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数学空间角度与距离问题(有答案)

高中数学空间角度与距离问题(有答案)

选修 2-1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一、选择题:1.在正三棱柱 ABC—A1B1C1 中,若 AB= 2 BB1,则 AB1 与 C1B 所成的角的大小为( )A.60°B.90°C.105°D.75°2.如图,ABCD—A1B1C1D1 是正方体,B1E1=D1F1= A1B1 ,则BE14与 DF1 所成角的余弦值是( )A. 15 B. 1 C. 8 D. 317 2 17 2图3.如图,A1B1C1—ABC 是直三棱柱,∠BCA=90°,点 D1、F1分别是 A1B1、A1C1 的中点,若 BC=CA=CC1,则 BD1 与 AF1 所成角的余弦值是( )A. 30 B. 1 C. 30 D. 1510215104.正四棱锥 S ABCD 的高 SO 2 ,底边长 AB 2 ,则异面直线 BD 和图SC 之间的距离( )A. 15 5B. 5 5C .2 5 5D. 5 105.已知 ABC A1B1C1 是各条棱长均等于 a 的正三棱柱, D 是侧棱 CC1 的 A1 中点.点 C1 到平面 AB1D 的距离( )A. 2 a B. 2 a C. 3 2 a D. 2 a48426.在棱长为1 的正方体 ABCD A1B1C1D1 中,则平面 AB1C 与平面 A1C1D 间 A的距离()A. 3 6B. 3 3C .2 3 3C1 B1DC B图D. 3 27.在三棱锥 P-ABC 中,AB⊥BC,AB=BC= 1 PA,点 O、D 分别是 AC、PC 的中点,OP⊥ 2底面 ABC,则直线 OD 与平面 PBC 所成角的正弦值()A. 21 6B. 8 3 3C. 210 60D. 210 308.在直三棱柱 ABC A1B1C1 中,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90 ,侧棱 AA1 2 ,D,E 分别是 CC1与 A1B 的中点,点 E 在平面 ABD 上的射影是 ABD的重心 G.则 A1B 与平面ABD 所成角的余弦值()A. 2 3B. 7 3C. 3 2D. 3 79.正三棱柱ABCA1B1C1 的底面边长为3,侧棱AA13 23 ,D 是 CB 延长线上一点,且BD BC ,则二面角 B1 AD B 的大小A. 3B. 6C . 5 6()D. 2 310.正四棱柱 ABCD A1B1C1D1中,底面边长为 2 2 ,侧棱长为 4,E,F 分别为棱 AB,CD的中点, EF BD G .则三棱锥 B1 EFD1 的体积 V()A. 6 6B. 16 3 3C .16 3D.16二、填空题:11.在正方体 ABCD A1B1C1D1 中,E 为 A1B1 的中点,则异面直线 D1E 和 BC1 间的距离.12. 在棱长为1 的正方体 ABCD A1B1C1D1 中, E 、 F 分别是 A1B1 、 CD 的中点,求点 B 到截面AEC1F 的距离.13.已知棱长为 1 的正方体 ABCD-A1B1C1D1 中,E、F 分别是 B1C1 和 C1D1 的中点,点 A1 到平面 DBEF 的距离.14.已知棱长为 1 的正方体 ABCD-A1B1C1D1 中,E 是 A1B1 的中点,求直线 AE 与平面 ABC1D1所成角的正弦值.三、解答题:15.已知棱长为 1 的正方体 ABCD-A1B1C1D1,求平面 A1BC1 与平面 ABCD 所成的二面角 的大小16.已知棱长为 1 的正方体 ABCD-A1B1C1D1 中,E、F、M 分别是 A1C1、A1D 和 B1A 上任一点, 求证:平面 A1EF∥平面 B1MC.17.在四棱锥 P—ABCD 中,底面 ABCD 是一直角梯形,∠BAD=90°,AD∥BC,AB=BC=a, AD=2a,且 PA⊥底面 ABCD,PD 与底面成 30°角. (1)若 AE⊥PD,E 为垂足,求证:BE⊥PD; (2)求异面直线 AE 与 CD 所成角的余弦值.18.已知棱长为 1 的正方体 AC1,E、F 分别是 B1C1、C1D 的中点. (1)求证:E、F、D、B 共面; (2)求点 A1 到平面的 BDEF 的距离; (3)求直线 A1D 与平面 BDEF 所成的角.19 如右下图,在长方体 ABCD—A1B1C1D1 中,已知 AB= 4, AD =3, AA1= 2. E、F 分别是线段 AB、 BC 上的点,且 EB= FB=1.(1) 求二面角 C—DE—C1 的正切值; (2) 求直线 EC1 与 FD1 所成的余值.20 如图,已知四棱锥 P-ABCD,底面 ABCD 是菱形, ∠DAB=600,PD⊥平面 ABCD,PD=AD,点 E 为 AB 中点,点 F 为 PD 中点。

