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厦漳泉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摘要:厦漳泉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厦漳泉区域经济发展对整个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厦漳泉三市各自为营的局面不利于长期健康发展,在同城化的背景下加强产业结构协调利于实现合作共赢,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本文从厦漳泉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出发,深入地分析了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厦漳泉;区域产业结构;协调被称为“闽南金三角”的厦漳泉(厦门、漳州、泉州)是福建省经济最具活力的地方,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重要地位。
厦漳泉三地在地理区位上相邻,但长期各自为营,产业关联不密切,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现象突出。
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三市的互利共赢及长远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路径。
为此,福建省提出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
2011年8月福建省制定了《福建省加快推进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的工作方案》,随着《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的正式签订,厦漳泉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协调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厦漳泉产业结构的协调和合作成为同城化的重大议题。
一、厦漳泉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一)厦漳泉经济发展状况厦漳泉三地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均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
2000年到2011年,厦门的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5.8%,高于福建省年均增长速度15%,而泉州为13.6%,漳州为12.6%。
厦漳泉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在三市中,泉州经济实力最强,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70.8亿元,占三地总值的49.8%。
其次是厦门,为2535.8亿元,漳州居于落后,为1768.2亿元。
厦漳泉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和重要增长极。
三市地区生产总值之和从2000年的2024.2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4304亿元,2000年以来占福建省总产值的比重最低达到47.7%(2010年),最高达到56.6%(2003年)。
三地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变化与福建省的变化态势比较一致,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显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三地的增长速度与福建省增长速度的相关系数值均达到0.74以上,因而厦漳泉是拉动和影响福建省经济的重要区域。
(二)厦漳泉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厦漳泉产业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梯度性。
厦门作为经济特区,服务业发展较好,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是厦门经济的核心。
泉州工业基础雄厚,工业发展以轻型工业为主体,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产业集群明显,港口商贸发展繁荣。
漳州农业资源丰厚,生态环境较为优越,虽工业比重最大,但农业仍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化水平及效益比厦门和泉州低(详见表1)。
数据来源:福建省、厦门市、漳州市、泉州市2008-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从表1可以看出,在第一产业方面,泉州、厦门在第一产业上的比重远低于漳州,但第二产业的比重都高于漳州,且在产业技术层次上无论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都比漳州高。
第一产业是漳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比重在不断下降,但仍占16.7%。
第二产业对漳州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发挥着拉动作用,并在长期内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泉州的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其次是厦门,最后是漳州。
厦门的第三产业比重最大,为三市最高,且高于全省水平。
厦门第三产业一度具有较强的发展劲头,第三产业优势凸显,但其支柱产业还未成形,还不能替代传统工业的地位。
从第三产业比重来看,厦门的产业结构发展要优于泉州,泉州优于漳州。
从厦漳泉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变化分析,泉州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到2011年比重达到62.5%,厦门和漳州第二产业比重近年在波动中有上升的趋势,且占比较大,分别为51.4%和48.5%。
其中厦门的产业结构在2008年和2009年出现了“三二一”结构,改变了以往“二三一”的结构,这与金融危机对厦门制造业的影响有密切联系,但随着制造业的复苏又回归到原来的趋势,而泉州和漳州一直保持着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结构。
泉州第三产业在不断下降,而漳州在2010年前比重在上升,2011年出现回落。
综上可见,厦漳泉都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但在产业结构层次上存在较为明显的梯度差距,三地也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动时期。
二、厦漳泉产业结构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一)厦漳泉三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从经济发展水平上来看,泉州和厦门要优于漳州。
其中泉州的经济发展规模最大;厦门限于土地面积和经济腹地小,经济规模约为泉州的60%;漳州发展偏慢,经济规模仅约为泉州的40%。
从201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厦门为70734元,泉州为52245元,而漳州仅为36896元,远低于厦门和泉州。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会导致地方保护倾向较大,利益分配难以协调的情况出现,不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二)缺乏协调发展的产业链、产业群与产业网络体系首先,从垂直产业层面来看,厦漳泉区域产业链缺乏梳理和整合,对产业链认识不足,导致重复建设严重。
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对集群机制没有认识,有些地方甚至陷入盲目搞开发区的误区。
许多地区缺乏分工协作的眼光,只是从各自的需要和利益出发,盲目追求“小而全”和“满天星”的企业群体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导致区域间结构的趋同和重复分散的低水平开发项目,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分散了整体竞争力[1]。
其次,从产业水平层面来看,厦漳泉产业联系较弱,没有形成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产业群与产业网络体系。
