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教育目的一、填空题1.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学目标划分为、和动作技能领域。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2.教育目的. 、组成了层次不同的由抽象到具体的教育目的系统。
培养目标教学目标3.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生活、学会共处。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4.教育目的的概念是教育所培养人才的___的总规定或总设计。
质量和规格5.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导向作用、_激励作用_、_评价作用_。
6.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学制”,它的颁布,宣告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学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
癸卯壬子癸丑7.洛克在《》一书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在教育目的论上持的教育主张。
教育漫话教育个人本位论8学生中心的教育学说主要以法国的________和美国的杜威为代表。
卢梭9教育目的既是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
归宿10.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1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决定的,教育目的就是要促使人的本性、本能的高度发展,成为健全发展的人,其代表人物是、等人。
卢梭杜威1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除社会需要以外无其它目的,其代表人物有和。
孔德涂尔干13.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教育向教育转变的思想。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14. 马克思主义认为确立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人自身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5.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
规格基本要求16. 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的思想,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__ __,其次是_ ____。
社会方面教育本身17.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
18.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为重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9. 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服务,必须与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产劳动二、选择题1.(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2.当前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A.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综合技术教育B.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C.德育.智育.体育.美育D.德育.智育.体育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A.教育与科学技术相结合B.教育与体力劳动相结合C.教育与脑力劳动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4.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A、美国的杜威B、德国的裴斯泰洛齐C、英国的斯宾塞D、瑞士的皮亚杰5.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A.社会本位B.个人本位.C.社会要求与个体发展的统一D.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6.按照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研究表明:“评价”属于()。
A.认知领域B.情感领域C.动作技能领域D.品德和态度领域7.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存在于()活动之中。
A.家庭教育B.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D.一切教育8. 技能是按照规则、程序、基于练习而完成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动作的能力,下列与技能的三种类型不符的是( )。
A.身体协调能力B.智慧能力C.元认知技能D.自主能力9.裴斯泰洛齐人为:“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
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这句话反映了()A.教育无目的论 B.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C.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效能主义的教育目的论10.“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于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并且教育无“过程之外”的目的。
这一观点属于( )。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D.教育无目的论1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12.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 )的论争。
A.知识与能力B.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C.分科与综合D.知识与思想13.实施义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
A.消除文盲B.多出人才C.快出人才D.提高国民素质14. 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首次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B.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C.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D.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15.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A.知识.智力.能力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历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16. 下面哪个选项不正确()A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
B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理想性。
C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组成教育目的系统。
D在教育目的观上,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既是全面的又是合理的。
17. 涂尔干提出的教育目的论属于( )A.神学教育目的论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D.教育无目的论18.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A.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B.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C.重视高尚品德的培养 D.重视劳动品质的培养19.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
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D.要看情况而定20.“应试教育”重视( )。
A.少数“尖子生” B.大多数学生 C.少数后进生 D.中等生21.学生集体是教育的( )。
A.主体 B.客体 C.权威 D.主人22.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D.现代课程论23.下列有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错误的是()A应试教育按照上一级学校选拔考试的要求。
B应试教育以应试成绩为教育目标。
C应试教育以知识灌输为教育方法。
D素质教育是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仅有自然素质,心理素质。
三.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
3.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4. 素质教育:指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5.个人本位论:指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6.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四.简答题1.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对我国教育目的规定性的意义。
(1)教师应具有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
(2)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的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3)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4)教师应具备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法的知识。
2.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
制定我国教育目的依据包括客观依据和理论依据。
客观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3.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是什么?(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强调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4.简述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5.请说明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6.国家实施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基本含义?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7.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
(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8.试简述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之间的关系。
(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①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应反映客观的教育规律,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
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①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升华和概括。
②教育实践经验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东西,它也可以作为教育学或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善于把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9.布鲁姆等人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对我们制定教学目标有哪些启示?美国的教育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体系影响较大,即单元目标、一课一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