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厦漳泉区域合作加快漳州港口经济发展

厦漳泉区域合作加快漳州港口经济发展

厦漳泉区域合作与加快漳州港口经济发展研究摘要:闽南厦漳泉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港口城市,港口经济的协调发展极其重要,三市港口发展水平和资源悬殊大互补性强,发展目标大同小异,在区域利益上既有合作更有竞争。

漳州港口自然条件优越,漳州港在厦漳泉区域经济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快发展漳州港口经济:实施“依港立市”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港口、城市和腹地之间的关系,加强港口城市之间合作,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服务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接和拓展内陆腹地。

关键词:厦漳泉地区,港口经济协作,漳州港口经济,发展研究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地处闽南的厦门、漳州、泉州区域合作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三市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打造海峡西岸“区域经济集群”发展优势,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海峡东岸产业转移、经济辐射的能力。

漳州港口资源丰富,在厦漳泉城市联盟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积极探索漳州港口经济发展途径,促进厦漳泉港口经济协调发展,提升漳州市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厦漳泉港口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㈠三市港口发展水平和资源悬殊大互补性强。

厦漳泉地区主要包括九龙江三角洲平原区域、晋江三角洲平原区域以及厦漳泉三个城市的接壤地区,其影响范围扩展到福建省的龙岩三明莆田三市和粤赣周边接壤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特区优势对台前沿优势以及海外华侨华人优势,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三市港口发展水平和资源悬殊大互补性强,特别是漳厦港口资源存在极强的互补性。

厦门港业务成熟,管理经验丰富,设备先进,但发展空间受限,厦门全市土地面积只有1565平方公里,岛内仅有134平方公里。

弹丸之地,其发展受港口资源制约非常明显。

土地资源缺乏使厦门容纳大型企业的空间十分有限,特别是深水码头岸线较为缺乏。

漳州港的发展虽然相对滞后,但港口岸线资源丰富,漳州与厦门同处厦门弯,因此要积极构建组合港,加强港口发展策略、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多技术层面的沟通,确保厦漳泉港口资源的最佳配置,这也正是厦漳泉城市联盟主要目标之一。

㈡发展目标大同小异。

厦门市提出: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港立市,以港兴市”的发展战略,建设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海湾型城市,并提出要从建设国际航运中转港、中国沿海主枢纽港、海峡西岸经济区出海口的高度科学规划港口建设。

泉州市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城市和泉州湾滨海城市,认真实施“以港兴市、港城联动”战略,大力推进泉州新港和湄洲湾南岸主枢纽港建设。

漳州市提出:建成与厦门特区互动、对台合作紧密、对外开放领先的生态工贸港口城市,围绕“融入海西、依港立市,农业固基、工业强市,五缘六求、开放活市,统筹协调、科教兴市”的总体思路,加快发展港口经济。

其发展思路都是建设大港口,引进大项目,实现大跨越。

为了实现各自的宏伟目标,相互竞争在所难免。

㈢在区域利益上既有合作更有竞争。

虽然厦漳泉城市联盟已经建立,合作范围正在逐步扩大,但三市毕竟是互不隶属的行政区域,仍具有很强的区域利益。

在竞争中搞联盟还必须面对现实,厦门港重新组合后,厦门和漳州既有“双赢”共同愿望,又存在获利多少的忧虑。

至于泉州和厦门,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不只是泉州“海湾型港口工贸城市”的定位与厦门“海湾型”相似,而且泉州本身也在建设城市联盟,几年前就提出构建“半小时城市圈”。

相似的定位,相同的地域,城市功能也相似,二者必然存在竞争,而要主动联盟、一致对外必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关专家指出,从科学的角度看,考虑城市之间的资源整合,强调有所分工是绝对必要的,但现实是城市之间的竞争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样残酷,关键是看谁更有吸引力。

即使是长三角的几大城市目前也没有真正实现联盟,长三角经济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各自为政,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争夺苏浙沪也互不相让,2004年年初,三地曾联合举行招商引资活动,区内城市对外资的争夺呈现一种白热化的状态,争先优惠土地价位,其竞争的手段和商家的价格战如出一辙。

长三角如此,闽南金三角地带也不例外,因此,厦漳泉城市联盟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城市联盟的工作机制,协调政府间的利益。

二、漳州港口资源在厦漳泉区域经济中的地位㈠漳州港口自然条件优越。

厦门全市拥有海岸线总长约234公里,海域面积340平方公里,港区自然岸线64.5公里,深水岸线43公里,适于建港的岸线31.6公里。

泉州市大陆岸线总长427公里,占全省的13.8%,海域面积1.136万平方公里,略大于陆地面积。

可开发利用岸线58.6公里,其中可建万吨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20.5公里。

中深水岸线27.1公里,浅水岸线11公里,可建万吨以上的深水泊位123个。

漳州港口资源具有独特的优势,漳州市海域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715公里,占全省海岸线总长度 1/5强。

拥有厦门湾(南岸)、佛昙湾、旧镇湾、苏尖湾、东山湾、诏安湾和宫口湾等众多优良港湾,岸线资源十分丰富,天然良港众多,可建泊位130个以上,其中1至20万吨级深水泊位超过60个,招银港区、古雷港区和东山港区是福建省六大深水港湾之一。

该港区目前有“三张名片”:一是1996年8月被交通部列为首批对台直航口岸;二是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漳州港对金门、马祖、澎湖货运直航;三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从2002年1月1日起对外国船泊开放。