(1)证明平面 PED⊥平面 PAB; (2)求二面角 P-AB-F 的平面角的余弦值21:在棱长为4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O是正方形A1B1C1D1的中心,点P在棱CC1上,且CC1=4CP.(Ⅰ)求直线AP与平面BCC1B1所成的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Ⅱ)设O点在平面D1AP上的射影是H,求证:D1H⊥AP;(Ⅲ)求点P到平面ABD1的距离.D1C1A1B1DCOAB参考答案一、1.B;2.A;3.A;4.C; 分析: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则SA ( 2 , 2 , 0) , B ( 2 , 2 , 0) ,2222C ( 2 , 2 , 0) , D ( 2 , 2 , 0) , S (0,0, 2) .2222C DOAB图uuur DB (2,2,0),uuur CS(2 ,2 , 2) .22r uuur令向量r n(x,y,1),且r nuuur DB,r nuuur CS,则nrDB uuur0, n CS 0 (x, y,1) ( 2, (x, y,1) (2 ,22, 0) 0 2 , 2) 20, xx yy 20 20, x y2,r n(22,2,1) .异面直线 BD 和 SC 之间的距离为:uuur r OC n( 2 , 2 , 0) ( 2, 2,1) 22d r n( 2, 2,1)11 02 5.( 2)2 ( 2)2 12 55.A;分析:Q ABB1A1 为正方形, A1B AB1 ,又平面 AB1D 平面 ABB1A1 , A1B 面 AB1D , uuur A1B 是平面 AB1D 的一个法向量,设点 C 到平面 AB1D 的距离为 d ,则uuur uuur uuur uuur uuur uuur uuur uuur uuurdAC A1B uuur=AC ( A1 A AB)=AC A1 A AC AB)0 a a cos 600 =2a .A1B2a2a2a46.B;分析: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r uuuur设平面A1C1D的一个法向量r n(x,y,1),则 n rn uDuuAur1 DC1 0 0,即(x, ( x,y,1) y,1) (1, 0,1) (0,1,1) 0 0 x y 1 1,uuur rrAD nn (1, 1,1) , 平 面 AB1C 与 平 面 A1C1D 间 的 距 离 d rnzDCABD1yC1A1 E B1x图(_1, 0, 0) (1, 1,1)3.(1)2 (1)2 12 37.D;Q OP 平面ABC,OA OC,AB BC, OA OB,OA OP,OB OP.以O为原点,射线OP为非负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如图,设ABa,则A 2 2a,0,0 ,B 0,2 2a,0 ,C 2 2a,0,0 .设OP h,则P 0,0, h.ⅠQ D为PC的中点,uuur OD 2 4a,0,1 2h ,uuur 又PA 2 2a,0,h,uuur OD1uuur PA.uuur uuur OD∥PA. OD∥平面PAB.2ⅡQ PA 2a, h 7a, 2uuur OD 2 a,0, 414 4 a ,r 可求得平面PBC的法向量 n 1,1,1 7 ,uuur r cosOD, n uuur r OD n uuur r210 .OD n 30xA设OD与平面PBC所成的角为,uuur r 则 sin cosOD, n 210 ,30 OD与平面PBC所成的角为arcsin 210 . 30z PDC OB y8.B;解 以 C 为坐标原点,CA 所在直线为 x 轴,CB 所在直线为 y 轴,CC1 所在直线为 z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 CA CB a ,则 A(a,0,0), B(0, a,0), A(1 a,0,2), D(0,0,1)∴ E(a , a ,1), G(a , a , 1), GE (a , a , 2),22333663A1BD (0,a,1),z C1D B1 EC∵ 点 E 在平面 ABD 上的射影是 ABD的重心 G, ∴ GE 平面 ABD, ∴ GE BD 0 ,解得 a 2 . x AG B y∴ GE (1 , 1 , 2), 333BA1 (2,2,2),∵ GE 平面 ABD, ∴ GE 为平面 ABD 的一个法向量.4由cos GE, BA1 GE BA1 | GE | | BA1 |3 2 6 2 3 33∴A1B 与平面 ABD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7. 3评析 因规定直线与平面所成角 [0, ] ,两向量所成角 [0, ] ,所以用此法向量求出 2的线面角应满足 | | . 29.A;取 BC 的中点 O,连 AO.由题意 平面 ABC 平面 BCC1B1 , AO BC ,∴ AO 平面 BCC1B1 ,以 O 为原点,建立如图 6 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0,0, 3 23),B(3 2,0,0),D(9 2,0,0),B(13 2,3 23,0),∴AD (9 ,0, 3 223),B1D(3,3 23,0),BB1(0,3 23,0),由题意BB1 平面 ABD, ∴BB1(0,3 23,0)为平面 ABD 的法向量.