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记忆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记忆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记忆第七章记忆一、记忆概述健忘20秒:亨利.古斯塔夫.莫莱森(H.M)(一)记忆的含义记忆是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也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编码是人类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相当于记忆中记的阶段。

在记忆的过程,编码有不同的层次或水平,主要有视觉的、听觉的和语义的编码,不同的编码方式对记忆有不同的影响。

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的头脑中。

知识的存储有时也叫知识的表征,它可以是实物的图像,也可以是一系列概念或命题。

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后一个阶段,相当于记忆中忆的阶段。

再认和回忆是提取的基本形式。

记忆好坏是通过信息的提取表现出来的。

(二)记忆的过程从传统心理学来讲,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三个环节-记忆过程。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讲,记忆包括编码、储存和提取三个环节-对应心理过程。

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可以表现为回忆,也可以表现为再认。

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又叫再现;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

记忆过程的这三个环节,也可以说编码、储存和提取这三个环节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三)记忆的种类1. 记忆按信息保持时间和编码方式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1)情景记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

受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容易受到干扰,记忆不够稳定。

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去过的地方。

(2)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是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不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提取也比较容易。

如记住化学公式、乘法规则、一年有四季等。

3. 按是否受意识控制分为:内隐记忆、外显记忆(1)内隐记忆是个体并没有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却对当前的活动产生了影响,又叫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例如,很久以前你学习过俄语,现在要你写出俄语单词,你却一个也写不出来了,换句话说,你不能有意识地回忆它们。

但是用别的方法却可以证明,你现在对那些单词仍然是有记忆的(朱滢,1993)。

(2)外显记忆是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3)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表现有以下差别:①加工深度对二者的影响不同: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内隐记忆,却对外显记忆有明显的影响;②二者的保持时间不同:学习和测验之间间隔的时间越长对外显记忆的影响越大,而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不显著;③记忆负荷量对二者的影响不同:对外显记忆而言,记忆的项目越多记忆的效果越不好,但对内隐记忆而言,记忆的效果并不受记忆项目数量的影响;④呈现方式的改变对二者的影响不同:感觉通道的改变,如以听觉形式呈现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对内隐记忆影响显著而对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大;⑤干扰因素对二者的影响不同;外界无关信息的干扰对外显记忆的影响大,但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大。

4.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1)陈述性记忆是指,可以用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但需要意识的参与才能加以提取的,对某个事实或事件的记忆。

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都属于这类记忆。

(2)程序性记忆是指,往往需要通过多次识记才能获得,而在利用的时候又往往不需要意识参与的,如何做某件事的记忆,包括对知识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例如,在学习游泳之前,我们可能读过一些有关的书籍,记住了某些动作要领,这种记忆就是陈述性记忆;以后我们经过不断练习,把知识变成了游泳技能,真正学会了游泳,这时的记忆就是程序性记忆。

5. 按照内容和对象不同分为:形象记忆、词语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1、记忆的脑学说(1)整合论拉胥里早提出整合论,该理论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上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

他用实验证明,破坏动物大脑皮层的区域越大,记忆的丧失就越严重。

(2)定位论定位理论认为,记忆是由大脑的一定部位负责的。

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就发现了运动性言语机能区;潘菲尔德对裂脑人的研究发现,用微电极刺激患者大脑皮层的颞叶,引起了病人对往事鲜明的回忆;鲁利亚对脑损伤病人对其恢复训练过程的研究证明,丘脑下部组织及部分边缘系统受到损伤,其短时记忆出现明显障碍;网状激活系统则保证了记忆所要求的佳紧张度或充分的觉醒状态;麦克高夫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前额区受到损伤的猴子,选择性反应发生混乱。

人的左半球言语运动区受到损伤,将造成言语记忆的缺陷,右额叶受损伤却造成非言语刺激记忆的困难。

(3)SPI理论图尔文提出的SPI理论假定:①人脑中有5种记忆系统,分别是程序记忆、知觉表征、语义记忆、初级记忆和情景记忆系统;②这五种记忆系弘在种系发生和个体发展上都存在先后的顺序;③它们在加工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五个记忆系统的编码是串行的,存储是并行的,提取则是独立的。

2. 与记忆相关的脑区研究发现,额叶中部及其皮层下结构海马和杏仁核在记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海马的损伤会引起顺行性遗忘。

