
广州解放路
3.1 横断面布置
2、双幅路 适用于专供机动车行驶的快速路、非机动车较少的主 干路或次干路;对横向高差较大的特殊地形路段,宜采用 上下分行的双幅路。双幅路单向车道数不得少于2条。
双幅路可减少对向机动车相互之间干扰,对绿化、照明、管 线敷设也较有利。经济开发区、风景区、高科技园区等区域性道 路,具有非机动车较少的特点,非机动车可置于人行步道一侧, 采用两幅路断面型式布置较为适宜。 双幅路断面型式也适用于分期修建的横断面布置。对于地势 条件特殊的滨河路或丘陵路、横向高差大的道路,可利用地形优 势采用分离式的双幅路断面型式。
3.2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人非共板
3.2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我国各城市设置杆柱的设施带宽度多数为1.0m, 有些城市为0.5m~1.5m,考虑有些杆线需设基础,设 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并可与绿化带结合设置。
3.2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三、分车带
按道路等级及在横断面中的不同位置与功能,分为中 间分车带(简称中间带)及两侧分车带(简称两侧带)。分 车带由(分隔带 + 两侧路缘带)组成。
3.2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一)中间带Wsm
1、组成 中央分隔带Wdm + 两条左侧路缘带Wmc 2、作用 ①将对向车流分开,避免车辆任意调头,减少交通事故,提高 通行能力。 ②在中间带上种植花草灌木或设置防眩网,可以防止对向车灯 产生的眩光,又美化路容和环境。 ③为沿线设施的设置提供场地。 ④为道路分期改建提供储备用地。 ⑤显示行车道位置,起视线诱导作用。
3.2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三心圆弹头型断口
3.2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5、中间带的表面形式
宽度大于4.5米的中间带,植草皮、栽灌木; 宽度小于或等于4.5米的中间带,植矮灌木或铺面封闭。
3.2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二)两侧带Wsb
3.2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3.2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两侧带分车带宽度中,括号外为两侧均为机动车道时取值; 括号内数值为一侧为机动车道,另一侧为非机动车道时的取 值; 分隔带最小宽度值系按设施带宽度为1m 考虑的,具体应 用时,应根据设施带实际宽度确定。
本章节主要授课内容:
3.1 横断面布置 3.2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一、行车道 二、路侧带 三、分车带 四、路缘石和路肩 五、路拱和横坡 六、特殊车道(应急车道或停车带、集散车道、 辅助车道、变速车道) 3.3 横断面设计
3.1 横断面布置
一、横断面布置类型
5.2.1 横断面可分为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及特 殊形式的断面。
3.2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3、宽度
根据行车带以外的侧向余宽,防止驶入对向行车带的护 栏、种植、防眩网。 中间带一般应等宽,若变宽,应设过渡段。
宽度大于4.5m时变宽过度
3.2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5.3.2 分车带最小宽度应符合表5.3.5 的规定。
中间带宽度仅规定了特殊情况下采用的最小值,在正常情况下 应考虑绿化带、防撞护栏、安全带宽度等因素确定。
3.2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2、人行道宽度Wp计算
人行道宽度应满足行人通行的安全和顺畅。人行道宽 度按下式计算:
wp = Nw / Nw1
式中:
wp —— 人行道宽度(m)
Nw —— 人行道高峰小时行人流量,(P/h); Nw1—— 1m宽人行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h.m)。3.2 源自断面组成及宽度n N s N
(二)非机动车道宽度Wb
1、宽度的确定 非机动车车行道宽=一条非机动车道宽 度*非机动车车道条数。 非机动车道路面的宽度Wpb,包括几条 自行车车道宽度及两侧各25cm路缘带 宽度之和。
3.2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 与机动车道合并设置的非机动车道,车道数单向不应小于2 条,宽度不应小于2.5m。 • 非机动车专用道路面宽度应包括车道宽度及两侧路缘带宽度 ,单向不宜小于3.5m,双向不宜小于4.5m。 2、非机动车道在横断面上的布置 一般沿街道两侧对称布置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 集中布置在道路的一侧,用分隔带与机动车道分离。
3.2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四、路缘石和路肩
保护性路肩
路缘带
公路路肩
分隔带
硬路肩 土路肩 行车道
3.2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一)路肩(路缘带) 5.3.7 路肩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采用边沟排水的道路应在路面外侧设置保护性路肩,中间设 置排水沟的道路应设置左侧保护性路肩。 2 保护性路肩宽度自路缘带外侧算起,快速路不应小于0.75m; 其他道路不应小于0.50m;当有少量行人时,不应小于1.50m 。当需设置护栏、杆柱、交通标志时,应满足其设置要求。 路肩具有保护及支撑路面结构的功能,城市道路一般与 两侧建筑或广场相接,不需要路肩。如果城市道路两侧为自 然地面或排水边沟时,应设保护性路肩,以保护路基的稳定 和设置护栏、栏杆、交通标志等设施,路肩的宽度应满足设 置设施的要求。
3.2 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二)路缘石 设置在路面与其它构造物之间的标石。设置在分隔带与 路面之间、人行道与路面之间。 分类:平缘石和立缘石。 1、平缘石 顶面与路面平齐的路缘石,有标定路面范围、整齐路容、保 护路面边缘的作用。 2、立缘石 顶面高出路面的路缘石,有标定车行道范围和纵向引导排除 路面水的作用。 外露高度是考虑满足行人上下及车门开启的要求确定的,中 间分隔带及两侧分隔带为15cm~20cm;路侧带为10cm~15cm, 隧道高出路面25cm~4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