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感觉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感觉_毙考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感觉第五章感觉一、感觉感觉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不仅反映失误的外部属性,还反映机体的变化和内部器官状况(即提供内外环境信息) 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特点:1.感觉反应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2.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胳臂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3.是客观内在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分类(按照刺激来源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二、感觉测量: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是感受系统基本指标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的变化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绝对感受性:刚能察觉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阈限: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小刺激量,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各有不同绝对感受性(S)和绝对感觉阈限(R)之间成反比:S=1/R差别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种同类刺激物之间的小差别小可觉差JND差别感受性:对这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也成反比:K=△I/I(韦伯定律)三、三种定律:(1)韦伯定律:德国心理学/生物学家韦伯1.不同感觉的韦伯常数是不同的2.只适用于中等刺激制度的范围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的强度变化而变化,但差别阈限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K=△I/I (K为常数,I为标准刺激强度或原来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K值不同韦伯分数不同,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如:视觉1/60;味觉1/3。

变化小值才能有感觉差异(2)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1860年,德国心理物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定律基础上用差别阈限作为感觉单位,一个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可以用这个刺激所包含的差别阈限值来表示,即感觉的大小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S=k*logR (S是感觉强度心理量;I是刺激强度物理量;k是常数)(3)斯蒂文斯定律(幂定律):美国心理学家用数值估计法得出,感觉的大小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S=bIn (S为心理量即感受,I为物理量即刺激量,b和n为常数)信号检测论:是一种数学方法,用来评价个体感受性和他的反应标准对信号检测的不同贡献;有命中、虚报、漏报、正确否定(四种条件)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2.感觉对比;3.感觉后象;4.感觉的空间累积,空间融合;5.感觉的相互作用;6.感觉的补偿四、感觉现象(一)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的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明适应(暗-明)、暗适应(明-暗)如:进出电影院嗅觉: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听觉:工厂的机器声味觉:吃辣椒肤觉(触压觉):穿鞋,穿衣服,骑驴找驴(2)感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印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像①正、负后像,正负后像可以相互转换②彩色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③后像持续时间与刺激强度呈正比(3)感觉对比:不同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而使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对比的现象包括:1.明度对比(同样亮的灰纸片分别放在黑背景和白背景上,看起来黑背景上的灰比白背景上的灰亮)2.颜色对比(万绿丛中一点红,红花要用绿叶配的效果)两种。

其他感觉也都有对比的现象。

3.两种刺激同时作用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上例中的明度对比)4.两种刺激相继作用形成的对比(先吃苦后吃甜觉得甜更甜了)叫相继对比。

(二)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受器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1)不同感觉相互影响(声音的脉动感觉)一般规律:对于一个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会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以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如:盲人的听觉和触觉强于常人(3)联觉现象:联觉是其中一种,它指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看到红色就觉得温暖,看到蓝绿色就觉得清凉就是一种联觉现象)五、视觉(一)视觉刺激:概念: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780nm的电磁波,这一段电磁波又叫光波(也叫可见光谱范围)物理属性:波长、振幅、纯度对应心理属性:色调、亮度、饱和度(二)视觉现象(1) 视敏度:视觉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上称为视力。

视敏度的大小通常以视角大小来表示。

所谓视角,即物体通过眼睛节点所形成的夹角。

视敏度一般可以分成小可见敏度、小间隔敏度和游标敏度三种1.小可见敏度是指视觉系统能够分辨小物体的能力。

2.小间隔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区别物体间小间隔的能力。

3.游标敏度是用游标来测定的。

(2) 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

彩色的特性包括:1.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2.明度(取决于光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3.饱和度(又叫浓度,取决于彩色里掺杂灰的多少)的特性。

非彩色就是灰,它只有明度这一种特性。

(3)颜色混合:两种颜色混合到一起产生新的颜色的现象,分两种:1.色光混合,是相加的混合;加色法,明度增加2.颜料混合,是相减的混合。

见色法,明度降低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失去了色调而成了灰色,这两种颜色叫互补的颜色。

在色光混合里红和绿、黄和蓝都是互补的颜色。

非互补的颜色混合所得结果,是在光谱上它们两者之间的颜色,如红和黄混合得到的是橙色。

(4)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

色弱患者对可见光的感受性低于正常人。

在刺激光较弱时,这些人几乎分辨不出任何颜色。

色弱患者在男人中占6%,是一种常见的色觉缺陷。

色盲分为全色盲和局部色盲两种。

患全色盲的人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丧失了对颜色的感受性,世界就像一张黑白电影。