设 平面 AB1D 的法向量为 n2 (x, y, z) ,则 n2AD,n2 B1D∴ n2AD0,n2 B1D 0∴ 9 x 3 22 3x 33z 0,3y 02即x 3 23y . z 3x∴不妨设n2(3 ,1, 3) , 22由cos BB1, n2|BB1 n2 BB1 | | n2|33 2 3 321 2,2得 BB1, n2 60. 故所求二面角 B1 AD B 的大小为 60.评析:(1)用法向量的方法处理二面角的问题时,将传统求二面角问题时的三步曲:“找——证 ——求”直接简化成了一步曲:“计算”,这表面似乎谈化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但实质不然, 向量法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更高,也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教育改革 的精神. (2)此法在处理二面角问题时,可能会遇到二面角的具体大小问题,如本题中若取n2 (3 2,1,3) 时,会算得 cos 2BB1, n21 2,从而所求二面角为120 ,但依题意只为 60 .因为二面角的大小有时为锐角、直角,有时也为钝角.所以在计算之前不妨先依题意判断一下所求二面角的大小,然后根据计算取“相等角”或取“补角”. 10.C;解 以 D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 10 所示的直角坐标系,则 B1 (2 2,2 2,4) , D1(0,0,4) , E(2 2, 2,0) , F ( 2,2 2,0) ,∴ D1E (2 2, 2,4) , D1F ( 2,2 2,4) ,D1B1 (2 2,2 2,0),图 10 ∴z D1A1DxAEC1 B1GCyFBcos D1E, D1F D1E D1F | D1E | | D1F |24 12 , 26 26 13∴sinD1E, D1F5, 13所以S D1EF1 2| DE | | DF| sinDE, DF1 226 26 5 5 , 13设 平面 D1EF 的方程为: x By Cz D 0 ,将点 D1, E, F 代入得4C D 0 2 2 2B D 0 , 2 2 2B D 0B 1∴C 3 42,D 3 2∴平面 D1EF的方程为: x y3 42z 3 2 0 ,其法向量为n (1,1, 3 42) ,∴点 B1 到平面 D1EF的距离 d | D1B1 n | |n| 16 5,∴VB1 EFD11 3 SEFD1 d 1 5 16 16 3 53即为所求.评析 (1)在求点到平面的距离时,有时也可直接利用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d | Ax0 By0 Cz0 D | 计算得到. A2 B2 C2(2) 法向量在距离方面除应用于点到平面的距离、多面体的体积外,还能处理异面直线间的 距离,线面间的距离,以及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等. 二、11 .26 3分析:设正方体棱长为2,以D1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r uuuuruuuur D1E(2,1, 0),uuuur C1B(2, 0, 2),设D1E和BC1公垂线段上的向量为r n(1,, ),则nr Duu1uEur n C1B 0 0,uuuuur r即 2 0 2 2 0, 2,r n 1(1, 2, 1),又uuuuur D1C1(0, 2, 0),D1C1 n r n4 2 6 ,所以异 63面直线D1E和BC1间的距离为26 3.12. 6 分析:以 D 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3则 A (1, 0, 0), F (0, 1 , 0), E (1, 1 ,1) .22uuur AE(0,1,1),uuur AF(1,1, 0);22r 设面 AEC1F 的法向量为 n (1,, ) ,r uuur r uuur 则有: n AE 0, n AF 0 ,D1A1EC1 B1DFC 1 2 1 1 2 0 0 2 1,A图Bruuur n (1, 2, 1) ,又 AB (0,1, 0) ,所以点 B到截面 AEC1F的距离为uuur r AB n uuur r AB n=2 166. 313.1;解: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B =(1,1,0), DF =(0, 1 ,1), 2DA1 =(1,0,1)设平面 DBEF 的法向量为 n =(x,y,z),则有:n DB 0即 x+y=0n DF 01 y+z=0 2令 x=1, y=-1,1z= ,取 n =(1,-1, 1 ),则 A1 到平面22zn DA1DBEF 的距离 h 1D1 A1FC1EnB114. 