农村地区、落后地区与大城市的产业联系不强。
中小城镇多正处于城镇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特色表现尚不明显,不能发挥其在区域产业链中应有的中介作用。
目前,厦门泉州的制造业主导产业在地区内部的产业集中度较高。
厦门的主导产业电子、机械、化工具备较强的集群、协作和配套能力。
多数产业链集研发、制造和销售于一体,上下游关联较强。
另外,厦门和其周边城市在发展上相对独立,彼此之间的联系较松散。
泉州的产业集群现象明显,主要形成了鞋业、服装、石油化工、纺织、建材等产业集群。
泉州市的产业集群基本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依赖性强,总体上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致使与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不强。
而漳州特色农业优势明显但现代农业水平不高,工业产品生产的上下游配套能力较差,工业产业链没有形成,工业效益也有待提高。
漳州城镇特色不突出,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承接能力差,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加上厦门泉州对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有较大的吸附力,使得漳州发展出现人力资源不足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来的产业转移和布局。
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厦漳泉形成协调发展的产业链、产业群与产业网络体系。
(三)厦门、泉州没有发挥应有的中心城市作用中心城市是优势集聚并具有强大吸引力、拉动力、辐射力的城市,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整个区域的发展,中心城市竞争力和扩散效应是城市经济圈同城化的充分条件。
厦门和泉州作为省域的中心城市,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在产业层次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厦门经济发展迅速,制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实力较强,外资经济举足轻重。
泉州借助其工业基础,经济实力雄厚,创业环境较为优越。
但两中心城市在全省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带动作用不明显,在区域内并没有产生较强的扩散效应。
首先,厦泉漳发展一度各自为营,厦门、泉州两市对区域产业协调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长期以来,由于受行政区划的影响,三市对区域发展的竞争态势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和必要的分工协作,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生产要素布局和规划产业发展,使得城镇规模偏小、协作关系较弱、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关联效应没得到应有的发挥。
同时,城市之间的盲目竞争,也使闽南金三角在一定程度上陷入资源分割和重复建设的怪圈[2]。
厦门和泉州的优势资源如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流动受阻,没有得到合理配置,不利于厦漳泉优势互补、错位和协调发展。
其次,厦门泉州两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辐射能力较弱。
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受其城市规模大小的制约。
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凝聚与辐射能力、辐射范围、影响强度相当程度上与城市本身的规模成正比。
厦门行政区域面积小,土地面积仅占全省的1.3%,而泉州市区面积也不大,为48.85平方公里。
厦门和泉州市区城市规模小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两个城市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指挥中心、服务与管理中心、调节中枢中心和对外交流中心的作用。
中心城市要在对外竞争中获得发展空间,中心城市国际化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尽管现在厦门、泉州两市经济实力在国内很强,但与国际性大都市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四)区域内产业协作的协调机制亟待建立科学且可行的产业合作规划需要相应的协调机制的配套实施,才能有效引导区域内的协调发展。
建立区域协调机制是厦漳泉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
随着今年各项有关产业的专项规划陆续出台,厦漳泉产业定位、融合、布局和产业链建设等方面都有了规划指导,并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
但是在协调机制如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激励和监督管理机制方面还欠缺有效措施。
利益分配和补偿机制是否有效影响着政府间合作效率的高低。
通过建立利益共享和利益补偿机制,对做出利益让步的地方政府给予补偿,能做到利益调节的最大均衡。
激励和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也对规划的落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目前建立了厦漳泉三市磋商机制和同城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但政府间许多共识的达成是依靠领导人作出的承诺来保障的,缺少法律效力和制度保障。
目前还没有文件对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和法律保障有明确规定,监督管理职能存在缺失,规划实施缺少制约和监督力量。
三、厦漳泉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一)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特色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厦漳泉应该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在区域内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形成具有较高开放度、集中度和较强承接能力的产业链及产业网络体系。
厦门应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中心,发展具有更高层次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和总部经济,应推进劳动力密集型、资源高消耗型产业向漳州和泉州转移,努力维护厦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厦门为核心整合厦漳泉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共兴共荣;充分发挥厦门人才、资金、信息和现代服务业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泉州在工业基础、资本实力、侨胞资源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现阶段须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企业向高新化发展、产品向高附加值延伸,不断获得竞争优势;梳理和整合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如促进与漳州食品加工产业链的整合,谋求占领产业链的中高端,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促进金融服务业的规范合理发展和创新改革,充分发挥泉州的资金优势,营造更加自由宽松的创业环境。
漳州农业资源、生态资源、土地资源优势明显,应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加工的规模化、高科技化,延长和完善农业产业链。
加快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发挥服务业对第一二产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