患局部色盲的人还有某些颜色经验,但他们体验到的颜色范围比正常人要小得多。

(5) 视觉对比: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

可以分为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

明暗对比是由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造成的。

颜色对比是指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

(6)马赫带:两个相邻明度不同的光带,虽然每个光带上的光的强度是一样的,但是看起来亮区里临近暗区的地方更亮;暗区里临近亮区的地方更暗。

这个更亮和更暗的区域叫马赫带。

例如,在观察影子的时候,在轮廓线的两侧会看到马赫带现象。

暗的地方更暗,亮的地方更亮。

马赫带是由于相邻的神经细胞之间发生侧抑制的作用形成的。

(7)视觉适应:由于视觉刺激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

1.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例如,我们从阳光照射的室外进入电影院,或在夜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向室外,都发生暗适应过程。

2.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

当我们看完电影,从电影院出来时,开始觉得光线耀眼,但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状态。

(8)后象:刺激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形象。

和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和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

颜色视觉的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

例如,在注视点灯光之后,闭上眼镜,眼前会出现灯的一个光亮形象,位于黑色背景之上,这是正后象;以后可以看到一个黑色形象,出现在光亮背景之上,这就是负后象。

(9)闪光融合:明暗交替的光刺激,当交替的速度加快时,闪烁的光就成了连续的光,这就是闪光融合闪光临界频率:也叫闪光融合频率,刚能引起闪光感觉的刺激的小频率(10)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就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三)视觉的生理机制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是视觉的感受器视觉器官:角膜-前房-瞳孔-水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网膜有三层视觉细胞: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层棒体细胞(颜色)和椎体细胞(光)是感光细胞(感受器)视觉感受野: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活动,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侧抑制现象:视觉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影响,一个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对临近部位的输入信号会产生抑制性影响特征察觉器: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现给视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征的刺激物做出反应:边界、直线、角度、运动、方向等特征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赫尔姆霍茨在视网膜上有三种分别对红、绿、兰爱你敏感的感受器,光刺激引起三种感受器的不同程度兴奋,结合在一起产生不同颜色经验四色说:黑林视网膜存在三对视素:黑白、红绿、黄蓝视素,他们在光刺激作用下表现为对抗得过程,或同化或异化作用,从而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研究证明,在视网膜上存在三种锥体细胞,颜色视觉遵循三色说;而在视觉系统的更高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视觉遵循四色说六、听觉(一)听觉刺激: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耳能接受的振幅频率为16-20000HZ,低于16叫次声,高于20000叫超声(二)听觉现象:(1)声音的特性: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也行,音调取决于声波的频率,响度取决于声波的振幅,音色取决于声波的波形。

(2)等响度曲线:不同频率的声音达到同样的响度所需要的强度是不同的,以1000Hz声音为标准,让被试调节另一个频率的声音,使它听起来和这个1000Hz的声音一样响。

以声音的频率为横坐标,以达到和1000Hz同样的响度需要的强度为纵坐标画图,即画出一条条曲线,每条曲线上的声音听起来是一样响的,这些曲线就是等响度曲线。

等响度曲线说明,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感受性是不一样的,敏感的部位在1000Hz~4000Hz之间。

(3)乐音和噪音:根据发声体震动是否具有周期性,声音还分成乐音和噪音。

周期性的声波叫乐音,无周期性、不规则的声波叫噪音。

(4)声音的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升高的现象。

例如,在一间安静的房屋内,我们可以听到闹钟的滴答声、暖气管内的水流声、电冰箱(5)听觉适应:持续的声音刺激引起听觉感受性下降对一个稳定的声音初下降,然后稳定在一个平衡的水平上(6)听觉疲劳:声音刺激的强度/时间大大超过了听觉感受性的正常限度,而引起的听觉阈限暂时提高的现象(三)听觉的生理基础听觉器官: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中的耳蜗中的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的感受器听觉产生的途径:声波-科蒂氏器官-听神经-丘脑-颞上回和颞中回(四)听觉理论:(1)频率理论:1886年,罗.费尔德提出认为外界声音的振动会引起耳蜗基底膜相同频率的振动,听神经所发放的神经脉冲可以复制外界声音的频率,就像电话的收话机与接话机的关系,又叫电话理论局限:人耳基底不能做1000/s以上的快速振动,却能分辨每秒振动1000次以上(2)共鸣理论:赫尔姆霍茨认为基底膜上的横纤维长短不同,他们分别与外界不同频率的振动发生共鸣,短纤维与频率高的声音发生共鸣,长纤维与频率低的声音发生共鸣,基底膜的振动引起不同神经细胞的兴奋,使人产生不同频率声音的感觉局限:但人耳能接受20HZ-20000HZ得振动,高和低频率之比为1000:1,而基底膜上恒纤维长短的比例仅为10:1,二者并不对立,因而根据并不充分(3)行波说(位置理论):冯.贝克西于20世纪40年代认为基底膜由声波引起的振动,从基底膜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不同频率的振动到达基底膜不同的部位后便停下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