10 解: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B =(0,1,0), 5AD1=(-1,0,1),AE=(0,1 2,1)D A xz D1C yBC1设平面 ABC1D1 的法向量为 n =(x,y,z),A1E B1由 n AB 0 可解得 n =(1,0,1) n AD1 0DCA xy B设直线 AE 与平面 ABC1D1 所成的角为θ,则 sin AE n 10 ,AE n 5三、15. 解: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1C1 =(-1,1,0),A1B=(0,1,-1)设 n1 、 n2 分别是平面 A1BC1 与平面 ABCD 的法向量,由 n1 A1B 0可解得 n1 =(1,1,1)n1 A1C1 0zD1C1A1B1C DAyxB易知 n2 =(0,0,1),所以, cos n1, n2 n1 n2 = n1 n23 3所以平面 A1BC1 与平面 ABCD 所成的二面角大小为 arccos 3 或 -arccos 3 .33注:用法向量的夹角求二面角时应注意:平面的法向量有两个相反的方向,取的方向不同求 出来的角度当然就不同,所以最后还应该根据这个二面角的实际 形态确定其大小.z D116.证明: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1EC1B1则 A1C1 =(-1,1,0), B1C =(-1,0,-1)FMyA1D =(1,0,1), B1 A =(0,-1,-1)设 A1E A1C1 ,A1F A1D ,B1M B1A( 、 、 R ,且均不为 0)D xAC B设 n1 、 n2 分别是平面 A1EF 与平面 B1MC 的法向量,由 n1 A1E 0 可得 n1 A1C1 0 即 n1 A1C1 0n1 A1F 0n1 A1D 0n1 A1D 0解得: n1 =(1,1,-1)由 n2 B1M 0 可得 n2 B1 A 0 即 n2 B1 A 0n2 B1C 0n2 B1C 0n2 B1C 0解得 n2 =(-1,1,-1),所以 n1 =- n2 , n1 ∥ n2 ,所以平面 A1EF∥平面 B1MC.注:如果求证的是两个平面垂直,也可以求出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后,利用 n1 ⊥ n2 n1 n2 0来证明. 17.(1)证明:∵PA⊥平面 ABCD,∴PA⊥AB,又 AB⊥AD.∴AB⊥平面 PAD.又∵AE⊥PD, ∴PD⊥平面 ABE,故 BE⊥PD. (2)解:以 A 为原点,AB、AD、AP 所在直线为坐标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点 C、D的坐标分别为(a,a,0),(0,2a,0). ∵PA⊥平面 ABCD,∠PDA 是 PD 与底面 ABCD 所成的角,∴∠PDA=30°. 于是,在 Rt△AED 中,由 AD=2a,得 AE=a.过 E 作 EF⊥AD,垂足为 F,在 Rt△AFE 中,由AE=a,∠EAF=60°,得 AF= a ,EF= 3 a,∴E(0, 1 a, 3 a)2222于是, AE {0, 1 a, 3 a}, CD ={-a,a,0} 22设 AE 与 CD 的夹角为θ,则由cosθ= AE CD | AE | | CD |0(a) 1 a a 3 a 022202 (1 a)2 ( 3 a)2 (a)2 a2 02 422AE 与 C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2 . 4评述:第(2)小题中,以向量为工具,利用空间向量坐标及数量积,求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立体几何中的常见问题和处理手段.18.解:(1)略.(2)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D—xyz,则知 B(1,1,0), E(1 ,1,1), F(0, 1 ,1).22设 n (x, y, z)是平面BDEF的法向量.由n DB, n DF, DB (1,1,0), DF (0, 1 ,1) 2得n n DB DF x 1y 2y z0 0则x z y 1 2y.令 y 1,得n (1,1, 1) . 2设点 A1 在平面 BDFE 上的射影为 H,连结 A1D,知 A1D 是平面 BDFE 的斜线段.A1D(1,0,1),ADn(1)(1)01(1)(1) 23. 2又| A1D |(1)2 O 2 (1)2 2,| n |(1)2 12 ( 1 )2 3 , 22 cos A1D, A1H A1D n | A1D | | n |32 232. 22| A1H || A1D | cos A1D, A1H 2 2 1. 2即点 A1 到平面 BDFE 的距离为 1.(3)由(2)知,A1H=1,又 A1D= 2 ,则△A1H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1DH DA1H 45 A1H 平面BDFE, HD是A1D在平面BDFE上的射影, A1DH就是直线A1D与平面BDFE所成的角, A1DH 4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