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性肝病
• 变异综合征: 重叠综合征和局外综合征的统称
三、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共性
• 发病与免疫有关 • 临床具有自身免疫病的一些表现 • 常有多种自身抗体的异常 • 有肝酶异常(ALP、GGT);多有高球蛋白
血症 • 诊断要点为症状、自身抗体和肝穿病理 • 治疗多采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 中晚期病程预后多不乐观
胆汁淤积性肝病
(cholestatic liver disease)
黄疸
溶血性 肝细胞性
梗阻性
肝外胆管梗阻 肝内胆汁淤积
黄疸
肝前性 肝性
肝内胆汁淤积
肝后性
病变部位
• 肝细胞内:胆汁成分转运障碍 • 肝细胞膜:胆汁分泌障碍 • 毛细胆管:胆汁排泄障碍 • 小叶内胆管:胆汁排泄障碍 • 小叶间胆管:胆汁排泄障碍
2.门冬氨酸钾镁:降BIL,防止肝坏死,促进肝细胞 再生。
3.消胆胺:阴离子交换树脂,亲和胆盐。
4.UDCA:增加胆汁转运蛋白活性
• “特殊”疗法:
1.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扑热息痛引起的肝损害。 可增加肝细胞内谷胱甘肽储存。宜早应用。
2.辅酶Q10:消灭自由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3.肌苷:体内转变为ATP,参与能量代谢和蛋白质合 成;能增强多种酶活性,促进肝细胞恢复。
体外人工肝支持装置的类型
生物型(利用人或动物源性的肝细胞或整个组织)
– 生物-人工肝
非生物型(利用透析、滤过及吸附等技术)
– 血浆置换 加用或不加血液滤过 – 血液透析 – 血液灌流活性炭吸附 – 离子交换树脂吸附 – 部分血浆分离 –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ARS)
• 自身抗体:
AMA:90%PBC有不同程度阳性,滴度高 低与疾病活动性及病程或严重度无 关。M2(丙酮酸脱氢酶E2成分复合 物)成分为PBC特异抗体。其它疾 病引起的AMA升高不是M2成分
• 肝酶:
ALP和GGT的升高较ALT和AST明显
• 高γ球蛋白血症:
多克隆,IgM明显
• 病理:
非化脓破坏性肝内小胆管炎,病变以汇 管区为主。人为分为4期:胆管周围细胞 浸润→胆管增生→纤维化→肝硬化。有 铜沉积于汇管区。病理意义在于判断患 者病程进展情况,选择适当治疗药物及 评价疗效。
四、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特点
一、AIH: • 症状:
–发病隐袭,较慢 –女性多见 –类似病毒性肝炎症状 –特殊症状:关节痛-骨科和免疫科;皮疹
-皮科 –无症状:健康查体发现肝功能异常 –常伴有其它自身免疫病
• 自身抗体: –I型:ANA和/或SMA阳性 –II型:LKM1阳性 –III型:SLA阳性
• 肝酶: ALT和AST的升高较ALP和GGT明显
• 高γ球蛋白血症: 多克隆,IgG明显
• 病理: – 汇管区和小叶间隔周围肝细胞碎片样 坏死伴炎症细胞浸润
– 肝小叶炎症 – 界板破坏 – 可出现纤维化和再生结节 – 胆管损伤不如肝细胞损伤 – 少有铜沉积
内科治疗:
• 糖皮质激素是主要治疗药物,但不能阻 止病变向肝硬化发展,只能延缓其进展 速度。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
• 主要发生于妊娠最后3个月 • 分娩后症状消失,生化指标恢复正常 • ICP不造成肝脏永久性损害,组织学完全恢
复正常 • 胎儿死亡率10%(真正的威胁)
– 密切监护 – 如肺发育成熟,尽早分娩
胆管消失综合征(ductopenia,
vanishing bile duct syndrome)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
• 种族与遗传
– 智利(4%)、北欧(1%) – 1/3有家族史 – 再次妊娠ICP的发生率:60%~70%
• 激素
– 妊娠 – 患过ICP的病人应用雌激素类药物易发生肝内
胆汁淤积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intrahepatic
• 病因
4.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后 5. 霍奇金病 6. 遗传:Alagille综合征 7. 特发性:非综合征性小叶间胆管缺乏、
特发性成人胆管缺失
• 治疗:根据病因;晚期病例肝移植
肝移植术后
• 感染:CMV、肝炎病毒、细菌 • 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 • 排异反应:急性、慢性(胆管消失综合征) • 原发病复发:PBC、PSC、乙肝、丙肝
转移癌、淋巴瘤、肝肉瘤、淀粉样变
病因(能够引起肝内胆汁淤积的疾病)
5.遗传: •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PFIC)
– Byler病(一型PFIC)
• 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BRIC、Summerskill 综合征、Summerskill-Walshe病 )
• 胆汁淤积-淋巴水肿综合征(Aagenaes综合征) • 动脉肝发育不良(Alagille综合征) • 脑肝肾综合征(Zellweger综合征)
