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
湖北省麻城市第三中学罗先成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理解作者观点。

2、拓展探究,了解胡同及其文化的变迁,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胡同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筛选、归纳、概括能力。

2、通过关键语句理解作者对胡同的感情。

学习方法:朗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境诱导
1、预习阶段印发《〈胡同文化〉补充材料》(主要内容为北京四合院、北京的胡同,张恨水《黑巷行》(节选))。

课前多媒体
2、显示胡同场景、课题《胡同文化》,配以歌曲《北京的胡同》,营造有助于学习的情境。

3、导入语:诗人戴望舒有一首名作《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从此“雨巷”成为现代诗歌中经典的意象。

翻开唐诗,刘禹锡的《乌衣巷》大家并不陌生。

4、学生齐背。

(多媒体2,展示全诗)
乌衣巷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巷”就是南方常说的“弄堂”,弄堂在北方被称作“胡同”。

这堂课,让我们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二、整体感知
1、胡同文化
问题:请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回答什么是“胡同文化”。

倒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

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蒙古有草原文化,江南有水乡文化,“胡同、草原、水乡”构成了文化诞生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来了解孕育北京市民文化的环境——胡同。

2、筛选有关“胡同”及“胡同文化”的信息。

(1)哪几段写胡同?
明确:1-4段。

(2)作者在1-4段向我们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哪些特点?
明确:
第1段方正(“方正”也是皇城建筑格局的特点)。

第2段胡同的取名。

追问:第3段具体写了什么特点?到底是哪一句?
明确: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那就必须用自己的话将两个意思同时归纳进去,想想看该怎么说?
第3段胡同的大小和多少(宽窄、数量)。

第4段方便,安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小结:以上在概括内容要点时,我们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摘录文中语句,另一种是根据理解由自己组织语言。

(3)依照这两种方法概括第6至第10段要点。

第6 段封闭,安土重迁。

第7 段保守(《荷塘月色》“热闹冷静;群居独处”)。

第8 段易于满足(知足)。

第9 段冷眼旁观(成语“明哲保身”)。

第10段忍。

明确:上述为胡同文化的特征。

下面让我们走进老北京一条僻静的胡同浏览一番。

三、拓展学习
1、砖塔胡同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早在元代杂剧中便已提到。

这也是一条与文人特别有缘的胡同,1922年,24岁的老舍在胡同里的教会学校任主任半年,42岁的鲁迅在此居住了将近一年(1923-1924)。

2、教师范读现代作家张恨水的散文《黑巷行(节选)》。

(多媒体3,砖塔胡同一瞥)
黑巷行(节选)
张恨水
胡同里是土地,有些车辙和干坑,若没有手杖探索着,这路就不好走。

在西
头遥远地望着东头,一丛火光,遥知那是大街。

可是面前漆黑,又加上几丛黑森森的大树。

有些人家门前的街树,赛过王氏三槐,一排五六棵,挤上了胡同中心,添加阴森之气。

抬头看胡同上一片暗空,小星点儿像银豆散布,已没有光可借。

眼前没人,一人望了那丛火走去,显得这胡同是格外的长。

手杖和脚步移动,其声的笃入耳。

偶然吱喀吱喀一阵响声,是不带灯的三轮儿,敲着铁尺过来,嗤的一声由身边擦过去,吓我一跳。

再走一截,树阴下出来两个人,又吓我一跳。

一个仿佛是女子,一个是手扶自行车的。

女的推开路边小门儿进来了,自行车悠然而去。

此行不无所获。

我没出胡同,我又回去了。

注:1946年2月至1967年病逝,张恨水一直住在砖塔胡同。

这个时期北京常停电。

3、这段胡同的描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同学自由发言。

明确:阴森、黑、静(声音反衬),恋人、车夫(人的活动使胡同不再阴森)。

追问:这种胡同今天的命运会怎么样?
明确:现在的砖塔胡同,早就铺上了柏油路面,大树所剩无几。

胡同两侧早已不单是四合院,还有五十年代红砖灰瓦顶的宿舍楼,六七十年代简易楼,八十年代的商用楼。

像书名《胡同之没》显示的那样,胡同在走向没落和衰亡。

四、分组讨论
1、(多媒体4)展示问题。

①你认为胡同最终的命运怎样?为什么?
②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胡同?
2、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

明确:①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

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补充简述柏林墙的故事。

1961年-1992年将德国分隔为两个国家东德和西德。

1992年当柏林墙将拆除时,世界上许多博物馆派人跑到德国,去购买那些涂满图画与文字的墙体碎块。

出价之高让人咋舌。

他们意识到,这座被时代淘汰的墙恰恰是一种不可复制的珍贵的历史象征。

德国政府最终决定保留最后一段尚未拆除的柏林墙,永世珍存。

②A、把平房改建成高楼大厦,改善居住条件,节约资源,增加经济效益。

B、期待有文化眼光的开发商,努力寻找改善居住条件和保护文物之间的
契合点。

五、体验感情
1、胡同离我们远去,作者汪曾祺对北京胡同、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
明确:最后3段(13-15段)。

齐读:第13段,要求读慢一些,读出作者的情感来。

再读:把最后几个短语再齐读一遍,要求声音放轻些,细细品味其中的感情。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提问①:说说这个语句的语言特点。

明确:典雅、文言色彩,落实练习二。

提问②: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
明确:怀旧、伤感、无可奈何(第14段)。

一旦理解了汪曾祺先生的心情,就容易领会他在结尾句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基调。

请同学用快、中、慢三种语速齐声朗读结尾句,不妨夸张一些。

(快)再见吧,胡同。

欢快
(中)再-见-吧,胡-同。

悲喜复杂
(慢)再——见——吧,胡——同。

沉痛悲凉
用中速齐读,再次体会作者情感。

2、教师小结:
胡同的没落,是历史变迁的必然结果。

一边是胡同、四合院,一边是高楼大厦。

但我们心中纠集着的怀旧、温暖、安定、和平、宁静、和睦等复杂感情,似乎更愿停留在胡同这些历史遗迹上面。

也许,对待胡同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对待传统的态度。

2004年3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