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研究

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研究

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研究摘要:自2003年开始,我国加快了流浪儿童福利政策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通过对流浪儿童福利和救助政策的现状进行探究,力图找出当前流浪儿童福利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探求有效解决流浪儿童问题的途径如下:加强流浪儿童的预防工作,减少流浪儿童每年增加的幅度;完善救助政策,加强政策的支持力度;转变救助方式;社会各界的帮助。

关键词: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对策和建议一、关于流浪儿童的界定和特征何谓流浪儿童,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正是由于这种不明确影响着相关法律的制定及实施,不能保障流浪儿童的合法权益。

安怀世(2002)将我国的街头流浪儿童根据国际机构的分类标准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脱离家庭后独自生活的儿童;二是脱离家庭后与群体生活的儿童;三是未脱离家庭,但在街头谋生;四是未脱离家庭,但在街头游荡。

虽然我们能够根据这种分类明确流浪儿童的生活现状,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分类存在着漏洞,作为定义也是不够谨慎的。

周良才对流浪儿童做了这样一个定义:“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或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连续超过24个小时,失去基本生存保障而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

流浪儿童的群体特征。

从调查结果中表明我国的流浪儿童群体以男性为主,受教育程度低,来自农村。

张明锁(2002)在对83位流浪儿童中心的儿童进行深入的调查发现,10-16岁所占的比例最高,大部分都来自农村或者不发达地区,并且受教育程度低,大部分人都有辍学的经历或者小学未毕业。

赵维泰(2005)在对中原某省的1247名流浪儿童的情况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后明显发现,绝大多数的流浪儿童来自农村或者不发达地区,并且重复流浪率高,重复流浪的儿童占总数的1/3,一半以上的流浪儿童受教育的程度在小学以下。

虽然上面论述的调查结果是区域性的,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我们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东西,我们可以简单地把流浪儿童的特征归纳为:男性流浪儿童占大多数,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不发达地区,年龄普遍集中在10-15岁,受教育程度低(一般为小学以下的文化程度),主要是以乞讨为谋生方式,重复流浪比率较高。

从这些特征来看,在预防流浪儿童,解决流浪儿童问题中,农村及不发达地区是关键,而重中之重就是落实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儿童的文化素质水平。

二、流浪儿童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根据国家民政部门统计数据(1999)表明,目前我国的流浪儿童数量达到15万人次,这其中包括了重复流浪的儿童。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石家庄市保护流浪儿童研究中心课题组调查(2005)表明,全国每年存在的流浪儿童人数应该在100万至150万之间。

尽管调查存在着时间的差异,中间相差整整六年,并且调查结果与季节也有关,一般夏季的流浪人员要比冬季的流浪人员多。

但这些数据足以表明我国的流浪儿童数量在逐年增加,流浪儿童的问题应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关心。

流浪儿童形成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只有找出形成流浪儿童的根本原因,发现现行制度的缺陷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找到正确的预防和解决流浪儿童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流浪儿童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会牵涉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乃至政府政策方面等等。

笔者对流浪儿童的形成原因做了一个简单归纳和总结,可以分别从家庭环境方面,社区服务方面,学校教育体制方面,社会经济方面和流浪儿童自身生理和心理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家庭环境原因:家庭出现重大变故,父母离异或者监护人去世,与继父、继母无法和谐相处;家庭生活环境差,子女过多,在心理上感觉被忽视,不被尊重,基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父母文化程度低,片面追求成绩的高低,简单粗暴,缺乏沟通,出现家庭暴力;由于天生的或者后天的身体残疾被父母遗弃的等等。

第二,社区服务方面:缺乏家庭和谐方面的教育宣传;对有家庭暴力的孩子没有给予高度的关注。

第三,社会经济原因:经济发展存在着区域差异,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流浪儿的人数要多余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落后,生活贫困,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流浪儿童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社会保障水平低,儿童的福利不健全,福利的范围较为局限,流浪儿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根本上的保障。

第四,学校教育体制原因:现在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片面追求高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并且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也不重视;部分教师素质不高,打击歧视“差生”,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出现辍学的情况;贫困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不够,失学儿童多。

第五,流浪儿童自身的原因:儿童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模仿,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但是自我保护能力差,容易上当受骗,被拐卖;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较强,思想也相对较为偏激,行为冲动,不能思前想后。

三、流浪儿童的政策和福利存在的问题1.流浪儿童救助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救助方式的不足首先,预防产生流浪儿童的工作做得不够到位。

政府成立的救助机构主要是解决已经在流浪的儿童紧急救助保护工作问题。

其工作的重心在很大程度上是放在如何提供救助服务上,但是却对如何预防减少流浪儿童缺少关注。

其次,救助机构为流浪儿童提供的服务是被动的。

按照救助办法,救助机构不能强行对流浪儿童进行救助,流浪儿童也很难主动求助。

第三,救助方式趋向固化。

据调查发现,一般救助机构都是按照《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为流浪儿童提供食物和住处等基本生活需要;通知流浪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或户籍所在地的政府,通知他们把流浪儿童接回去。

虽然这些办法可以解决眼前的问题,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暂时满足其生活需要,但是不能解决根本上的问题,往往这些被接回去的孩子会再次踏上流浪这条路。

