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鲲鹏作为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的象征,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其实,鲲鹏诞生时,并没有这种诗意的内涵。

鯤鹏这一意象出自《庄子·逍遥游》。

然而,《逍遥游》中的鲲鹏想要翱翔九万里高空,必须依赖狂风,依然“有所待”,并不能真正地自由翱翔。

在中国文学中,鲲鹏是如何由“有所待”而转化为自由翱翔的象征呢?鲲鹏意象的内涵转换,始于魏晋。

魏晋文人不能忘怀世俗,追求身名俱泰;又要越名任心,追求任诞逍遥。

这种内在矛盾,打破了心灵的平衡。

因此,他们渴望在庄学中寻找到精神慰藉。

而庄子的境界,他们无法企及,于是只好通过将庄学世俗化的方式,寻求安顿身心的法门。

介于现实与自由之间翱翔的鲲鹏,也就成为当时文人的心理寄托。

他们试图通过对鲲鹏的哲学内涵世俗化、意象内涵诗意化的转换,重构已被打破的心理平衡。

郭象在《逍遥游注》中说:“有待无待,吾所不能齐也;至于各安其性,天机自张,受而不知,则吾所不能殊也。

夫无待犹不足以殊有待,况有待之巨细乎!” 世间万物,只要安于天性,动应自然,有待无待,就是一种无差别的存在。

庄子所言“有待”是溺于现实:“无待” 是超然物外,而在郭象的哲学中却获得统一,本来“有待”的鲲鹏,成为“无待”的自由逍遥象征。

阮修《大鹏赞》中“海运水击,扶摇上征”虽还“有所待”,但“志存天地,不屑雷霆”的高远之志,“超世高逝,莫知其情”的窗然远翔,却是《逍遥游》所没有的。

从本质上说,阮修是借助《逍遥游》中的鲲鹏意象,表达自由、高远、超然的人生襟怀,这成为了魏晋风度的一种诗意展示。

到了唐代,鯤鲲鹏意象的内涵彻底完成了转换。

在李白诗赋中,大鹏是最具个性的审美意象之他创造的大鹏形象也成为盛唐气象的审美呈现。

《大鹏赋》中之大鹏,“歎翳景以横翥,逆高天而下垂”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一切神奇之鸟都“未若兹鹏之逍遥”。

在此,鲲鹏由“有所待”才能展翅高翔的文学意象,转化为绝对自由、搏击万里的文学意象。

由有限地发挥庄子描述的鲲鹏意象,展示魏晋风度的内涵,转化为以庄子鲲鹏为载体而创造出一个具有崭新内涵的审美意象,成为壮浪雄浑的盛唐气象的代表。

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是文本接受的必然结果。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谭(献《复堂词话》)这种“何必不然”,或断章取义,如《左传》记载春秋时的“赋诗言志”:或引申说理,如王国维《人间词话》借晏殊、柳永、辛弃疾词,说明古今成大学问的三种境界;或自由创造,只截取文学名篇的一个既定意象,按照文本审美表达需求,自由创造。

自由创造也是后代文学创作的常态,西方流行的文本“互文性”理论,也可以来阐释中国文学文本意象的挪移与内涵的转换。

阮修截取鲲鹏意象以抒情,是断章取义,夺他人之酒杯浇心中块垒;郭象对鲲鹏意象的哲学阐释,是引申说理,借《逍遥游》的阐释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李白《大鹏赋》则是自由创造,在大鹏意象中,寄托- -种冲绝桎梏、自由飞翔的襟怀。

后代的大鹏意象,就庄子《逍遥游》的本意来说,是“误读”;就文学创作来说,则是审美创造。

文学创作者在积极接受的过程中,通过对原始文本意象的有意识的“误读”,使鯤鹏意象的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最后创造出了一个具有全新内涵的审美意象。

这也使鲲鹏成为中国文学中最具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

(刘运好《鲲鹏意象的“误读”》)1.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鲲鹏意象实现了从“有所待”到自由的转变,这促使鲲鹏成为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

B. 魏晋文人为追求精神的自由,他们开始关注庄子,因此鲲鹏意象最终成为了他们的心理寄托。

C. “有待”和“无待”在《逍遥游注》一文中获得统一,这是鲲鹏意象内涵诗意化的一种尝试。

D. 为呈现盛唐气象,李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赋予了鲲鹏全新的内涵,其作品也成为盛.唐之标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文章列举了不同朝代有关鲲鹏的作品,从中可看出鲲鹏意象内涵的转换是逐渐完成的。

B. 作者介绍文本“互文性”理论,是为了证明中西方在文本接受过程中有相通之处。

C. 本文既论述了鲲鹏意象内涵转换过程,也点明了能够转换的原因和转换后的意义。

D. 为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在论证文本接受“何必不然”的三种方式时,均列举事例。

3. 下列文本接受类型,与李白创作《大鹏赋》最相近的一项是(3 分)A. 李商隐根据《华阳国志》中杜鹃啼血的故事,在《锦瑟》中写下诗句“望帝春心托杜鹃”。

B. 曹雪芹根据《淮南子》中女娲炼石的故事,在《红楼梦》中虚构出“通灵宝玉”的情节。

C. 戴望舒根据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在《雨巷》中塑造了一个如丁香般的姑娘形象。

D. 关汉卿根据《汉书》中孝妇冤死的故事,在《窦娥冤》中虚构了窦娥发的亢旱三年之誓。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材料一: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居家在线学习成为可能。

