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语言学史 重点

西方语言学史 重点

第二章历史比较语言学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1.定义:又称比较语法。

研究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有亲属关系的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从而构拟这些语言的共同母语(即共同始祖语)。

2.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条件(1)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1806年德国阿德隆《米特里达脱斯》五百多种语料[俄] 《全球语言比较词汇》近三百八十种语言材料(2)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英] 威廉-琼斯首先认识到印度的梵语和欧洲语言有共同之处。

1807年[德] 施莱格尔(F.von Schlegel)《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1808年德国学者施莱格尔(F. V on Schlegel)出版了《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认为欧洲许多语言的共同点不是偶然的,他提出了“比较语法”这个术语,并认识到语音对应对比较语法的重要性。

尽管这部书对语言科学的建立有很大的影响,但施勒格尔和琼斯一样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者,因为他们没有找出梵语和欧洲语言的语音对应规律。

3.历史比较语言学兴起的原因(1)方法基础19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的比较方法运用到语言学研究中,引起了语言研究方法的彻底变革。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发生急剧变化,一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纷纷从先进的自然科学移植研究方法。

(2)材料基础18世纪,随着人们语言视野的扩大,大量的语言标本得以积累,这为对语言进行历史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

有意识的在世界范围内采集语言标本是由莱布尼茨开始的。

类似这样的采集工作还有一些学者和传教士进行。

材料积累多了,人们便产生了排比、分类研究的兴趣。

一些学者开始了初步的比较和分类工作。

斯加里谢、莱布尼茨已对欧洲语言做过分类的尝试。

但是最初的比较研究是从19世纪初对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斯拉夫语族内部各种语言的比较开始的。

语言学研究在19世纪已经由搜集材料的科学变成整理材料的科学。

(3)直接原因。

促使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是发现梵语和希腊语、拉丁语之间的相似性。

欧洲人真正了解梵语始于18世纪。

威廉·琼斯:(欧洲第一个深入研究梵语的学者)梵语和许多欧洲古代语言有共同的来源。

“梵语的动词词根和语法形式,同希腊语和拉丁语有着十分明显的亲密关系——不可能是偶然产生的巧合。

的确,任何一个语言学家要是把这三种语言仔细考察一番,都会相信它们出于共同的来源,不过这个共同的来源也许不存在了。

“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1.拉斯克【丹麦】:(R. Rask,1787-1832)最先对亲属语言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1818年:《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的研究》拉斯克的主要方法和观点:(1)一般词汇的对应不能确定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因为这种对应可能只是语言之间的词语借用。

(2)语法对应是亲属关系的可靠标志,因为语言之间极少甚至从未发生语法形态变化的借用。

(3)语言中最原始、最不可少的基本词语的对应,也是亲属关系的可靠标志。

(4)从理论上论证了语音对应规则对确立语言亲属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古北欧语与希腊语、拉丁语的一些语音对应规则。

这些都成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方法。

评价拉斯克1.强调原始词和语法的对应关系,保证了他的比较工作的科学性。

2.他不以探求语言的谱系为目的,而是以考察语言的结构和系统为目的。

他所研究的是结构的亲缘关系,或类型学的亲缘关系。

2.葆朴【德】(Franz Bopp,1791-1867)第一个将梵语与欧洲语言进行系统比较的语言学家1816年:《论梵语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动词变位系统的比较》通过对梵语与希腊语等动词变位系统的比较,他发现用梵语的形式往往可以解释其他许多语言的语法形式,从而创立了比较语法的原理。

1833-1852年葆朴又出版了三卷本巨著《比较语法》《梵语、禅德语、阿尔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哥特语和德语的比较语法》葆朴的主要观点:A. 任何语言的句子都是以主语—系词—宾语的方式构成。

B. 粘着理论:从起源来看,词的屈折形式曾经是一个独立的词。

评价葆朴贡献:1.从理论上看:第一,与同时代语言学家相比,他的浪漫主义色彩较少。

第二,最早主张划清语言学和文学界线的学者之一。

2.从实践上看,第一人把大量相似语法事实搜集进来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

并且把梵语引进了比较领域,创立了比较语法。

局限:粘着理论是一种假设,带有臆测性。

从唯理主义的一般概念出发进行的研究显得牵强附会,缺乏说服力。

3.格里姆【德】(J. Grimm,1785-1863)致力于通过语言的历史研究说明民族的历史发展代表作:四卷本的《德语语法》(1819-1837)两卷本的《德语史》(1848)格里木对日耳曼语族的15种语言进行了历史比较,揭示了它们的语音、词法和句法的联系及变化的规律。

格里姆定律的主要贡献第一次发现了音变之中有规律可寻,不像从前认为的杂乱无章的,而且他还把不同的变化看成是复杂变化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4.维尔纳定律维尔纳1875年在《第一次语音变化的一个例外》一切语音变化都是有规律的,“没有一个例外没有规律”5.洪堡特Baron von Wilhelmvon Humboldt,(1767 --1835)威亷·冯·洪堡特是19世纪普通语言学问题的最深刻、最富有创见的思想家之一。