• 近年研究表明:细胞免疫是AIH发病的主要免 疫机制(肝脏T淋巴细胞浸润和淋巴细胞碎屑样 坏死);体液免疫和循环免疫复合物造成的血 管炎和外分泌腺体损害是SLE、SS等系统性免 疫病的免疫机制
• 临床诊断:
–独立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系统性自身免 疫病、变异综合征)
–仔细鉴别是自身免疫性肝病拟或系统性自 身免疫病的肝脏表现
共同临床特征
• 皮肤、巩膜、粘膜黄染 • 尿色加深,粪便颜色变浅 • 血清总胆汁酸升高,胆红素升高(以直接
胆红素为主) • 胆管酶(ALP、GGT)明显升高,转氨酶
升高不明显 • 影像学检查:肝内外胆管无扩张
胆汁淤积对人体的影响
• 皮肤瘙痒:常为早期症状 • 血清胆固醇增高 • 脂肪吸收不良、脂肪泻 • 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 • 钙吸收障碍、骨质疏松、骨软化 • 凝血功能障碍 • 红细胞膜改变:溶血 • 黄色瘤
胆汁淤积性肝病:造成肝内胆汁淤 积的肝脏和肝内 小胆管疾病的统 称。
病因(能够引起肝内胆汁淤积的疾病)
1.感染:各种类型病毒性肝炎、其他病毒、严重全 身感染、败血症、结核
2.药物: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 3.免疫:PBC、PSC、干燥综合征、移植物抗宿主
病 4.肿瘤及浸润性病变:弥漫型肝癌、肝内胆管癌、
• “降酶”疗法:
1.联苯双酯:近期作用肯定,远期疗效较差。
2.甘草甜素:慢性肝损害降酶作用稳定。针剂名为 强力新,20ml/支。具有醛固酮作用,可致水钠潴 留。
3.其他:云芝肝泰、垂盆草、肝乐。
• “利胆”疗法
1.苯巴比妥:肝微粒体酶诱导剂;促进γ球蛋白和 胆红素结合,增加转运;增加肝细胞膜钠-钾ATP 酶活性。
• 治疗:
免疫性胆管损伤坏死
可逆转
↓可部分逆转 慢性胆汁淤积 胆酸和抗纤维化治 疗
↓
肝纤维化/肝硬化
不可逆转 症
↓ 肝衰竭
肝移植和治疗并发
三、PSC:
• 症状:
基本同PBC。特殊之处有:青壮年男性 多见,常因胆道感染出现发热,合并溃 疡性结肠炎者较多。
• 自身抗体:
多为阴性或低度阳性,典型自身抗体 不常见。ANCA可能与PBC有一定关系。
4.能量合剂:ATP、辅酶A和细胞色素C等加入葡萄糖 中组成。
5.复方氨基酸制剂
6.前列腺素
7.硝苯吡啶:阻滞钙内流。防止缺氧细胞发生不可 逆坏死。
• 糖皮质激素
1.存有争论,多认为仅用于少数有特殊适应症的病 例,不可滥用。主要用于利胆,短程给药。
2.用法:强的松30-45mg/d,3-5天后,若BIL下降4050%,剂量减半,以后每天减5mg,总疗程控制在 12天。对无效病例,最多用7天。
•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尚有争论,但多认为 在病程早期与激素联合使用对控制病情 活动有益,中晚期疗效不佳。
二、PBC:
• 症状:
–起病隐袭 –中年女性 –早期病人肝内淤胆症状为主:瘙痒和黄疸
(部分患者常因瘙痒就诊皮科或神经科) –中晚期病人有肝硬化症状 –常伴有其它自身免疫病,如:SS、自身免
疫性甲状腺炎、SLE等
五、重叠综合征的特点
• 约占自身免疫性肝病的13% • AIH合并PBC与AIH合并PSC发病率基本相同 • 重叠综合征与AIH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和组织学上的不同点反应了PBC和PBC本身 的特点
一、AIH-PBC:
• AMA阳性 • 组织学表现出胆管的损伤和破坏 • 组织学表现出铜的沉积 • 激素治疗疗效较好
• 病因
1. 肝移植术后:慢性排异
2. 药物:氯丙嗪、阿米替林、丙咪嗪、苯 妥英、复方新诺明、氯林可霉素、氨苄 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红霉素、氟喹 诺酮类、卡马西平、布洛芬、伊曲康唑、 硫唑嘌呤、砷剂、金制剂、等
3. 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术后
胆管消失综合征(ductopenia,
vanishing bile duct syndrome)
病因(能够引起肝内胆汁淤积的疾病)
6.妊娠:妊娠肝内胆汁淤积(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
7.酒精:酒精性肝病 8.手术:大手术后、肝移植术后 9.其他:胆管消失综合征(ductopenia,
vanishing bile duct syndrome)、长期TPN
• 病理:
肝活检病理较难与PBC鉴别,均为汇管 区胆管炎症伴门脉周围炎,晚期可形成 肝硬化。但由于本病病理基础为胆管的 纤维性变导致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多 累及整个胆道系统,故胆道造影在诊断 中有重要意义(肝内外胆管节段性或均一 狭窄,出现“枯树枝”或“串珠”样改 变)。
• 内科药物治疗:
除UDCA外,针对PBC的治疗药物对PSC 均无肯定疗效,特别是糖皮质激素疗效 不好。UDCA仅对早期不合并UC的PSC患者 有一定疗效,可使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减 少,胆红素淤积减轻。由于感染可能是 PSC的致病因素之一,同时PSC患者胆道 狭窄并发感染的机率增加,故合理的抗 生素应用在PSC的治疗中十分重要。