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劳动争议处理

第十一章 劳动争议处理


5、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 2001年司法解释一,2006年司法解释二, 2010年司法解释三。 6、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 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第一节 劳动争议概述
一、劳动争议的概念和特点 (一)概念:劳动争议,亦称劳动纠纷, 劳资纠纷,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关于 劳动权利、义务的争议。 (二)特点 1、从主体上看,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双 方当事人(即劳动者或工会和用人单位或 用人单位团体)之间发生的争议。
支付令:民事诉讼中的督促程序,是指法 院根据债权人提出的给付金钱或有价证券 的申请,不经辩论,便向债务人发出支付 令要求债务人支付,债务人未在法定期限 内(收到后15日内)提出异议,支付令即 发生与生效判决等同效力的程序。 债务人提出异议后,支付令即失效,当事 人可以通过正常程序解决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 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思考:订立争议的理解 (1)已经实际用工,尚未订立劳动合同, 就劳动合同订立产生的争议是否属于劳动 争议? (2)尚未实际用工,就劳动合同订立(如 合同内容如何确定)产生的争议是否属于 劳动争议?
两种特殊情况: A、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已签订就业协议 书,学生毕业后一方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 此争议是否属于劳动争议? B、就业歧视是否属于劳动争议? 个人认为:上述争议属于劳动法领域的争 议,但并不属于狭义的劳动争议的受案范 围,故无需仲裁前置,而是直接进行诉讼 解决争议。
(三)国内劳动争议与涉外劳动争议 涉外劳动争议:劳动者或用人单位一方含 涉外因素。 注意:1、外商投资企业与中国职工之间的 争议属于国内劳动争议。 2、用人单位在我国境内的涉外劳动争议适 用中国法律。
三、劳动争议处理的受案范围(第2条) 受案范围的意义:并不是所有劳动者与用 人单位之间的争议都是劳动争议。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思考:劳动关系是否存在的标准是什么? 劳动合同法: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住房制度改革 产生的公有住房转让纠纷; (三)劳动者对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伤 残等级鉴定结论或者对职业病诊断鉴定委 员会的职业病诊断鉴定结论的异议纠纷;

(四)家庭或者个人与家政服务人员之间 的纠纷; (五)个体工匠与帮工、学徒之间的纠纷; (六)农村承包经营户与受雇人之间的纠 纷。
第十一章 劳动争议处理法

导论: 一、民事纠纷的处理机制 (一)自力救济 1、自决:双方通过武力解决 2、和解:双方协商解决 特点:无第三方参与,依靠自身力量解、调解:在第三方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 2、仲裁:由第三方裁决 共同点:有第三方参与,依靠社会力量解 决争议。 不同点:调解主要体现当事人的意愿,而 仲裁主要体现仲裁者的意愿。
《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 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 动报酬。 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 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司法解释三 第十七条 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第二 款和调解仲裁法第十六条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支 付令,符合民事诉讼法第十七章督促程序规定的, 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申请支付令 被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督促程序后,劳动者就劳动 争议事项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 告知其先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依据调解仲裁法第十六条规定申请支付令被人民 法院裁定终结督促程序后,劳动者依据调解协议 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利益争议,又称确定权利的争议,指
因主张新的有待确定的权利义务所引发的 争议。 争议的目的是要求合同中确立当事人某 种利益,使之上升为权利。一般表现为劳 动关系运行过程中的集体合同订立和变更 环节,较多的表现为订立、变更集体合同 的谈判陷入僵局或失败。 利益争议一般不通过调解、仲裁、诉讼等 方式解决,而一般是在政府干预下协商解 决。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 争议; 思考:《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这些概念的 理解? 实质上,上述都属于劳动合同解除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 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即劳动标准(基准)争议。 关于福利争议的理解: 个人认为:应是基于劳动关系产生的福利, 如补充保险、交通费、电话费补贴等。如 果与劳动关系无关的福利不应归入劳动争 议范围,如困难补贴的发放。
3、组成:由两方代表组成。 (1)职工代表:由工会成员或全体职工推 举产生 (2)企业代表:企业负责人指定。 (3)调解委员会的主任由工会成员或双方 推举的人员担任。
(二)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 即人民调解委员会:为村民委员会和居民 委员会下设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法院指导下工作。

五、调解的效力 (一)劳动争议调解不是必经程序。 (二)调解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 第十五条 达成调解协议后,一方当事人在 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另一 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三)调解协议书性质和效力 第十四条 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 解协议书。 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 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后生效, 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 行。
司法解释三: 第九条 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应当就加 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但劳动者有 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加班事实存在的证 据,用人单位不提供的,由用人单位承担 不利后果。
第二节 劳动争议的调解
一、概念 二、调解组织(第十条) (一)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1、设置:用人单位内设立,办事机构设在 工会。 2、性质:基层群众组织,属民间调解。
司法解释三: 第十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解除或者终 止劳动合同办理相关手续、支付工资报酬、 加班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达成的协 议,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且不存在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情形的, 应当认定有效。 前款协议存在重大误解或者显失公平情 形,当事人请求撤销的,人民法院应予支 持。
第七条 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一方在十人 以上,并有共同请求的,可以推举代表参 加调解、仲裁或者诉讼活动。
共同请求:是指职工一方基于同一事实经 过而且申请仲裁的理由相同。 如:拖欠多名职工工资,同一工伤事故等。
(二)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 权利争议,又称实现既定权利的争议, 是指因实现劳动法、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 规定的权利义务而发生的争议。一般由一 方不履行法律或合同的规定而引发。
(二)调解、仲裁和诉讼(一调一裁两审) 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 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 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 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 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 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 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 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司法解释相关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 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2006年8月) 第七条 下列纠纷不属于劳动争议: (一)劳动者请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 社会保险金的纠纷; 思考: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就社会保险缴纳 问题产生的争议是否是劳动争议?

四、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第14条) (一)合法、公正、及时 (二)着重调解原则 (三)三方原则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 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协调劳动关系 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争议的重大 问题。
五、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一)协商和解 第四条 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 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 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 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第十七条当事人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 持下达成的具有劳动权利义务内容的调解 协议,具有劳动合同的约束力,可以作为 人民法院裁判的根据。
第十六条 因支付拖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 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事项达成调解协 议,用人单位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的, 劳动者可以持调解协议书依法向人民法院 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 令。
(三)部分劳动争议鼓励通过行政部门解 决 第九条 用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拖欠或者 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拖欠工伤医疗 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的,劳动者可以 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劳动行政部门应当 依法处理。

六、劳动争议处理举证责任的基本规定 (一)谁主张、谁举证 (二)用人单位应承担的举证责任 第六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 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 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 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 承担不利后果。
(三)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 调解职能的组织。

三、调解原则 1、自愿原则 2、合法原则 3、尊重当事人申请仲裁和诉讼的权利原 则

四、劳动争议调解程序 (一)申请 (二)受理 (三)实施调解:一般召开调解会议

(四)调解终结 1、达成调解协议 2、当事人双方和解 3、调解失败 自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 十五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 依法申请仲裁。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 通知 (2005年5月25日 劳社部发[2005]12号) 一、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 定的主体资格; (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 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 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 组成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