然而当网课真正成为疫情中学习的一种手段,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仍需一段时间适应。

第一次接触网课,对于有的老师来说,不熟练的操作既是同学们眼里的“槽点”也是“萌点”。

首次使用直播软件,有的老师讲了一节课才发现自己开了静音;有的老师讲课到一半被家人打断;还有的老师每天定时在微信群里催交作业,自嘲像“客服机器人”对于学生们来说,居家学习比课堂学习更需要有自主性和自觉性。

有的学生跑到提供在线教学的App 下面打一星差评;也有的学生哪怕是每天到楼顶找WiFi 信号也要坚持听课。

对于家长们来说,有的家长提前从各种平台购买了课外教程,把孩子的居家课表排得满满当当;也有很多家长更看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担心孩子长时间对着电脑屏幕会伤害视力,而不愿意让孩子长时间在线上课。

为了更好地渡过这段适应期,各方都在努力。

在网课时长、上课形式等方面,各地不断出台细则。

在技术上,各在线教育软件加紧完善课程内容、优化服务。

总的来说,网上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学生无法到校学习的损失。

(摘自《疫情下,网课是救急也是创新》)材料二:疫情期间,学校开始开展大规模网、上授课,但在线教育系统几乎全面卡顿,一些所谓功能全面、性能强大的在线教育系统,连基本的服务都难以保证。

这也提醒我们,大道至简,任何一个真正有实战意义的在线教育系统,首先要解决的是稳定运行。

最后的实践中,我们大规模选用的反而是钉钉、ZOOM、腾讯等商业视频会议系统,而不是那些复杂的在线教育系统。

在这次在线教育的遭遇战初期,一些教师因为信息化基本技能欠缺,同时对在线教育系统与在线教育方式不熟悉,“车祸” 不断,但更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很多老师还停留在老的教学体系与方式下,只是简单地把教室“搬家”,并没有认识到在线教育需要全新的思想与方法,才能真正实现互联网对教育的好处与红利。

(摘自《疫情下在线教育的挑战与思考》)材料三:(摘自“前瞻产业研究院”)材料四:教育部提出了“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这极大地调动了远程教育工作者建设网络课程的积极性,掀起了我国网络课程建设的高潮。

但我国在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等方面还不够完善。

国外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突出了交互的重要性,并重视对创设学习环境的情况的评价,网络课程不是简单地把黑板、讲台、教材、图书馆搬到网上。

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人们却可以通过这种虚拟把实质存在的内容乃至关系映射出来。

而且技术方面的评价内容比较少,这是国外标准与国内明显不同的一个特点,国外的很多标准都集中在教学方面,重视网络课程的可用性评价。

目前除评价标准之外,我国评价实施的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便于评价,一是评价者往往较为单一,一般都是在教育部门进行统一-评估时,参与者提交自己的课程,然后由组织者聘请远程教育专家采用商定的统一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这样的方式忽略了使用网络课程的学习者和教师的使用感受和意见,而课程的科学性更需要本学科的专家来鉴定;二是评价方法主要采用量化评价法,缺少定性评价和分析,由于考虑到可操作性和客观性,大多采用指标量表进行评价,以避免主观随意性,但是这种量表不能反映出指标体系之外的内容。

如何协调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明确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比例,设计出既避免主观随意性又能收集广泛意见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目前网络课程评价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摘自《网络课程在线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实现》)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疫情期间,有的老师在上网课时全程静音,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老师不愿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方式上。

B. 对于在线教学,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将孩子的居家课表安排得过满;而有的家长出于对孩子身心健康的考虑,并不赞成线上教学模式。

C. 网络教学尽管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在线教学的方式在一定程度弥补了学生因疫情无法到校学习的损失。

D. 在网络课程评价标准方面,国外普遍忽视技术指标,而将评价的重点放在了网络课程的可用性评价方面,即更加关注学习环境的创设。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疫情期间,一些在线教育系统,难以保证基本的服务,所以最终很多学校选用的反而是钉钉、ZOOM、腾讯等商业视频会议系统。

B. 2020 年春节后,在线教育学习APP 新增用户中,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占比近七成,可见,未来这些地方将成为在线教育的主阵地。

C. 远程教育专家采用统- .标准对在线教育进行评价,虽便于操作,但容易忽略学习者和教师的主观感受,且难以体现学科差异性。

D. 定量分析虽结果客观,但不能反映出指标体系之外的内容,而定性分析虽主观性更强,但可能会收集到更为广泛的建议或意见。

6. 如何更好地推进在线教育教学?请结合材料,提出合理建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5 分)(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一9 题。

平秤凉州城北关什字有个秤铺,门框上只有半副对联,上联:一杆老秤十六星;横批:天地良心;下联却一直空着。

秤匠姓李,六十开外,少言寡语,是个怪人。

但他做的秤却十分准,每卖出一杆秤,总要在秤尾用铜丝掐个图案,以示区别。

李秤匠有个独子叫大根。

一次赌钱赌红了眼,偷把秤铺地契抵押借了高利贷。

放高利贷的派打手来收秤铺时,多亏汪记粮行的汪掌柜站了出来:“我替李师傅做个保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