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比较特殊情况,有些受助儿童与家人或者监护人完全失去联系,或者其家人或者监护人出于某些原因不愿意接他们回去,面对这样的情况,救助机构就会处于十分为难的状况。

第四,只注重救助方式行为的本身,却忽视了受助儿童的根本需要。

一些救助机构更重视物质层面上的救助措施,在救助过程中过多地关注为多少流浪儿童提供救助、提供什么形式的救助等问题。

而较少探究受助儿童流浪的根本原因,忽略其最主要的受助需求,缺乏对其精神上的救助保护。

这样的救助方式只能治标,无法根治,这也是很多流浪儿童即使接受过救助却仍然会在离开救助机构后再次流浪的关键原因。

第五,救助机构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对受助儿童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救助机构由于经费的缺乏,设施的不完善等问题,很有可能将受助儿童与其他成年受助者生活在一起。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所以成年受助者的一些陋习也会对儿童产生影响,使得一些儿童在救助站内也学会赌博、抽烟、说脏话等恶习。

2.流浪儿童的安置问题由于救助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是缺乏专业的培训,只是简单地从个人经验出发,救助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救助的技术条件也应该有所进步和改善。

目前仍然缺乏机构与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系统与系统之间无法形成统一的信息网络,流浪儿童基本情况的查询也得不到有效的信息系统支持,造成许多流浪儿童长期滞留在救助中心。

根据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对流浪儿童的安置处理办法主要是:通知其亲属或所在地单位接回。

这一安置处理办法在制度设计上存有一定的缺陷,或者可以说是政府之间推卸责任的表现。

现实中我们可以发现并没有相关制度和机构可以保证单位、所在地或住所地能够对流浪儿童进行合理安置,只能寄希望于亲属。

所以,父母或亲属是流浪儿童最好的依靠,家庭问题是导致流浪儿童的最主要原因,家庭问题如果不解决,单纯只是把流浪儿童送回家,会导致重复流浪。

四、如何促进和改善流浪儿童的政策和福利的对策和建议1.加强流浪儿童的预防工作,减少流浪儿童每年增加的幅度要根本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必须从源头出发加强预防措施。

首先,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尽快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转变,尤其是农村等经济不发达地区,尽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其次,要发挥社区的功能,通过教育宣传,使家庭环境得到改善,对于有家庭暴力,不和谐的家庭给予高度的关注,只有和谐美满的家庭对儿童才有吸引力,关注问题儿童的心理,进行适当地开导教育,努力帮助他们适应社会。

最后,加强执法力度,现在社会上有许多拐卖儿童,教唆儿童犯罪的行为使得儿童的安全问题很难得到保障,因此,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来严厉打击拐卖儿童的行为。

2.完善救助政策,加强政策的支持力度首先,要增加政府与社会各界对救助的资金投入,完善救助站的基本设施建设,只有拥有健全完善的设备,才能更好地满足流浪儿童的救助需求。

同时,应该聘请专业人士对流浪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关注流浪儿童的心理问题,救助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物质方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救助,降低再次流浪的比例。

其次,可以让社工进入救助站,运用专业知识帮助流浪儿童,转变救助观念,变单一的物质救助为全方面的救助,运用社工的优势视角帮助流浪儿童的最终目的是让这些流浪儿童能够适应社会的节奏,得到社会的认可。

但如果仅仅是一味地给予,势必会让流浪儿童对救助站形成依赖,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所以我们要运用优势视角,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为他们提供教育学习科学知识,另外可以为他们提供技能、技术培训,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中自食其力,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最后要加强调研工作,在现有救助站的基础上形成流浪儿童救助网络,真正确保流浪儿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流浪时都能够找到庇护场所。

3.转变救助方式首先,加强政府之间的密切合作。

预防流浪儿童产生的工作不仅要在城市社区开展,更要在农村地区展开。

面对城市流浪儿童问题,直接负责主体就是城市政府及相关救助部门。

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流浪儿童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的,根据调查表明,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流浪的原因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必须根据具体原因进行分析解决。

流浪儿童主要分两类:第一类是出生在城市的流浪儿童,往往会因为家庭不和,学习成绩不好等等原因而离家出走,成为暂时性或长期性的流浪儿童。

为了预防有这些潜在流浪原因的城市儿童外出流浪,应该加强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给这些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

第二类是出生在农村等不发达地区。

许多流浪儿童不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他们是因为家庭贫困、被人拐卖、随乞丐流浪乞讨等等原因来到城市,对于这些流浪儿童城市政府及相关救助机构则不能简单地将其送回原籍,而是应该与流浪儿童流出地政府,尤其是农村政府一起,建立共同的流浪儿童预防体系,将城市的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延伸至农村地区。

第二,转变观念,不仅关注流浪儿童的基本生活需要,更加注重流浪儿童的精神需求。

救助站一般提供的是基本的生活需求,解决流浪儿童的一时之需,但是却不能降低再次流浪的可能,所以,救助站应该在为流浪儿童提供基本生活救助的同时,从流浪儿童的自身出发,了解儿童流浪的真正原因,发现他们的根本需求,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根本问题,通过对流浪儿童的交流,解决流浪儿童的心理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