海马对空间记忆的保持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杏仁核在那些与情绪有着强烈关联的记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前额叶在情景记忆、工作记忆、空间记忆、时间顺序记忆以及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脑区与记忆:(1)丘脑的下部组织以及边缘系统受损时:病人的短时记忆出现明显障碍,对材料的叙述凌乱而不连贯(2)人的左半球言语运动区:造成言语记忆缺陷,能记住别人面貌,但记不住单词(3)颞下回皮质损伤:影响视觉的辨识和联想记忆(4)颞上回皮质损伤:损害听觉和识别记忆(5)左前额叶:情境记忆的编码过程(6)右前额叶:情境记忆的提取过程(7)杏仁核与海马:组织负责事件、日期、名字等的表象记忆,也负责情绪记忆(8)海马回:是外显记忆的暂时加工厂,一个信息的集散地在这里登记、分类,然后转化成长时记忆海马损伤,短时记忆难以转化为长时记忆(9)小脑:反射弧是先经过小脑脑区,才到达脑干是内隐学习的关键地方(10)杏仁核:与强烈情绪(愤怒和恐惧)有关和情绪记忆有关3. 记忆的脑细胞机制(1)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

反响回路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贾维克和艾斯曼用小白鼠跳台的实验为这种反响回路学说提供了证据。

(2)突触结构(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度的生理机制)神经生理学家普遍认为,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是神经元突触的持久改变。

因为涉及到结构的改变,所以它发生的过程较慢,并需要不断的巩固。

这一观点得到了实验的证明,在丰富环境中生活的白鼠比在贫乏环境中生活的白鼠的皮层厚且重。

(3)长时程增强作用在海马内的一种神经通路中,存在着一系列短暂的高频动作电位,能使该通路的突触强度增加,这种强化称为长时程增强作用。

这种作用使海马能对新习得的信息进行长时间的加工,然后再把这种信息传输到皮层相关的部位,作更长时间的存储。

所以海马受到损伤就会影响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4. 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神经心理学家认为,记忆是由神经元内部的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

研究还发现,一些激素,例如肾上腺素的分泌能够促进记忆的保持。

[page]二、感觉记忆(一)感觉记忆的含义外界刺激以时间一次呈现后,感觉信息保持的时间在1秒钟左右的记忆叫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

(二)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主要有两种编码形式,分别为1. 图像记忆:视觉的感觉记忆叫图像记忆,它是主要的编码形式。

图像记忆是指视觉器官能识别刺激的形象特征,并保持一个生动的视觉图像。

斯波林部分报告法的实验证明其容量约9个;2. 声像记忆:听觉的感觉记忆叫声像记忆。

莫瑞用部分报告法的实验证明,其保持的时间可达4秒,但容量只有5个左右。

(三)感觉记忆的特征1. 感觉记忆的保持时间较短。

2. 感觉记忆以感觉的原始形式储存在记忆系统中,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3. 感觉记忆的容量较大:图像记忆的容量约为9个。

达文等人发现声像记忆的容量约为5个,但保持的时间比图像记忆长,可达到4秒。

4. 感觉记忆的内容得到注意(或模式加以识别时)可转入短时记忆。

三、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一)短时记忆的含义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感觉信息保持的时间在1分钟左右的记忆叫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功能是暂时地存储信息,复述转化为长时记忆,以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

(二)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1. 编码形式:语言文字的材料的记忆以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编码。

波斯纳的实验证明,在短时记忆中,开始时视觉形式的编码占优势:其后是听觉形式的编码占优势。

影响编码效果的因素:觉醒状态,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直接影响记忆编码的效果;加工深度,加工深度越大,编码效果越好;组块,对记忆内容的组块化或者扩大每一个组块包含的信息量可以提高记忆的编码效果。

2. 米勒证明,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 2,其单位叫块,通过组块的方式,即把记忆的小单元组合成大单元来记忆,可以扩大记忆的容量。

(三)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与提取1. 短时记忆保存的信息通过复述(机械复述或叫保持性复述,以及精细复述)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系统。

机械复述是不断地简单重复;精细复述是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的复述。

2. 短时记忆的遗忘进程: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存储的时间也很短暂。

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短时记忆可以将信息保持约15到30秒。

3. 短时记忆的遗忘:自然的衰退或信息的干扰作用。

沃和诺尔曼的研究发现,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干扰引起的。

4.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短时记忆的提取指的是把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回忆出来,或当该刺激再现时能够再认。

斯腾伯格采用加法反应时,进行了短时记忆提取的实验研究,假设短时记忆中被试对记忆项目的检索和提取分为三种方式:(1)平行扫描: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提取。

如果是这样,无论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有多少,提取的时间都应该是一样的。

(2)自动停止系统扫描: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

找到目标项目的搜索比找不到目标项目的搜索反应时短。

(3)完全系列扫描: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做出判断。

在这种提取方式下,反应时间是项目长度的函数,但由于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都要对全部项目进行搜索,因此它们应该具有同样的反应时间。

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以完全系列扫描方式进行的。

(四)短时记忆的特征1. 保持时间在1分钟左右;2. 遗忘的原因主要是信息的干扰作用;3. 短时记忆的信息以语言、形象和语义的形式储存;4. 容量有限,为7 2个项目,通过组块的方式可以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5. 通过复述,短时记忆的信息可能转入长时记忆;6. 短时记忆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处在意识中心的信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