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版初二物理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方法:探究、学生合作●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两次移动的距离相同,提书包〝累〞一些,因为提书包需较大的拉力。
[移动相同的距离,需要的力越大越〝累〞]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为移动的距离较大。
[用同样的力移动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越〝累〞。
]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为什么?答:无法比较,因为两种情况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也不同。
力的大小不同,移动的距离不同,无法比较哪次更〝累〞。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一】功【二】合作探究: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1: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2:甲:用力而未移动距离;乙: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l.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讲述: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请同学们用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下面几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演示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功?为什么?[演示2]手提着钩码匀速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演示3]手提着钧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三】交流展示讲述: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出,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工作的意思不同。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工作包括一切消耗体力和脑力的劳动,但物理学中功的涵义要狭窄且严格得多,即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必要因素。
想一想上课起始同学们一起做的提书包和提书的实验中,我们所说的〝累〞的程度大小,这个〝累〞字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功]功的大小与力和距离这两个因素有何关系呢?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
2.物理学中,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即功=力×距离用功的公式:W=FS。
-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
3.功的单位:焦耳〔J〕〔例题l〕一台拖拉机耕地时,牵引力是28500牛,前进了l00米,此拖拉机的牵引力做了多少功?[例题2] 马拉着重为19600牛的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了400米,做了3×105焦耳的功。
车受的重力有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多少牛?分析:因为马在水平路面上前进,竖直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所以车受的重力不做功。
求马的水平拉力,可从拉力做功和车前进的距离,由W=F·S公式求得。
答:车受的重力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750牛。
学生讨论阅读课本106页,小结: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巩固检测:[例题3]回忆上课起始做的三个实验,假设匀速提书包和4本书所需的力分别为30牛和5牛,课桌高80厘米,计算下面情况下拉力做功的大小:〔1〕把书包和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分别做功多少?〔2〕把书包提高5厘米,把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做功分别为多少?小结:功的大小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大小共同决定的,作用力大的做的功不一定多,距离长的过程做的功也不一定多。
解题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例题4]小刚把重为1000牛的箱子沿着水平地板推动1米,小刚对箱产做的功〔〕A、1000焦B、l焦C、0焦D、无法确定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受到几个力,画出力的示意图。
【四】归纳小结: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W=F·S 及单位1焦耳=l牛·米。
【五】当堂训练1、长江学案:P66 必做1---8 选做92、阅读课本P32 动脑筋学物理教学反思:第二节功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率的概念。
〔2〕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
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习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率的物理意义;能用公式P=W/t 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教学方法:讲授法、科学探究教学法和〝解决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一〕、复习: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2、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二〕、:我们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做功不但有一个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做功快慢的问题。
如体重相同的甲、乙两同学,甲慢慢从一楼走到五楼,乙快速从一楼跑到五楼,尽管两人做的功一样多,但甲需较长时间,做功慢;乙需时间较短,做功快。
比较做功快慢就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样,可以采用:a.做同样的功,比较做功时间的长短;b.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二】合作探究:阅读课本111页,钩出重点知识,在不懂之处打上问号。
功率:单位时间内做做的功叫做功率,它是用来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公式: tw pP -功率-瓦特〔W 〕;W -功-焦耳〔J 〕; t -时间-秒〔s 〕。
1W =1J/s ,1KW =103W 。
举例说明瓦特的物理意义。
【三】交流展示: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区别:功率和机械效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机械效率表示机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总功中有多大比例的有用功。
【四】例题讲解例1.建筑工地上,水泥板质量是1t,起重机在20s 内匀速把它提升到5m 的高度,起重机提升重物的功率是多少W?合多少KW?(g=10N/kg)例2.起重机以0.1m/s的速度将重400N的重物匀速提高5m,起重机做功多少J?,它的功率是多少W?合________KW.【四】归纳小结【五】当堂训练1、长江学案:P68 必做1---11 必做122、阅读课本P66 动脑筋学物理课堂学案〔测〕(每题10分,共100分)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机械做的功越多,它的功率一定大B、机械做功时间短,它的功率一定大C、机械做功越快,它的功率就越大D、做相同的功,机械用的时间长,它的功率大2.以下都是功率的单位的是( )A、W、J/sB、KW、PaC、W、N/m D 、N/m2、N·m3.某机械在2min内把600N的物体匀速提升4m,这个机械的功率为()A、2400WB、1200WC、20WD、50W4.10kw的机器正常工作时,每分钟做的功是( )A 、10J B、2.4×107J C、6×105J D、104J5.一台机器的功率是750W,它表示的意思是( )A、这台机器1min做功是750WB、这台机器1min做的功是750JC 、这台机器1s做的功是750JD 、这台机器1s做的功是750 W6.甲乙两台机器,功率之比为2:3,工作时间之比为1:3,那么它们所做的功之比为( )A、2:9B、2:1C、3:2 D 、3:1教学反思:第三节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学情分析:在前一段的物理学习中,学生对〝能量〝这一词眼已有所认识,这是学生学习动能和势能的认识基础。
学生对生活现象当中蕴含的一些物理知识颇有兴趣,这是学生学好本课知识的兴趣基础。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法、观察法、归纳法等●教具: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学生看一那么新闻:«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
或为什么小小的馒头能把人砸伤?学完这节课大家自然会明白。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通过〝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合作探究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
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假设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
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
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
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
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实验,实验可分三步: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