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一、选择题
群体类型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可以划分为以下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
A.血缘群体
B.初级群体
C.次级群体
D.业缘群体
E.趣缘群体
【答案】ADE
二、概念题
1.社会群体(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2.次级群体(中山大学2008年研)
答: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

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3.初级社会群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2008年研;中财2007年研)
答:初级社会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4.非正式群体(北科大2010年研)
答: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

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5.内群体(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
答: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操;与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在一起,彼此容易认识和了解,因而感觉自然自在。

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多以内群体为中心。

内群体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1906年提出来的。

他试图通过内群体与外群体两个概念来描述群体成员对自己人或别人群体的感情。

6.参照群体(中财2011年研)
答:参照群体是指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

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但是,有时候参照群体并非与所属群体同类。

根据成员的不同参照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不同时期有可能发生变化。

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三、简答题
1.简述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人大2011年研)
答: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划分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1)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

(2)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尤其是成文的——规定。

2.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

(华中农大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人大2009年研;吉林大学2005年研)
相关试题:什么是初级群体?(人大2008年研)
答: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主要包括:
(1)成员有限
初级群体一般是指2人到30人的小群体。

(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在人数较少的初级群体中,人们可以直接地、面对面地交往,不需要什么中间环节。

正是在直接交往中,成员对于彼此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非常熟悉,从而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联系。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并没有明确、严格的分工,不可能仅仅保持一种角色关系。

一般说来,人们之间的关系由一种角色关系转变为多重角色关系,正是初级群体形成的一个标志。

(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在初级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交往不只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表层关系上,而是富有“人情味”。

每个成员都希望了解对方的内心,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成员间期望相互关心与安慰,有一种共同的心理维系。

感情交流是成员间亲密关系的基础。

(5)成员难以替代
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充满着富于感情色彩的多种角色关系,因而某个特定成员是不能随意由另外一个人来代替的。

在这一点上,初级群体中成员间的关系具有特殊性。

群体中任何一个成员的缺失,都会给其他成员造成很大的心理震动。

(6)群体整合程度高
初级群体中,成员彼此熟悉,关系极为复杂而且密切,利益休戚相关,因而其群体意识很强,群体整合程度高,尤其是在维护和争取群体利益与荣誉方面,所有成员在行动上往往表现出高度的一致。

个别成员的偏离、背叛,会招致严厉的制裁。

(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在初级群体中,一般没有明确、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法律。

成员的行为、成员间的关系以及成员与群体的关系,主要靠习惯、风俗、伦理道德、群体意识等非正式的手段来控制、维持。

3.如何理解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1)非正式群体的含义
非正式群体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个人(通常规模比较小)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群体。

非正式群体内部有确定的结构,它们通常有自己的领导、有一系列群体目标、有一套用以规范群体成员行动的价值和规范,但这种行为的开始和延续初期并没有自觉的目标或方向。

从范围上说,非正式群体是组织的中下级职员联合体,而且一般是在组织规则不严密的地方产生的。

(2)非正式关系通常的发生背景
①在正式关系中,人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非人格化。

事实上,在每一个组织成员之间都存在着情感吸引、厌恶、敌视、偏见等。

随着时间的延长,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也不再是正式的社会关系,而出现许多新的变化。

②在组织中经常接触的个人有可能基于相互同情、钦佩、兴趣和趣味相投等,而在他们正式关系中加入某些非正式的行为模式。

(3)非正式群体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①正功能。

非正式群体是工业技术和工业科层制的一种派生物和一种反作用。

a.对工人来说,非正式群体的正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减轻单调、厌烦和疲劳。

霍桑实验的结论表明,工业生产方式本质上是非人格化和形式化,工人之间不允许有任何非正式的接触。

由于经常性、重复性的工作以及苛刻严格
的纪律导致工人产生厌烦和疲劳,而非正式群体则可以缓和或减轻这种症状。

第二,获得非正式地位的机会。

在非正式群体中可以满足工人对地位的需求,以弥补在正式结构中的地位渴望。

例如,在非正式群体中扮演“领导”角色,而且管理人员也常常是默认它的存在。

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科层制对“地位”的解释。

在这个范围内,非正式群体减少了群体成员的紧张。

第三,情绪反映的充分表露。

这种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非正式群体把那些在特点上相似的工人结合在一起,使那些在工作位置相距较近的工人,或那些为完成同一任务而共同工作的人的关系固定化和一致化;另一方面,非正式群体通过提高聚集在一起的工人互动频率来增加情绪反应,它为人们进行交谈、交换意见、沟通态度和形成共同价值观等提供了渠道。

因此,它缓和了工人角色中情感中立和普遍主义原则所带来的紧张。

为工人提供了另一种表露人格的渠道(这一点在科层制结构中被认为是不需要且有害于组织目标实现的)。

第四,提供独立的机会。

相对工业生产中非人格化命令和管理者的权力,非正式群体可以为工人提供“独立”和“自由发展机会”(其实这种独立和自由发展相对科层制来说只是一种幻想)。

非正式群体有助于工人在科层制的管制下获得更多的自由和独立,这种独立和自由从非正式群体对那些“告密者”或“异己分子”(霍桑实验的例证)的憎恶和控制中发现。

b.非正式群体除了对其成员有积极意义之外,对管理工作本身也有正功能。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完成工作任务。

相对于大型工业组织,非正式群体以它的灵活性发挥着作用。

许多工作如果按照“正式结构”的渠道,将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而非正式群体则可以通过初级关系直接找到当事人办理相关事宜。

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两者目标一致且规则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