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案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案

离子反应
第一课时、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课标分析】
本部分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电解质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通过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是否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是否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能否用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导电的原因。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部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状态和行为是一个重要的认识领域,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初中学生已经知道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导电,但为什么能够导电?这都是学生有待于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同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对化合物进行分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化合物。

另外,电解质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们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为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法分析】
本课时对电离概念的简历是以熔融氯化钠和氯化钠溶液如何导电这一事实为载体的,而高一的学生还没有学习化学键的概念,也不具备晶体、极性分子等相关知识。

在初中,学生所建立的物质溶解的概念是模糊的,不科学的,因此对电离概念的建立会有阻碍作用。

从学生的认知方式看,学生对导电实验的感知是感性认识。

如何从微观上理解导电的本质,大多数学生感到比较困难,因此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借助于电脑动画这一教学媒体尽快使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记忆型偏好的学生理解该部分知识要弱于发问质疑型与原理原则型科学认知偏好的学生。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多给记忆型偏好的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

在理解电离的概念后,通过书写各组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再通过分析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归纳出酸、碱、盐的定义。

由于电离、电解质概念的学习是为认识离子反应而准备的,不能像以往的教学处理一样,费过多的时间探讨电解质,如辨析一些物质到底属不属于电解质等,只是让学生认识常见有哪些物质是电解质以及它们会电离出什么离子就可以了。

教学中应该强调的问题:
1.电离的概念,理解电离概念时应注意:(1)电离的条件: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二者具备其一即可;(2)电离不需要通电;(3)电离的本质: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

2.书写电离方程式应注意:(1)注意配平;(2)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3)原子团作为一个整体不能拆分。

3.电解质,注意:(1)研究对象为化合物;(2)单质不是电解质;(3)电解质需自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学法分析】
通过记忆理解酸、碱、盐电离的特征。

关于电解质及电离的概念,不要望文生义,要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深入而全方位的理解。

例如,要注意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的范围均指化合物,另外要灵活理解概念,把SO3溶解于水中,得到的溶液可以导电,但这已不是SO3的溶液,溶质已变成了硫酸,因此不能认为SO3属于电解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质、电离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

2.获得物质导电性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3.重视化学与物理等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电解质导电性质的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并敢于质疑,勤于探究,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体精神。

3.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4.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乐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评判。

教学重点
1.电离概念的形成过程。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电离概念的形成。

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离子反应》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有些人认为概念是个知识点,在教学中重点是把这个知识点打开,挖定义、挖定义里面的细节,不过我觉得在新课标下我们更应该思考为什么要教这个概念、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概念。

概念原理内容是一种概括性熟悉、是一种揭示本质的熟悉,它是科学知识体系中非常重要而核心的内容,建立这个概念的学科价值是什么?学生学习这个概念的价值是什么?总之,我觉得概念的教学真的需要反复的去论证和思考概念的价值、概念学习的价值、概念教学的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

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内容难度设置适中,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主次分明。

但仍有不足方面:
1、问题设置欠佳。

课堂设置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一问一答式显得问题的设置毫无意义;同时一节课问题不宜过多,提出的问题应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并能对整节课的掌握起到重要的作用。

2、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足。

3、学习资料未能在课堂上充分的利用。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逐一加以改进,使自己能尽快的成长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