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儿童救助方案
一、问题分析
1、小刚在行窃被抓住之后被送到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这是一个为流浪儿童提供暂时住所,并对流浪儿童进行教育的机构。
该机构提供儿童基本的生活需求,并负责联系流浪儿童的监护人,将流浪儿童送回家。
除了流浪儿童教育保护教育中心,我国还有一些面向流浪儿童的服务,如孤儿院,儿童福利院等。
2、这些机构和一些福利、服务并不能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
正如材料中提到的,小刚不喜欢流浪儿童教育保护中心,因为在他看来一点都不自由,生活枯燥;另外,这里缺少基本的人文关怀,小刚提到在“儿保”挨打,工作人员“不管”,一方面可能是流浪儿童教育保护教育中心的管理不善所致,另一方面可能是管理人员认为只是儿童的打闹,没有过多的制止;而且上的课形式化,不满足儿童的兴趣。
3、窥一斑可见全豹,可见“儿保”在管理流浪儿童方面的工作还要进一步改善。
流浪儿童教育保护教育中心会联系流浪儿童的监护人将其带回,但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小刚根本不想回家,以至于回家一天后就又去上海流浪了。
要想彻底解决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二、救助方案
如果我是社会工作者,我会从两个角度找出最佳方案
(一)直接服务角色角度
1、找到流浪儿童,先将他们安置在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
在
这之间不要急于找寻他的家庭地址,而是先和他进行沟通,了解他离家出走的原因,了解他在流浪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修复流浪儿童身心与情感的创伤,矫正其不良行为。
和他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尽力拉近和他的距离。
2、对于联系到家长的孩子,先到他家了解情况,主要从经济、家庭、学校按各方面进行调查走访,充分了解各方的情况。
和孩子的父母交流,让他们知道孩子的想法,以及自己的孩子在流浪的日子里所经历的苦痛。
鼓励父母亲自去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接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在亲情的感化下自愿回家。
3、孩子到家之后和孩子以及父母坐在一起交流,或许他们之间的交流不会那么顺利,尽量做好他们之间的沟通工作,让孩子与父母之间加深了解。
(二)间接服务角色角度
1、依靠基层政府,加强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保障这些儿童的基本生活。
对问题家庭,对不履行监护责任的父母,要做好工作,必要时要依法停止或者转移监护人,来保证儿童的权益。
对一些流浪儿童的主要流出地区,将对这些地区进行警示,对工作不力的将提请综合治理委员会实行一票否决,并且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2、积极开展外展工作,实施街头帮服,主动救助,并且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公共场所设立引导牌。
现实中有些流浪儿童因年幼、智障患有重病等原因无能为力求助;有些流浪少年儿童受成年人的控制并被当作赚钱的工具,不能求助;还有些流浪少年
儿童对成人世界持有恐惧怀疑和敌视的态度,不敢或不愿求助。
因此不能教条式的固守自愿受助的原则,也不能坐等流浪儿童的上门求助,应当主动调查,上门帮服。
3、各地社会工作者应互通信息、建立起信息网络联系,将屡帮屡犯尤其是因个人原因造成反复流浪的儿童送到儿童保护教育中心,实施封闭式的教育管理,他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强化对流浪儿童的帮助保护教育,不是一种制裁和惩罚,社会工作者仍然需要在这里做大量细致的帮服工作。
4、在儿保与各类家庭之间搭建起一座互通桥梁。
对于年龄偏小,身有残疾或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流浪儿童,可以送国办福利院安置;对于能够查找到家庭,家人愿意接回并有能力抚养的儿童,应交给其家庭监护管理;对查找不到家庭或家庭环境恶劣,如父母犯罪,吸毒虐待等行为,不利于流浪儿童身心成长的,应促使他们进入社区里的各类家庭生活。
第四小组上交
组长:梁立法
组员:高阳,金浩然,曹芙蓉,张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