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乐学教学内容摘要:迎接新世纪军事革命的严峻挑战,打赢可能发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我军基层部队急需大量高素质的士官人才,以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紧迫需要。
虽然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我们基地初步建立起一整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初级士官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当前教学的现状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军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质量和规模要求,特别是对新时代的兵源,给我们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此,新世纪的教育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根据新的任务开辟新的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教员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调整和创新,使基地的初级预选士官教育全面适应完成新的任务、造就新型人才、谋求新的发展的要求,为科技强军和打赢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关键词:教学训练教学创新乐学专业技能教员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那么在堂课上,教员运用何种教学手段,才能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让学兵在和谐快乐的环境中感受、发现、创造知识之美呢?当然,教学手段很多,到底哪一种好呢?古今中外,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学家都在不停的探索,至今谁都不能肯定,到底那一种最好。
作为从事教学工作近20年的我来说,近几年来,也接触过不少有关教育的书籍,如李如密同志著的教学艺术论中所述的乐学教学艺术,××所著的赏识教育,以及现在社会上的一些高级补习班所倡导的多思维教育后,对我触动很大。
我认为不管是赏识教育,还是多思维教育,其实都与乐学教学艺术分不开,归根到底,这些观点古今中外早期的教育学家就提出。
由此可见,乐学教学艺术确实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乐学教学艺术”的由来与发展对于教学,很多人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
”现代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
”“强制”和“吸引”,这是对教学的两种绝然不同的看法,表明了两种迥然有异的教育观。
“强制”,以学生为“奴仆”,学生学也得学,不学也得学,只能唯命是从。
“吸引”,则表明对学生的尊重与爱护。
“强制”和“吸引”的效果也不一样:“强制”学习学生以学习为“苦”,把学习当“苦差事”,越学越乏味,导致学生“厌学”“弃学”。
“吸引”学习,就是用精湛的教学艺术,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欢乐,越学越有味,美在其中,乐在其中,称为“乐学”。
其实“乐学”一词,初指有关音乐的学问,后带有学科的意味.是乐在其中的一种学习境界。
学习有三种不同的境界:知道——喜欢——乐在其中。
“知道”偏重理性,你是你,我是我,只是被动学习知识,不能把握自如。
“喜欢”则触及情感,发生兴趣,喜欢学就学,不喜欢就放弃,不能长久;“乐在其中”才是“乐之者”的境界。
学习起来非常“投入”,几乎“陶醉”,这样的人学习不累。
乐学是一种绿色生活。
心态平衡,劳逸结合,学有所用,学有所悟,学有所乐,是人乐学的作为,也是学乐的境界。
一切自然而然,遵循生命的节奏,可谓人生之福,生活之福,生命之珍贵的追求!“乐学”一词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也是中国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中:“大学始终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乐学正是源于在心理层面的积极作用。
这一点对思想道德教学非常重要。
乐学早在2000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就提出来了。
如《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载有孔子对“乐学”的认识:“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揭示了学习过程本身就应该充满乐趣而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
他还认识到学习者的兴趣和爱好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效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将“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其实,孔子及其得意弟子颜渊就是以学为乐的典范。
如孔子就曾信作过这样的夫子自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又这样称赞颜渊:“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究其实,孔门弟子的乐学与其老师孔子的乐教有着直接的联系,即所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其弟子颜渊就曾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后来另一位大教育家孟子也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三大乐事之一,并且非常注意以乐教吸引学生们乐学:“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可见以乐教引发乐学方面为后人做出了榜样。
“乐学”思想自《学记》给予理论性的总结并加以积极地肯定,便直接影响了其后历代许多有见识的教育家,形成中国古代教学论中极有价值的优良传统之一。
他们大多从学习心理的角度肯定了乐学的效果。
宋代张载说:“有急求义理复不得,开闲暇有时间,盖意乐则易见,急而不乐则失之矣。
”这就说明了轻松愉快的心情有助于思考问题的作用。
南宋的朱熹则进一步强调了教学的趣味性对学生乐学的影响:“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明代王守仁明确指出,“乐学”的效果可“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得之美。
”他认为只有适应学生心理的发展的教学,才可能引发学生产生乐学的效应:“凡习礼歌诗之类,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
教者如此,则知所栖矣。
”明清王夫之认为,教师善于引导则学生乐学,否则只能使学生苦于读书。
他说:“养蒙之道通于圣功,苟非其本心之乐为,强之而不能以终日。
故学者在先定其情,而教者导之以顺。
”清朝的王筠指出,教师应注意展示书中的乐趣,方可吸引学生们乐学。
他说:“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
钝者或俯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