其生命跨越两个世纪(1767-1835),其思想和语言学理论也带有两个世纪的特色。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一种民族的语言就是他们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他们的语言”“正是语言的内在形式对感觉经验进行了整理,并加以概念化。

语言不同,其内在形式也不一样,对相同的感觉经验的整理也就不同。

”6.施莱歇尔【德】August Schleicher,(1821-1868)一生非常短暂,却留下了许多研究著:《语言比较研究》(1848¡ª1850)《德语》(1860)《印欧比较语法纲要》(1861)《达尔文学说和语言学》(1863)自然主义语言观(1)“语言有机体”理论(2)语言生命的“两个时期”的假说(3)语言发展阶段论(4)语言谱系树理论语言有机体理论语言是天然的有机体,它们是不受人们意志决定而形成,并按照一定规律成长、发展而又衰老和死亡的。

自然科学中属——中——亚种——变种——个体的分类,在语言学中相应就是语系——同一语系中的不同语言——方言、土语——次方言、小方言——个人的语言。

语言生命的“两个时期”的假说“语言的生命和动植物等其他机体的生命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它和这些有生命的有机体一样,都有成长的时期和衰退的时期。

在成长时期,它们由简单的结构变成更复杂的形式;在衰老时期,由它所达到的最高点逐渐衰退,它的形式也受到了损害。

”语言发展的上升阶段是在人类的史前时期,从有史时期开始,语言的历史就是一部衰落史。

语言发展阶段论“一切比较有组织的语言,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印欧语系的祖先,显然都以自己的结构表明自己是由简单的形式慢慢发展演变而来的。

一切语言的结构都证明它们的最古老形式在本质上是与目前某些最简单的语言(例如汉语)所保持的形式相同的。

”[12]“一切比较复杂的语言形式都来源于比较简单的语言形式,语言的粘着形式产生于孤立形式,而屈折形式又产生于粘着形式。

”语言谱系树理论施莱歇尔在描述印欧语系时,把整个印欧语系比作一棵树,树干就是他构拟的印欧“母语”(即原始印欧语),支干是各种印欧语,细支就是各种印欧语的现代方言。

评价施莱歇尔在语言理论上并没有得出什么积极的成果,但在具体语言的实际研究方面,却做出了出色的成绩。

他在《印欧语比较语法纲要》等著作中,对19世纪以来印欧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作了系统的总结,改进和完善了研究方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创造了构拟方法,把语言的历史比较工作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构拟(reconstruction),亦称¡°重建¡±、¡°重构¡±,是指以留存语言成分的比较为基础,推断共同母语的原始形式的方法。

二、新语法学派(青年语法学派)主要原则:“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他们在坚持这个原则时,以语言材料为依据,借鉴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类推"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

新语法学派进步性与缺限:A.改变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方向,B.改变了对原始印欧语的看法,A.个人心理主义的语言观,把语言仅仅看作个人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

缺乏对语言社会性质的了解。

B.研究方法上的“原子主义”。

青年语法学派的学者往往看不到语言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把语言分解为物理的、生理的东西。

认为语言的变化是孤立的、个别的变化,这种原子主义的研究方法有损于对语言总体的认识。

C.研究范围的狭窄。

新语法学派总结了十九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成果,同时预示了二十世纪初结构主义语法的诞生。

三、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成就与不足主要成就(1)提出了人类语言演变过程的假设,勾勒出了世界语言的谱系。

(2)总结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语音发展规律。

(3)使语言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注意到口语的研究。

不足(1)单纯从语言角度出发构拟出来的(印欧)始源语不过是一种科学推测。

(2)语言研究缺乏系统观念,采用“原子主义”方法。

(3)较深的机械模仿。

第三章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西方现代语言学一般是指从20世纪初结构主义语言学兴起,到20世纪50年代末转换生成语言学兴起之前的大约半个世纪的一个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西方语言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结构主义语言学。

因此,人们一般把这个时期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

结构主义语言学20世纪初开始兴起,30年代到50年代中为其鼎盛时期,50年代末受到兴起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的有力挑战,经过几年论战之后,60年代逐步衰落,其主导地位被转换生成语言学所取代。

但是结构主义语言学至今对世界各国的语言学仍有重要影响。

第一节索绪尔的语言学说一、索绪尔生平简介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 Saussure)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

索绪尔提出的语言学说,被认为是语言学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对于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现代语言学的流派各有不同,但是,不论那一个流派,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索绪尔语言学说的影响。

(一)索绪尔的生平索绪尔于1857年生于瑞士日内瓦。

早在中学时期,索绪尔就在日内瓦市立图书馆读到了葆朴等语言学家的著作,对语言学产生了兴趣。

但是,1875年中学毕业后,他却根据父母的愿望,进日内瓦大学学习物理和化学。

一年之后,转学到德国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879年转学到柏林大学,同年发表了《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始系统一文,在理论上解决了印欧系语言元音原始系统中的一个疑难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