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岳阳县高二下期期考试题语文时量:150分钟分值:150第Ⅰ卷阅读题,共72分一、论述类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早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
关永礼先生《中国姓氏文化》一书讲到,许多欧美国家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
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4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
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普遍推行姓氏制度。
“姓”的来历要比“氏”更古老。
“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
”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母系血统,同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姒、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么“氏”就来自男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
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
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
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士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
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
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
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
“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
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
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而取“字”则在成年以后。
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用于自称,已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
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
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
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
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
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
清末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
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
B.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C.中国最初的“姓”来源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称“姓”。
D.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士和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B.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而“名”则不再使用。
C.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
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
B.到1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由中国传入,由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
C.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诸葛亮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
D.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而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
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4~6题。
①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4、下面各句中加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愿为诸君快战快速B、项王自度不得脱估计C、田父绐曰“左”告诉D、辟易数里躲避容易5、下面各组加线虚词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A、汉军围之数重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B、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以故汉追及之C、然今卒困于此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D、左,乃陷大泽中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6、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①段对项羽逃亡路线叙述得十分清楚:淮水—阴陵—大泽—东城。
项羽军事力量的变化也交代得十分清楚:八百余人—百余人—二十八骑。
由此看出,楚军的节节惨败。
B、选文第①段中,项羽的一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表现了他的极端自负。
C、选文第②段对项羽快战的三次突围描写得十分精彩:斩将——叱退——复斩都尉,突现了项羽威武善战的英雄形象。
D、选文①②只运用了语言描写来刻画项羽的人物形象,如:他在三次快战后,谓其骑曰:“何如?”则再次体现了他自负的特点。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①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
之应天府,依戚同文(人名)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
仲淹尝分其俸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于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②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权,不报。
③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
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
”夷简不悦。
④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进枢密直学士。
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⑤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天子方信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⑥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⑦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谥文正。
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8.下列对文中加短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褒贬善恶给予的一种称号。
B.卒,指士大夫死亡。
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
C.疏是奏议的一种。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疏用于分条陈述。
D.天圣七年,年号纪年。
从先秦开始,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仲淹读书勤奋。
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
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
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
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
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
葛怀敏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
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
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
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在范仲淹活着时就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译:(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译:(三)古代诗歌阅读 (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残春独来南亭因寄张祜①杜牧暖云如粉草如茵,独步长堤不见人。
一岭桃花红锦黦②,半溪山水碧罗新。
高枝百舌犹欺鸟,带叶梨花独送春。
仲蔚③欲知何处在,苦吟林下拂诗尘。
【注】①张祜:唐代诗人,家世显赫,初居姑苏,后至长安,辟诸侯府,被元稹排挤,遂至淮南,隐居以终。
②黦(yuè):污迹。
③仲蔚:“张仲蔚者,平陵人也,与同郡魏景卿俱修道德,隐身不仕,常居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时人莫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