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
”总之,我国古代教育家们各自不同程度地从各个角度认识到乐学的重要性,并联系教师的教学做了多方面的探讨和尝试,至今仍有很大启发。
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乐学”的思想在本质上就是重视人的因素,肯定人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尊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就是解放学生,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和谐发展。
“乐学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
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我组织和学生的自我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
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
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学生自身。
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
二、“乐学教学艺术”的简单运用(快乐教学法)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在目前其主旨同世界各国一样,在于加强基础教育,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因此,变“苦学”为“乐学”也必然是现阶段我国课堂改革的主旋律。
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改革中注意更新观念,掌握教学艺术,才能帮助学生达到乐一学习的境界。
“快乐也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何不天天快乐”,这是一个电视节目的口号,我们快乐教学的口号则是“快乐也是学,不快乐也是学,何不快乐地学”。
简而言之,就是克服“说教腔”和“冷面孔”,“以人为本”,在笑声中“导人向善”。
“说教腔”和“冷面孔”是思想道德课教学的大忌,是教员与学兵之间最大的屏障。
思想道德课是人文课程,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体现了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内在关怀,又以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外在形式体现出来。
因此,在思想道德课的课堂教学中,时时刻刻在“真、善、美”的氛围中“以人为本”、“导人向善”,都应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指一个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平安,而且首先是指人们精神心理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宁静。
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快乐”地传递知识,这样会在心理层面提高教学效益。
“赏识教育”之所以备受关注,正是由于学生得到了常识,心情自然愉悦,精神放松,使学生感到学习也是一种快乐。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做同样一件事,我们用积极和消极的两种态度去对待,结果会怎样?相信每个人都明白。
因此,作为教师只有挖掘并展示书中的乐趣,方可吸引学生们乐学。
近几年来,我们训练基地也推出了许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其中微笑式教学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利用妙趣横生的比喻,诙谐逗人的故事,往往比抽象的讲解更能吸引学兵的注意力,更能唤起学兵的求知欲,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起到化理为趣,化平为奇,化难为易。
三、乐学教学艺术的开发,教育者是主导培养人才,教育为本;发展教育,教师为本。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兴教则荣、坑教则衰。
唐朝重视文人,发展教育,百家争鸣,盛极一时;秦始皇,焚书坑儒,成为短命王朝。
基地教员作为为舰艇部队培养初级预选士官的主体,其素质和水平,决定着教学质量。
没有一支好的教员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士官人才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有人将教师称为塑造新一代人的工程师和艺术家,实际上也是对教师劳动的双重身份的肯定。
之所以称工程师,是因为教育人要掌握教育科学,教师不仅要用丰富的知识哺育新一代,使他们茁壮成长,而且要研究用什么方法来哺育,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激情,这就需要按科学规律来进行教育与教学,每一堂课都要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如同工程师进行建设要设计要施工一样;教师之所以称为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灵活性、创造性,所以教师又是艺术家,是更有特殊要求的艺术家。
在基地教学过程中,教员是学兵产生乐学的主导者,要想学兵快乐地学习,教员必须通过充分的自我调节,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以传递准确、良好而活跃的知识信息,激发学兵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一)教员要牢固树立使命感意识。
教员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呼,有力的说明了教员这一职业的崇高和重要。
作为军队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为部队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历史重任,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为我军现代化建设作好教书育人工作,是教员忠诚于党和军队教育事业思想的具体行动。
有了这样的认识,便可在教员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进而激发他们对军队教育事业的热爱,增强工作的责任心,推动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教员对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
课堂教学是教学语言、教学手段和课堂气氛的有机结合。
课堂气氛涉及教员与学兵两个方面,需要双方具备良好的情绪。
教员的情绪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兵,从而影响学兵的情绪和认知过程。
如果教员的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就会激发、放大学兵的思维情绪,学兵通过接收到的信号,调动自身良好的情绪来迎合教员,从而形成情绪上的良好互动,进而扩散到整个课堂教学。
讲授中利用妙趣横生的比喻,诙谐逗人的故事,往往比抽象的讲解更能吸引学兵的注意力,更能唤起学兵的求知欲,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起到化理为趣,化平为奇,化难为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