古雷港区深水岸线长10公里,可建1-30万吨级泊位14个,岸线腹地广阔,有20多平方公里无需多少动迁就可开发利用,是不可多得的稀缺资源。

古雷港口经济开发区已经被福建省定为四个经济增长极之一。

从三市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漳州海岸线最长,海域面积最大,港口和港区资源极为丰富。

与厦门相比,港口资源优于厦门;与泉州相比,毫不逊色。

与厦门泉州一样,漳州港地处闽南金三角,居上海、香港和台湾三大港之间,面对台湾,背托闽南、赣南、湘南和粤东辽阔腹地,是大陆距离高雄港(仅 140海里)、台中港(仅120海里)最近的开放口岸之一,靠近国际主航道,港湾不淤且避风条件好,水深和锚地条件可满足建设第五代、第六代集装箱码头的需要,有条件发展成为国际货物枢纽和集装箱运输干线港以及对台“三通”重要口岸。

㈡漳州港在厦漳泉区域经济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厦门港最大的问题是大型临港工业建设受地域限制,漳州正是厦门港继续发展的直接腹地,可以说厦门港与漳州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兴衰与共。

厦漳泉三地推行城市联盟,突破行政区域限制,按照经济发展流向和优势互补原则,积极参与区域协作,实现良性互动,谋求共同发展,目的之一,就是整合港口资源,促进共同发展。

三、加快发展漳州港口经济的对策研究㈠实施“依港立市”发展战略。

漳州市必须把发展港口经济作为“十一五”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重点,凸显“以港兴市”战略,坚定不移地抓下去,围绕建设成为我国沿海主枢纽港、集装箱运输干线港和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的发展目标,高标准地制订漳州市港口发展规划,把握好各个港口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任务和前景,整合优化港口资源配置,力求使规划既切合当前发展实际,又符合长远发展需要。

加强对岸线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合理确定岸线功能,坚持深水深用,对开发前景良好但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岸线要予以保护,对依港而建的工业和仓储项目,要引导向陆域纵深发展,提高岸线开发利用效率,促进港口健康、协调、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综合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交通基础设施及各港区生产性项目,争取把漳州港口规划建设列入交通部港口规划发展的总盘子,以促进漳州港口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㈡正确处理好港口、城市和腹地之间的关系。

按照港口腹地的履盖范围在600公里——800公里之间,湖南、江西在漳州市港口腹地范畴内。

由于港口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目前漳州市港口腹地向内陆地区拓展困难,致使漳州市港口货源主要局限在本市,严重削弱了漳州市港口竞争力。

要充分发挥漳州市的区位优势,把漳州港当成粤东、闽西南、江西、湖南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港口,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福建南部交通枢纽,使漳州市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珠三角产业的对接点、市场的融合点和资金技术、人才的交汇点,成为两大经济区联动发展的桥梁,进而获取更大的港口腹地和发展空间,从而获得后发优势,加快崛起。

要加快港口设施建设,推进港口换代升级。

高标准建设航道,加快建设招银港区进港航道和后石港区、古雷港区配套航道建设。

加快深水泊位建设。

重点建设招银港区、古雷港区、东山港区三大深水港区建设,使之向第三代港口发展,使漳州港尽快形成规模态势,发挥聚集效应。

㈢加强港口城市之间合作。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沿海港口城市物流量加大,港口城市之间需要相互合作,相互取长补短,促进临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漳州市要主动对接厦门港建设,十分重视厦门湾的统一布局和分工合作,厦门港业务成熟,管理经验丰富,设备先进,但发展空间受限,特别是深水码头岸线较为缺乏,漳州的发展虽然相对滞后,但港口岸线资源丰富,因此要积极构建组合港,加强港口发展策略、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多技术层面的沟通,确保港口资源的最佳配置。

漳州要在港口经济合作上应有新的突破,必须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东南沿海主枢纽港的高度考虑港口发展,漳州应积极主动融入厦门湾,厦门应主动容纳,关键是处理好各自行政区域内的利益问题,必须树立真诚、高效、科学合作思想,避免患得患失,进一步形成厦漳两地双赢的格局。

漳州港归入新组建的厦门港,并非漳厦合作已告成功,在临港工业项目建设、港湾物流诸多方面需要磋商研究,必须加强协作和信息沟通,就港口发展策略、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多技术层面的沟通,加强船期、运价等方面的协调与合作。

㈣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服务业。

漳州必须把发展临港产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力求有新的突破,努力培育具有区域优势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增强港口发展的产业支撑。

要以科学规划为指导,做到合理布局,梯度开发,分期实施,重点突破。

首先是临港工业。

以市场为导向,高新技术为支撑、产业集聚为手段、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抓住国家工业结构进入重型化阶段、重化工业向沿海转移的趋势,积极主动承接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重化工业为代表的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

其次是港口物流建设。

现代港口作为远洋运输的起点和终点,运输、转运、储存、配送、拆拼箱、加工、货物装卸、仓储管理、多式联运及信息处理等功能于一身,要充分发挥港口在综合物流体系中的核心节点和物流枢纽作用,促进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等大型综合物流平台规划建设,提供快速、可靠、灵活的综合物流经营服务。

把漳州港建成国际航线上的重要补给基地;努力增加对台贸易,开辟马、澎、台航线,争取在东山建立对台直接贸易区,实现直接经贸往来。

积极建设各类专业市场,扶持发展一批物资储运基地,构建快捷高效的商品配送体系,逐步形成水陆运输枢纽和商品集散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